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力国际研修助力教研员和培训者队伍转型升级

2018-09-30张晓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培训者教研员工作坊

张晓

新时期,全面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升级,提升教研品质,提高课程育人质量至关重要。教研转型升级,首先是教研员和培训者队伍的转型升级。教研员和培训者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解读者、细化者、执行者,是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问题发现者、指导者、解决者,是学校和教师实践经验的发现者、总结者、推广者。教研和培训的形式要从“专家单向传授”转向“教师众筹深度互动”,重视教师的个体经验,重视教研时每位教师行为的变化。要通过教研转型提高教研和培训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实践性,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撑,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专业保障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研员和培训者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升是关键。自2016年10月以来,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规划设计了面向教研员和培训者的引导力国际研修项目,实施了系列跟进式、进阶式的引导力参与式工作坊。

何为引导?引导(facilitation)是一套帮助组织机构和个体通过参与式领导达成团队目标、促进团队共同体建设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引导是当今时代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在组织参与式学习,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促进更有效的学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研员和培训者引导力国际研修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方法策略,旨在通过教研员和培训者多阶段、进阶式的持续学习和实践,使其更好地理解成人学习规律,对引导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有更为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营造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策略和工具,获得更好的培训实践能力,从而提升研训者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研训者引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项目基于成人学习的规律,根据教研员和培训者的专业能力提升需求进行规划设计,面向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30位教研员和30位教师培训者,各开展三个阶段的研修课程。课程由美国资深教育咨询顾问与培训师R·布鲁斯·威廉姆斯先生作为主引导师,突出体验、尊重、参与和分享的特点,以交互性、参与性和高度实践性为基本原则,重视参与者的体验,调动参与者的内在资源,注重参与者的生成,激发参与者个人和团队的活力,整合团队智慧,注重学以致用,让参与者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平等参与、共研共创、反复练习,学习和运用引导的方法和工具,体验专业学习的过程,促成参与者意识、理念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学习和实践的共同体。

1.研修课程内容

焦点讨论法。焦点讨论法以四个层次为架构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每个层次都在人类有意识的思考流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四个层次分别为:客观性/观察,所提问题与感官有关,如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尝到了什么,以便在讨论中使大家可以共同“看到”与主题相关的事实;反应性/反应,所提问题有助于人们浮现自身与主题相关的内心情绪、感受和联想;诠释性/诠释,所提问题有助于建构意义、确认价值、阐述重要性与目的、形成洞见和新的理解、提炼关键学习点、揭示新关系等;决定性/决定,所提问题有助于形成决定、确定所需行动、决定后续步骤、得出结论、表明意向、提出实施建议或做总结收尾。

体验先行的培训设计。“体验”是引导的核心理念,“体验先行的培训设计”是一种新的培训(指导)设计思路,主要通过互动性、参与感极强的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参与者在对“多元智能”“适应脑功能的学习”和“视觉学习”三种支持理论的体验、理解中,学会“体验—理论—活动—回顾与反思”这一结构化的培训设计工具。

参与式研讨的四种引导策略。“团队只有被赋予了提建议的机会以及创造和实施的权利,才有可能成功。”四种引导策略是:创设真正的好问题、有收敛的讨论、有收敛的头脑风暴、卡片风暴。参与者要按照引导乐章图设计方案并演练,学会四种引导策略,并在教研和培训中整合运用。

高阶思维能力。五大高阶思维能力分别是:相关(赋予学习内容以个人意义的能力)、丰富(能够从不同视角出发,多元发散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联(将学习内容与周边世界建立联系的能力)、严谨/专注(能够自觉地、周密而投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用于迎接和接受挑战的能力)、迁移/递归(将学习内容去情境化,转化应用至新的情境的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的三种水平是:理解信息、概括洞察、发现应用。学员确定课程主题,设计高阶思维能力三种水平的问题,基于培训对象的需求,进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2.研修课程实施

集中工作坊研修。引导师现场讲解和示范,学员参与体验,并结合教研和培训工作,进行方法和工具应用的方案设计、小组共研共创、分享交流、实战演练、同伴评价、引导师反馈指导,整个学习过程采用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体分享交流的方式,并在每部分内容开始之前进行开场讨论或者头脑风暴,每个环节实施后进行答疑指导、回顾与反思。持续性的回顾与反思环节由学员运用焦点讨论法进行引导,既引导所有参与者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反思,同时,还给学员提供了引导实践的场景,持续性地提升学员的现场引导能力。工作坊的最后是后续实践安排和实践作业布置。

后续工作实践和跟进支持。学员在集中工作坊研修结束之后的几个月里,完成个人和小组设计、实践与反思作业,并开展在线网络研修,定期交流分享实践案例。项目组及时跟进学员的实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指导。通过微信群即时交流项目信息、学习资料、作业情况和实践进展,由培训师和助教随时为学员的学习解惑,为学员的实践支招。定期围绕主题,分享实践经验,促进所有参与者贡獻智慧。

后续实践成果的集中交流分享、反馈指导和优化改进。每阶段集中工作坊研修的首要内容是复习前一阶段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学员分享交流前一阶段的实践体验与学习收获,观摩优秀学员实践应用的示范案例,围绕案例进行深度互动和讨论交流,引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指导,再由个人分享实践经验,引导师对学员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答疑。之后,学员再联系教研和培训工作对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改进和优化设计进行回顾与反思。

3.课程实施效果

首先,学员对项目实施效果高度认可。其次,积累了一批“引导”的示范实践案例。关于焦点讨论法,形成了中学教研组长研修、中学英语学科新任教师培训、中学化学学科新任和骨干教师研修、初中教师整本书阅读研修、幼儿园园本课程研修的示范实践案例;关于体验先行的培训设计,形成了深度学习工作坊、小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研修、中学音乐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的示范实践案例;关于参与式研讨的四种引导策略,形成了“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如何实现通用技术、劳动技术、研学间的融合与衔接”主题工作坊活动的示范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具有较强的观摩学习、引领示范、深度研讨、推广应用的价值。第三,促成了“引导”在教研和培训工作中的广泛实践应用。每位学员都结合培训和教研工作对引导的方法、策略和工具进行应用,并根据实践作业的模板对实践进行梳理,固化实践成果。面向的对象和研修活动涵盖了教研组长与校本研修、新任教师公共研修、新任教师学科研修、骨干教师工作坊研修、学科教研活动、主题教研活动、评课、项目研修、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全国学术会议的主题工作坊等。同时,还促成了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引导”的方法、策略和工具的应用,提高了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引导力国际研修项目促进了教研员和培训者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了研训者研修课程设计能力、研修现场的组织实施能力、优化教师培训体验的能力,以及对参与式培训项目的整体运作能力。研训者用“引导”的理念和技术优化各类教研和培训活动,教研员和培训者转变为教师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激发了一线教师的内在热情和潜力,使一线的教师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建构者和反思者,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通过研训者和一线教师的深度互动,使教师们受益,最终让广大学生受益。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培训者教研员工作坊
新“国培”高质量培训者队伍体系化管理探索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云端 落地 花开——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者培训学习后记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提升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者专业能力的研究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教师培训要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