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2018-09-29朱俊红
朱俊红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职业认同、队伍管理、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反思发展障碍,从当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出发,从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积极探索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发展机制。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得不到重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偏低
辅导员队伍建设实际情况是,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认知不清,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有的辅导员甚至认为自己的工作太过驳杂,没有实际价值,因此缺乏工作动力,无成就感。辅导员工作负荷大,职能多,整天都在处理不同的事务,没有太多时间去研究和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思想观念是否正确,面对学生的困惑,部分辅导员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未能有针对性地彻底解决问题,这对辅导员在教育中的说服力和凝聚力有较大影响,削弱了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另外,高校对辅导员的激励政策不够,在其职业培养和规划上没有过多重视。因而造成辅导员队伍频繁更换,不够稳定。
(二)辅导员队伍管理混乱
辅导员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不合理、工作职责界定不清晰。辅导员在部分高校没有达到师生比1:200的要求,且无明确分工,辅导员存在多个部门使用,却很少有部门愿意管理和培养的现象。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人员,教务部门要求其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组织部门要求其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宣传部门要求其做好宣传教育及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医保中心要求其做好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保卫处要求其做好学生安全工作,招生就业处要求其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与管理工作,学生工作部要求其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团委要求其做好学生社团活动,各教学单位要求其做好基本的行政事务。辅导员工作复杂,缺少系统的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难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使辅导员职责范围界定模糊,像“万金油”:辅导员配置不足,往往需要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所有事务,辅导员被看作“超级保姆”。这就容易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此外,辅导员与班主任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机制落后等问题,易引发推诿工作、降低工作效率等问题。
(三)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性
专业能力是辅导员处理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能力,较高的专业能力有利于把握学生工作规律,应对突发情况。辅导员的职责可细分为政治辅导、心理咨询、职业咨询等,相应地,辅导员应当具备心理學、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高校辅导员选聘的随意性是辅导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据笔者了解,在近年的辅导员招聘中,与辅导员岗位相关的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不到一半,完全以专业为主要选聘依据的高校仅占1/4。传统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最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但辅导员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马克思创新的情况,无法适应新时期国家,党政和社会对辅导员队伍提出的新要求。主义理论知识,难以解决复杂多变的学生问题。辅导员工作需要更广泛的综合知识,如网络技术、职业规划、党团建设等。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发展路径不明确
有不少辅导员在进行在职教育,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充电,不少的老师进行在职教育时选择的是教育学、思想政治学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这能够弥补一些辅导员第一学历与辅导员工作不相符的缺陷。然而,有很多辅导员提升自己,是希望今后从辅导员的岗位走向专业教师的岗位,这种现象就很值得返思。
(二)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高校辅导员制度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这几种力量未能很好地各司其职,有效衔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很多属于后勤服务部门、教务部门、专业老师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都由辅导员代做,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使学生事务的专业性受到限制,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三)辅导员队伍学习内动力不足
辅导员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引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人以及教学科研的承担者。但是,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辅导员队伍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很多辅导员对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本领恐慌和主体自觉。面对繁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他们表现出极度地不满意,对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愿从自我出发,加强学习,修炼内功,提升应对的本领。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意义和作用的宣传,倡导全社会对辅导员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视。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使他们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像培养专业教师一样,制定一整套能够促进辅导员工作和发展的政策,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是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要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积极探索,要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稳定型的辅导员队伍,唯有如此才能有力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
辅导员主管部门要搭建其他职能部门与辅导员问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学生事务得到高效处理。细化辅导员工作职责,根据学生工作范围划分出各个职责板块:思想政治辅导员,职责为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及规律、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对热点时政形成正确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职责为筛查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解决大学生常见人际沟通、失恋、学习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学业辅导员要明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引导学生树立优良学风,加强班级学风建设。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辅导员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对工作失职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辅导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对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要表彰宣传。同时,向广大师生、家长宣传辅导员工作的成果和意义,促进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价值认同和尊重。辅导员评价应当全面,让学生、家长、同事、领导都参与到辅导员评价体系中来,评价内容应当涉及科研、教学、管理及服务工作的效果,并将辅导员考核与高校办学质量评估挂钩。
(三)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辅导员坚持终身学习,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积累和总结实践经验,将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争取成为辅导员专业发展某一领域的专家,并能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分享给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管理部门,应当从辅导员选拔环节提高辅导员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的相关性,搭建工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改进学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辅导员培养机构和教学单位,应当积极探索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心理学、伦理学、党团建设技能、传播学、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办法、青年问题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课程或讲座,不断适应辅导员的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