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力吸振器在改善车内轰鸣声中的应用与研究

2018-10-08周副权

汽车电器 2018年9期
关键词:右耳拉杆固有频率

陈 林,匡 芳,周副权,严 辉,王 成

(1.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湖北 襄阳 441004;2.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8)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其噪声振动问题日益成为消费者购买汽车时所考虑的因素之一。车内轰鸣声具有压迫人耳的特点,极易引起驾驶员和乘客的抱怨,因此,若车型开发过程中出现轰鸣声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在车型开发前期,可以通过修改结构、材料等措施来解决噪声问题。但是,如果车型处于开发后期,仍采用上述方法不仅会增大开发成本,还会延长开发周期,此时,动力吸振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动力吸振器具有结构简单、质量小、占用空间小、能有效抑制问题频率附近振动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汽车振动噪声问题。McKillip等[1]在汽车转向盘上加装了动力吸振器,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案有良好的减振效果。郭志军[2]在某轻型客车的动力总成部件上安装动力吸振器,很好地抑制了其在垂直方向上的振动。龙岩等[3]设计了一款动力吸振器安装在某皮卡车的悬置上,改善了发动机激励的传递特性。谯万成等[4]在后悬置支撑梁上安装动力吸振器,明显改善了车内轰鸣声问题。

汽车开发过程中,断开路径法和加质量块方法经常被用于传递路径鉴别。断开路径法是最简单快速的传递路径鉴别方法,但是,若该路径无法断开进行试验,该方法将无用武之地。对于传递路径上的共振问题,通过模态试验共振部件相对容易发现,工程上一般通过在共振部件上加质量块的方法避开共振频率,减小部件响应,来验证问题是否与该部件有关;而对于传递路径上部件不存在共振现象这种情况,加质量块难以有效减小部件响应,该方法也无法运用。

本文运用动力吸振器,成功解决了某乘用车车内轰鸣声问题。同时,针对传统传递路径查找方法的不足,总结出一种新的传递路径鉴别方法。

1 车内噪声分析

1.1 问题描述

某款自主品牌车在3挡全油门工况下,主观评价认为样车(4缸发动机)在转速3600 r/min附近车内前排轰鸣声比较明显,4800 r/min附近轰鸣声尤为突出。为进一步确认问题点,对该样车进行了道路行驶测量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

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在3600 r/min附近,驾驶员右耳处噪声OA值达74dB(A),噪声2阶达86.9dB;4800 r/min左右时,驾驶员右耳处噪声OA值达78.7dB(A),其主要贡献为发动机2阶噪声,达91dB,对应频率160 Hz。客观测量与主观评价结果一致,轰鸣声不能满足设定目标,需改善优化。

1.2 原因查找

图1 驾驶员右耳处噪声测量值

根据激励源-传递路径-响应的分析思路,激励源为发动机2阶激励,主要传递路径可能为发动机悬置、传动轴、排气管吊耳,响应发声部件为车身某板件。针对以上轰鸣声问题,对主要传递路径上的测点进行了振动加速度测量,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抗扭拉杆车身侧测点振动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发动机抗扭拉杆车身侧振动在3 600 r/min、4800 r/min附近出现与车内轰鸣声相对应的峰值。鉴于以上结果,推断造成轰鸣声的原因有以下可能:①抗扭拉杆在3600 r/min(2阶对应频率120 Hz)、4800 r/min(2阶对应频率160 Hz)附近隔振率较差,该频率附近的振动未能得到有效衰减;②抗扭拉杆存在120 Hz、160 Hz的固有频率而发生共振,将振动放大而传至车身。

通过对抗扭拉杆进行隔振率和固有频率分析,进一步锁定导致该车车内轰鸣声问题的原因为抗扭拉杆共振,将振动放大并传递至车身,抗扭拉杆Z方向固有频率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解决该车内轰鸣声的最佳方案是提高抗扭拉杆的固有频率。然而,鉴于该车型已处于开发后期,受开发周期及开发成本所限,首先考虑采用动力吸振器方案来解决该车型的轰鸣声问题。

2 动力吸振器理论及其参数匹配

2.1 动力吸振器理论

图3 抗扭拉杆Z方向固有频率

动力吸振器的基本原理是:在振动物体上附加质量弹簧共振系统,使附加系统产生一个与主系统相位差180°的振动,从而衰减主系统的振动[5]。

不动点理论是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的基本理论,且考虑到抗扭拉杆由橡胶元件固定,主系统的阻尼应该被考虑。文献[6]给出了考虑主系统阻尼的动力吸振器最优参数:质量比、最优频率比、最优阻尼比,分别由式(1)(2)(3)表示。

式中:m1——主系统的等效质量;m2——动力吸振器质量,μ越大,吸振效果越好,但考虑到空间和质量的限制,其一般取值范围为0.1~0.3[5];ω1——主系统固有频率;ω2——动力吸振器固有频率;ζ1——主系统的阻尼比;ζ2——动力吸振器阻尼比。

2.2 动力吸振器参数匹配

根据动力吸振器理论分析可知,设计动力吸振器的最优基本参数(质量、刚度、阻尼),需首先确定主系统的等效质量、频率、阻尼比。对于单自由度结构阻尼系统,其加速度频响函数可由式(4)表示[7]。

式中:g——阻尼比;ωn——固有频率;k——对应刚度。由图3可知,抗扭拉杆固有频率ωn=160 Hz,根据半功率法可求得ζ1=g=0.1;当ω=ωn时,|H(ω)|=8.3,可计算出k,进而计算出主系统等效质量m1=1.2 kg。取m2=0.36 kg,并将以上参数带入式(2)和式(3),最终求得动力吸振器的频率、阻尼比分别为ω2=114 Hz、ζ2=0.31。

3 试验验证

为快速明确问题原因,并确定最终解决方案,本文先后进行了4种方案的试验验证,方案具体内容详见表1。

图4和表2给出了抗扭拉杆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的FRF结果。方案1、2和方案4在120 Hz处FRF值减小5dB左右,160 Hz处减小10dB以上,吸振效果明显;方案3在120 Hz处FRF值仅减小1.1dB,160 Hz处减小5.3dB,吸振效果较差。

表1 试验方案

图4 抗扭拉杆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Z方向固有频率

表2 抗扭拉杆原点FRF(dB)结果

图5为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驾驶员右耳噪声OA值。从图5中可以看出,方案1、2和4中驾驶员右耳噪声OA值在4200 r/min以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在4800 r/min附近,方案1减小3.5dB(A),方案2减小3.7dB(A),方案4减小3.0dB(A),以上3个方案在4800 r/min处满足目标要求;此外,方案4中,3600 r/min处驾驶员右耳噪声OA值也减小了1~2dB(A)。方案3中,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驾驶员右耳噪声OA值无明显变化。

图6及表3给出了各方案中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驾驶员右耳噪声2阶结果。从图6中可以明显看出,方案1、2和4中驾驶员右耳噪声2阶在4200 r/min以上都有显著减小。方案1在4800 r/min处减小5.3dB,可断定抗扭拉杆是该轰鸣声的主要传递路径,结合抗扭拉杆原点FRF结果,推断抗扭拉杆共振是导致轰鸣声的主要原因。方案2、4中的抗扭拉杆(不安装动力吸振器)和方案3中抗扭拉杆(安装动力吸振器)并不存在160 Hz固有频率,但是在4800 r/min处驾驶员右耳噪声2阶仍出现峰值达90dB,进一步断定抗扭拉杆仅是主要传递路径,即使其不发生共振,若不能有效地减小其在160 Hz处的响应,将难以控制4800 r/min处的轰鸣声。方案2安装吸振器后在4800 r/min处轰鸣声减小4.5dB,说明方案2中吸振器安装位置可行。方案3对4800 r/min处轰鸣声没有明显改善,该结果表明,不考虑主系统而单独设计动力吸振器并没有意义。方案4中安装动力吸振器后,4800 r/min处轰鸣声减小5.8dB,验证了工程方案的可行性。

表3 车内噪声2阶(dB)试验结果

此外,方案2和方案4对3600 r/min处轰鸣声也有明显改善效果,噪声2阶都减小2.2dB。进一步得出结论:抗扭拉杆也是3600 r/min处轰鸣声的传递路径,并且可通过安装动力吸振器来减小该处轰鸣声。

图5 各方案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驾驶员右耳噪声OA值

图6 各方案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驾驶员右耳2阶噪声

鉴于断开传递路径法和加质量块方法的不足,结合以上4种方案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一种新的传递路径鉴别方法:即在传递路径(无法断开进行试验,且未发现可能共振的部件)上安装动力吸振器,通过该部件在问题频率处响应变化的大小,来判断该路径是否为噪声振动问题的主要传递路径。

4 结论

本文针对某车型车内轰鸣声进行了问题分析,查找出轰鸣声的主要传递路径,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展开了试验验证,成功解决了其车内轰鸣声问题,主要结论如下。

1)该车型在3600 r/min、4800 r/min附近的车内轰鸣声问题,是由发动机振动经抗扭拉杆传递至车身所致,通过在抗扭拉杆上安装本文方案4中的动力吸振器,可将驾驶员右耳3600 r/min处2阶噪声从87.7 dB减小至85.5dB,4800 r/min处2阶噪声从89.7dB减小至83.9dB。

2)本文总结出一种传递路径鉴别新方法,即在传递路径上安装动力吸振器,通过该部件在问题频率处响应变化的大小,来判断该路径是否为噪声振动问题的主要传递路径,该方法可弥补断开传递路径法和加质量块方法的不足。

猜你喜欢

右耳拉杆固有频率
拉杆泵受力分析及现场应用
机器人关节传动系统固有特性分析
塔头式塔机大臂分段拆卸施工工艺
杆件缺失位置对点阵夹芯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
用右耳听 记得更牢
基于ANSYS Workbench对转向拉杆各工况的仿真分析
用右耳听记得更牢
用右耳听记得更牢
某SUV车架多目标拓扑优化设计
对着右耳说请求,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