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内肠源性伴出血囊肿误诊1例

2018-10-08陈丽仙沈麦

医药前沿 2018年28期
关键词:黏液上皮囊肿

陈丽仙 沈麦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 曲靖 655000)

1.病例简介

患者,女,49岁,起病急,病程长,诉7天前左中腹部呈持续性钝痛,可自行缓解,近2天明显加重,无恶心,呕吐,反酸,嗳气,无转移性疼痛、放射痛等不适,自患病以来体重下降5kg,行腹部CT提示:平扫左中腹部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约46mm×52mm,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内见小片状高密度影,病灶与肠管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轻度不均匀强化,CT结论:左中腹部占位,考虑间质瘤。手术取左中腹探查切口长约15cm,逐层打开,进入腹腔,术中见腹腔内约有100ml陈旧性积血及血凝块,吸出腹腔内积血,见距屈氏韧带100cm处一囊性包块,约6×7cm大小、包块破裂、出血,周围与小肠系膜肠管粘连,分离粘连、包块基底部位于小肠,行小肠切除术,术后病检示:镜下见囊壁为平滑肌组织,囊内衬纤毛柱状上皮,可见少许黏液腺体,符合小肠肠源性囊肿伴出血。

图1:肠源性囊肿。图1A、左中腹部见软组织偏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光整,于邻近肠管分界不清,其内见小片状稍高密度影为出血灶(箭头示),CT值约45HU;图1B、增强后见肿块边缘见供血血管,呈明显线样强化(箭头示);图1C~D、镜下见囊肿壁是肠上皮结构,见纤毛结构及黏液分泌细胞。(HE染色×100)。

2.讨论

临床发育性畸形、先天性畸形中肠源性囊肿的发生率较低[1],最早于1928年由Kubie 和Fulton首次报道;1958年,Harriman根据病理特点首次将其称为肠源性囊肿[2]。WHO认为囊肿内壁衬的上皮与能分泌黏液、胃肠道上皮组织相似,临床较为少见有研究学者报道腹腔内先天性肠源性囊肿症状,在睾丸报道中偶尔出现[3]。任何年龄段均会出现该疾病,该疾病病例中大概有30%左右的患者会合并其他畸形症状[4],本文所调查的个案没有合并其他畸形症状。肠源性囊肿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这与肿物所处位置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从而引起的占位效应有关,腹腔内由于容积大,活动范围较宽,会由于囊肿压迫造成该疾病[5],成人是常见的就诊人群。本例患者术前误诊,究其原因,首先是该病发病率低,对此病认识不够,其次该患者合并出血,影响判断。患者为间歇性腹痛首诊,该例患者各项检查结果没有异常的情况,术前误诊为间质瘤。通过肠源性囊肿典型CT平扫较差可以发现囊性肿块的包膜较为完整,且包膜上出现小结节样突起或者钙化灶表现,囊内存在少许高密度影或者水样低密度表现,增强后高密度影无强化,应综合分析是否为囊内出血症状,包膜组织以不均匀强化呈现,而囊内无强化。本例CT检查表现:左中腹部可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偏囊性肿块,其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增强病灶边缘见线样强化,病灶本身未见明显强化,边界稍模糊,这与周围炎性渗出有关。该疾病临床确诊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病理特征主要体现如下:通过肠镜检查可以发现复层扁平上皮、柱状上皮、立方上皮、单层扁皮等囊肿壁上皮,少数病例可以发现黏液分泌细胞以及纤毛组织,CEA染色以阳性呈现,囊肿壁外以纤维结缔组织呈现[6]。本文个案病理特征如下:通过肠镜检查可以发现平滑肌组织类型的囊壁,上皮为囊内衬纤毛柱状类型,并可发现少量的黏液腺体,与先天性肠源病理特征互相符合,临床应该将手术切除治疗作为首要治疗方案[7],不管患者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均应该开展手术切除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应该严格随访,若出现复发症状,应立即开展再次手术治疗。本文个案可完全切除肿块,完成手术后进行随访未出现复发症状,但仍然需要继续随访。综上所述,腹腔内肠源性囊肿临床发病率较低,缺乏明确的临床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特异性不大,容易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因此,临床应该以病理诊断确诊疾病,并制定完整切除的治疗计划。

猜你喜欢

黏液上皮囊肿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骨内腱鞘囊肿的MRI诊断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手部上皮样肉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