APP下载

尿激酶联合YL-1型血肿穿刺针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8-10-08刘雪亮谢灼骥关东玲司徒俊杰黄杰华

医药前沿 2018年28期
关键词:穿刺针尿激酶引流术

刘雪亮 谢灼骥 关东玲 司徒俊杰 黄杰华

(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 江门 529300)

开颅手术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方法,其适用于大部分大量出血的患者,但是手术创伤较大,尤其是年龄大患者,不利于术后恢复。YL-1型穿刺针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是徒手定向硬通道穿刺术式的一种,尿激酶具有显著的溶解血栓作用,二者配合使用能促进血肿的有效通畅引流,快速清除血肿,克服开放手术带来的重大创伤特点,克服保守疗法治疗的局限性[1]。现选取我院的60例患者进行开放手术和微创疗法的对比,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7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均符合手术治疗适应症。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开放组共有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4~77岁,平均(66.1±3.5)岁;出血量35~74ml,平均(46.1±5.6)ml。微创组共有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2~78岁,平均(66.5±3.7)岁;出血量32~77ml,平均(46.4±5.9)ml。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开放组:予以全身麻醉,做弧形切口,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若术前患者昏迷,中线偏离超过10mm或是脑疝者,则给予去骨瓣充分减压。微创组:患者取仰卧位,经头颅CT立体定位法明确穿刺点,确定血肿的最大层面中心点,标记穿刺点,并计算出穿刺的进针深度。常规消毒铺巾,局麻,选择YL-1型血肿穿刺针,沿着穿刺点钻孔进针,缓慢置入穿刺针直到血肿中心,拔出针芯后若有暗红色血液流出后,连接注射器缓慢抽吸积血。首次清除40%~60%的积血,然后留置引流管。术后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引流管的位置,每6~8h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3~5万U,然后夹闭引流管2~3h,开放引流管引流,术后根据CT复查的结果适当调整每日注入尿激酶的量和次数,当血肿不足10ml时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再出血率、住院时间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于术前、术后1d、术后5d应用NIHSS量表评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数/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所示,微创组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组,P<0.05;术后再出血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d两组的NIHSS评分差异不明显,但术后5d,微创组的NIHS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后,血肿对局部脑组织的压迫导致脑组织缺氧,导致脑组织的二度伤害,因此及时清除血肿,减轻或是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性对于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传统的开放性手术需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的恢复较慢。YL-1型血肿穿刺针进行的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通过定向硬通道穿刺抽吸血肿,减轻脑组织的压迫性,减轻血肿占位效应,改善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2]。然后定时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溶液,尿激酶溶液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有效促进纤维蛋白凝块的降解,并降解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Ⅷ,起到良好的溶栓效果。在首次抽吸40%~60%的血肿后,定期注入尿激酶溶栓液化血肿引流,不进行冲洗,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也避免大量液体冲洗导致的脑水肿加重现象,大大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康复。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组,微创疗法有助于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康复。微创组患者术后5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对比差异不大。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综上所述,尿激酶联合YL-1型血肿穿刺针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修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穿刺针尿激酶引流术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36例
静脉壶插入法在血透结束后穿刺针拔除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