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统编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8-09-30袁昌仁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8年7期
关键词:对联人文精神中华

袁昌仁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独特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语文统编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有机整合起来,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统筹安排,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优势。语文统编教材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精选典范文本,安排必要知识,优化学习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统编教材的教学要让二者相互兼顾,珠联璧合。

一、发掘古代教育思想文化

语文统编教材的选文突出经典性,兼顾时代性;重视选择思想格调高、语言形式美、值得诵读涵泳的作品。比如课文《学弈》,告诉学生学习应该专心致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样聆听“通国之善弈”的弈秋教诲,为什么一个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个则三心二意,“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个人是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第二个人则不然。学生阅读思考至此,不经意间就领悟到了课文蕴含的朴素的教育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谋而合。学生如果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就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创造出惊人的学习奇迹。如张大奎不到2岁就被诊断为脑瘫,6岁时还无法站立,但摔倒了就爬起来,9岁时学会用拐杖走路。自强不息的他,读完大专、硕士,又考取计算机博士。曾经离绝望那么近,而今考上博士的他说:“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困难,行动才能改变现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要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在教学中,“我”不仅对教师重要,而且对学生更重要。学生如果真正做到了“我学习,我自主;我学习,我自觉”,就没有学不好的东西。

二、领会经典古文的意蕴

语文统编教材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古文,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比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感悟两小儿的聪明才智的形成原因,学生不难领会到课文蕴含的学习方法之一:善于观察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两小儿因为善于观察,所以才有精彩的对话:“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因为善于思考,所以才产生迥然不同的结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智慧的火花,激荡着儿童的心灵,进而领会到了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方法。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读了故事,还能思考,发现故事背后的思想,这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解读,更是对生活、对亲情、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三、体验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属于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什么是民俗?作家冯骥才说:“从文化学和民族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和精神要由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这方式就是民俗。民俗是经过一代代认同、传承下来的共同遵循的文化规范或仪式。在所有的民俗活动中,人都是主动参与其中的,无论是吃年夜饭,还是贴春联,人都是主角。”如教材中的导读要求就提出“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比如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端午时节话屈原。就可以结合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各地过端午节的情景等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让屈原的爱国精神薪火相传。

四、品味古典诗词文化

语文统编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过零丁洋》《示儿》等。

如品味《示儿》要双线组元,一是把握语文素养,品味古今字义美、诵讀韵律美、表达的句意美和蕴含的意境美;二是领会人文精神,学生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地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说:“这首悲壮的绝句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因而这首诗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爱国诗篇。”

五、了解传统楹联文化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楹联,又叫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它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如让学生了解人教版语文四年级选编的四川青城山真武殿的名胜风景区名联“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一是了解对联的内容:这两句是杜光庭《题福唐观二首》的诗句。“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明写景,写福唐观周围众树与枫树参杂,烟雾缭绕的景象,暗写人生,写悟性。这种远近高低斑驳陆离的树影和缭绕的烟雾,是秋的迷离,也是作者人生的迷离。二是了解对联的形式:对偶。景色相对:树红树碧对烟淡烟浓;词性相对:形容词高低对形容词远近;意思相对:明景对暗意,应景抒情。思想内容是对联的灵魂。读对联,如果只关注形式,忽略内容,就不知道作者写对联的真谛;写对联,如果只注重对联的形式,忽视对联的内容,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

综上所述,语文统编教材通过精选人文主题和典范文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语文教学,要把散布在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拾掇起来,组织成一篇篇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锦绣文章。

猜你喜欢

对联人文精神中华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巧出对联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