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声乐钢琴伴奏”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质量的要素探析
2018-09-29罗龙
罗龙
摘要:“声乐钢琴伴奏”不仅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它和“声乐”以及“钢琴”这两门主要技术课程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声乐钢琴伴奏”在教学及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实践活动表明,声乐对钢琴伴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伴奏教师教学活动的难度,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实践活动对伴奏提出的相关要求。为此,本文基于“声乐钢琴伴奏”课程培养目标质量的相关要素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够满足课程教学标准下的学生培养目标。
关键词:《声乐钢琴伴奏》课程;培养目标;质量要素
“声乐钢琴伴奏”具有全面性与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实现钢琴艺术和声乐之间的平衡,还要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声乐钢琴伴奏”课程的培养质量必须提升课程教学标准,使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一、学生要掌握钢琴伴奏的音量关系
很多理论研究提出“共赢”、“平衡”和“竞合”的重要性,但是这些观念并没有在实践出体现出来,教师所关注的平衡往往是很片面的,而真正的关键点通常被忽略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调配两者音量比例方面,尤其是使用弱音踏板和琴盖的开合。通常在演奏者开始钢琴伴奏之前钢琴的琴盖处于闭合状态,而弱处理的实现需要借助左踏板来完成。这种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养成的惯性思维:声乐伴奏的目的应该是确保歌唱者的演唱能够完整清晰的呈现给听众,钢琴只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在声乐伴奏中钢琴所充当的角色应该是“陪衬”与“烘托”,这些片面想法的存在完全由平时教学中养成的惯性思维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把钢琴演奏完全当作陪衬或者认为钢琴演奏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独立论”都是片面。演奏与演唱两者之间最理想的关系应该是做到完美无瑕的融合,使两者的声音都能清楚完美的呈现出来。这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平衡观念。
二、学生要明确钢琴和声乐之间的声部关系
钢琴和声乐之间的平衡与否取决于演奏的“和谐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理念。在“和谐度”理念中,学生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就是声部问题,声部问题在学习和演出中表现为两点:
其一,演唱者的声色不同对伴奏的要求也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声乐作品,受演唱者性别的影响相同音域的张力以及表现力度也有所差别。所以,钢琴伴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演唱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声部。演唱者之间音色和声种的差异性不仅受性别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的训练方式、演唱素养等都会对演唱者的音色和声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
其二,要处理好钢琴伴奏的主次分配问题。尤其是要处理好副歌部分声乐与伴奏之间的和谐。因为副歌高潮部分通常需要钢琴伴奏和声乐之间达到旋律一致,这时很多学生会错误的认为钢琴伴奏是重要声部,因此就会出现钢琴伴奏与声乐之间争夺“主角”问题,从而导致单调失衡现场的产生,造成不和谐状况。所以,在钢琴伴奏时应当使声乐主旋律声部与伴奏部分相分离,钢琴伴奏只需提供和声织体即可,为演唱者提供支撑。除此之外,低声部旋律线条也是在平时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主要问题。一般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会把舒伯特、舒曼等创作的歌曲交给学生演奏,这些艺术作品里都含有低声部旋律线条,在演奏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低声部旋律线条,而低声部旋律线条又恰恰是钢琴伴奏的重要旋律。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意识到低声部旋律线条演奏的重要性,尽量保持声乐高音旋律线条和低声部旋律线条的平衡。
三、学生要理解钢琴伴奏的理性与感性关系
声乐表演的钢琴伴奏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思维空间广、操作空间复杂等特征,并且钢琴伴奏的要求很严格,不仅需要做到协调性、综合性,还必须具有创造性,除此之外,声乐表演的钢琴伴奏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以,在分析钢琴伴奏的时候必须做到全面理性分析。这一点也是钢琴伴奏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们传达的思想。除了使学生能够理性的分析声乐伴奏之外,还应该提高学生的“伴奏感”。因为学生的伴奏感在实际演奏中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现场声乐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能更好的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
对于学生伴奏感的培养,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体裁让学生去演奏,培养学生感知不同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所要呈现出来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適应各种类型音乐的演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训练学生掌握好和弦色彩部分,理性的分析伴奏音乐中的和弦色彩抽象概念。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从理论到实践对于《声乐钢琴伴奏》课程的要求已经不同于以往,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声乐伴奏课程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伴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