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湘西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

2018-09-29殷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湘西传承

殷瑛

摘要:湘西原生态音乐丰富多样,自成一派,具有极强的传承价值。该文对这门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构建问题展开论述,首先,结合现有文献资料,从音乐类型着手对湘西原生态音乐进行大致整理;然后结合湘西原生态音乐传承困境,对如何保护和传承这门艺术进行了分析。相关研究成果意在为传承这门艺术等工作发挥理论指导性作用。

關键词:原生态音乐;湘西;传承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是除了黔东南苗族自治州之外的第二大苗族聚集地,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如:以苗疆长江为代表的民族建筑,承载着苗族历史、信仰和美好寄托的柳巾舞、铜铃舞、摆手舞等民族舞蹈,悠扬婉转、感人肺腑原生态音乐等。湘西每一种民俗文化都具有较强的价值,值得我们将其保护和传承下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湘西民族文化因为失去了原本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很多湘西民族艺术走向衰亡,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湘西原生态音乐文化。基于此,本研究将对湘西原生态音乐文化传承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证。

一、构建——湘西原生态音乐整理

原生态音乐指的是:没有被特殊处理,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音乐形式,其主要包含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器乐演奏等形式。原生态音乐是各个民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产物,是不同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之一。与其他原生态音乐一样,自然生态性是湘西原生态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按照民族进行分类,湘西原生态音乐主要有以湘西土家族原生态音乐和湘西苗族原生态音为主。按照音乐类型来进行划分,主要有湘西原生态民歌和湘西原生态器乐演奏两种形式。

(一)湘西原生态民歌

1.湘西土家族民歌

湘西土家族民歌主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和劳动号子等类型。山歌中最富盛名的当属“薅草锣鼓”(俗称“大锣鼓”);小调以灯调为主;风俗歌是指在婚丧嫁娶或是春节、中秋等特殊节日演唱的歌曲,比较典型的有婚礼歌、丧歌、梯玛神歌、摆手歌、上梁歌等;儿歌有催眠曲和游戏歌等;劳动号子有船工号子、排工号子、岩工号子、拖木号子和挑工号子等。这些民歌多为五声音阶调式,音调以窄小声韵为主,偏重小调色彩,除了跳丧类民歌节奏跌宕多变之外,其他湘西土家族民歌都呈现出舒缓中庸的节奏特色。湘西土家族民歌歌词生动、形象,惯用衬词,艺术美感较强。

2.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与黔东南苗族地区一带的民歌很多近似之处,此外,其还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老楚乐的元素,因此,又区别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并不像土家族民歌那样,有号子、小调、田歌、灯调等多种体裁,主要以风俗歌、情歌、叙事古歌、生活歌和各种杂谣为主。风俗歌和情歌中以表述婚嫁的歌曲最为丰富,且演唱时还需要遵照一定的程式。如:在举办婚礼时,会配合婚俗程序依次演唱《主唱开场歌》、《迎舅辈》、《谢媒歌》、《媒人接歌》、《唱给新娘》、《唱给新郎》、《唱给婆母》、《唱给小姑》、《赞扬歌师》、《收场歌》等,歌曲多以苗语进行演唱,部分受客家文化影响严重的区域也会在演唱时兼用汉语。从歌曲中能够感受到湘西苗族传统礼仪文化,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叙事歌内容多与傩神相关,因此,此类民歌也被称为“傩歌”,与一般民族歌曲以短小精悍见长不同,这类民歌唱词甚多,歌词以赞美祝福的内容为主,这类歌曲在与缅怀祖先的同时,也起到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生活歌和杂谣为老幼妇孺之辈所唱,内容多是描述生活场景或是所见景物,从这类歌曲中能够感受到湘西苗族自然淳朴的生活意趣。湘西民歌抒情色彩非常显著,演唱过程中常见悠长的拖腔和紧凑的陈述腔,曲调婉转,音域较窄,在演唱时多在中低音区域运行。

(二)湘西原生态器乐演奏

湘西原生态器乐主要有咚咚、唢呐、竹好、牛角、木叶、竹琴、包包锣、大筒筒、莽筒等。其中,咚咚、木叶等乐器经常出现在日常娱乐生活中,如:很多土家人随手摘两片叶子便会吹出非常美妙的旋律。在正式场合,最为常见的是由唢呐、木鱼、梆子、鼓、笛子和二胡等乐器共同演奏的交响乐,常见的曲调有《喜入红门》、《迎新轿》、《满江红》、《轿子调》等,这些曲旋律激昂、喜悦,渲染出喜庆欢腾的气氛。另外,湘西一带还盛行“耍锣鼓”这类器乐演奏活动,在演奏中运用钹、鼓、大锣和镲四件乐器扣击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比较典型的曲调有《鸡公生蛋》、《铜锣球》、《观音上店》等。

湘西原生态音乐历史渊远,作品中反映了湘西儿女特有的文化、信仰和生活理念,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保护和传承湘西原生态音乐艺术是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基础,因此,我们应主动承担起传承这门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重任。

二、传承——湘西原生态音乐发展策略

与国内许多民族艺术文化一样,由于缺乏专业的传承队伍和演绎空间逐渐缩小,湘西原生态音乐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非常不乐观。而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门民族文化艺术,首先需要建立专业的传承队伍,其次,应当将其带到更为广阔的舞台之上。

(一)建立专业的传承队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了非物质文化保护核心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相结合”。从性质来看,原生态音乐等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综上可见,在传承湘西原生态民族文化过程中,只有建立一支稳定且专业的队伍,才能做好资料收集、现场普查、跟踪调查、遗产申报、后续管理等工作。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认为:可在湘西地方政府的组织之下,由湘西文化局牵头,联合湖南比较有实力的高校(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大等高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这类公益性组织,建立专门性的组织队伍。在构建该队伍时务必要满足如下要求:第一,队伍要对湘西原生态音乐及不同音乐类型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人文社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第二,队伍要具备稳定而充足的工作人员,以确保相关工作的进度和延续性;第三,为保障传承工作的质量,从业人员要具备加强的专业素质。

(二)将湘西原生态音乐带到更为广阔的舞台

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以及国民精神文化消费方面的高涨热情,为湘西原生态音乐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创设了条件。目前,需要解决的是运用何种方式、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开展相关工作。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原滋原味的保留原生态音乐本真的面貌,或是对其进行改编和调整。艺术创作过程中受创编者个人主观思维影响非常严重,当不是真正了解湘西原生态音乐的人员参与改编工作时,很可能使作品失去湘西原生态音乐的本真色彩,故本研究认为:在现阶段还是应当以保留原本形态的方式来加以推广,待到形成较为系统和丰富的资料之后,则可以在不失湘西原生态音乐的自然属性基础之上加以改编。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通过与现代艺术文化“合作”等途径将湘西原生态音乐带到更为广阔的舞台之上。如:杭州峰会闭幕式上演唱的《难忘茉莉花》创作程式就是将江苏民歌《茉莉花》原封不动的搬入作为作品中,作为新作品的元素之一,2017年春晚通俗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术家的合作。这些“合作”遵循新兴音乐和传统音乐彼此尊重的方式进行融合与交流,有助于保护原生态音乐的原始风貌。此外,还可以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将湘西原生态音乐元素作为影视作品的伴奏。

三、结语

湘西原生态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宝库中散发着迷人的色彩,其见证了湘西土家族、苗族等各民族的历史演进,是湘西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涵盖有丰富的人文和生活元素,蕴藏着丰富的湘西民族精神。传承这门文化艺术,不仅仅关系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问题,因此,投入到保护与传承湘西原生态音乐等民族文化工作中,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湘西传承
当代湘西少数民族作家的湘水书写
一桥飞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
湘西民间小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