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表演中的腔调特点
2018-09-29龚静徐娜娜
龚静 徐娜娜
摘要:黄梅戏被誉为我国五大戏曲之一,其在发展中,凭借欢快活泼、通俗易懂的腔调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青睐。黄梅戏的腔调特点需要通过表演形式,才能够得以体现,为了发挥黄梅戏的文化与地域特色,表演者应该在演唱中正确把握黄梅戏的腔调,从发声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黄梅戏的腔调表演形式,从感性上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知上,准确掌握黄梅戏的腔调特点,从而才能够促进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因此,本文着重分析黄梅戏表演的发展,并提出黄梅戏表演中的腔调特点。
关键词:特点;黄梅戏;腔调
一、黄梅戏表演的发展
黄梅戏是在安徽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不仅形式较为简单,并且表演风格也较为朴实与直接。黄梅戏的发展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气息、人民的精神、地域特色息息相关,当黄梅戏流入到一个地方时,其很快便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梅戏表演形式,其内容是反映当地民俗与文化特征。基于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区文化、语言、人民的生活方式的不相同,使不同地域的黄梅戏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进而形成其个性化与具体化的表演特色。黄梅戏最早是由流动性人群发展而来的,不同身份、文化、政治面貌、背景的艺人在流浪生涯中演绎,随着艺人流动的地区不同,结合当地的风俗特征,其内容也在随之变化,并将当地具有影响性的事件融入到其中,使其内容不断的丰富。而这些事件的融入并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无论是音乐与内容都没有固定的表演形式,因此,黄梅戏表演中的唱腔形成也不统一。黄梅戏虽然统一了剧种称谓,但却具有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都靠言传身教的方法进行传承。由此能够看出,黄梅戏不仅在表演腔调中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在黄梅戏在艺术形式和气质也具有不同的体现。
二、黄梅戏表演中的腔调特点
(一)喉头位置的腔调特点
随着黄梅戏的发展,其逐渐明确喉头位置的重要性,在发声前,表演者自然吸气,使喉头自然放下,之后将喉咙吸开,使得眼神达到兴奋状态,加之吸气时喉咙带来的兴奋感,并以自然的状态进行发声,能够完美演绎黄梅戏。在此喉头状态下,表演者会接连呼吸与扩大音量,提升自身发声的通畅性。事实上,黄梅戏的腔调与语言音韵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黄梅戏较为倾向于自然说话语感,喉头不能够过低,并根据腔调特点作品风格进行调整自身的喉头位置。这是因为黄梅戏腔调源自于民间小调,喉头位置接近与人类自然语感,在追求上以亮、甜为腔调特点。
(二)吐字与咬字的特点
吐字与咬字的腔调特点在戏曲与歌曲演绎中不尽相同,戏曲在演唱中较为强调咬字的规范性,并且每一种戏曲的吐字与咬字腔调特点存在差异性。黄梅戏在表演中的腔调特点是吐字时重而短,咬字圆润,并将母音立起来,抬起笑肌咬字,从而能够达到吐字甜美的腔调效果。为了实现黄梅戏的口语化,表演者可以运用两腮,使嘴角往上弯,归韵奥鼻腔中,达到母音饱满而挺立,并灵活的转换字音,进而能够提升腔调的准确性与清晰性,达到情感共鸣的演绎成效。在此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该尽量减少复杂、多余的腔调动作,达到咬字与吐字自然、轻松的状态,将黄梅戏演绎出音韵美的形态,从而提升自身的演唱效果。
(三)呼吸的腔调特点
当前,在黄梅戏表演中对呼吸的腔调特点较为重视,通过表演者气运丹田,将气流入到丹田,丹田则定气、托气,通过小腹的收与放控制气息,使气息能够合理的运用,尤其是表演者发声的第一口气。表演者在第一口气吸入后,应该给予气息一定的停留时间,在停息后,在从容的进行第二次吸气,这样反反复复的进行,能够使表演者的在演绎中气息均匀,从而使黄梅戏作品更加特色。在此吸气过程中,表演者小腹送气存在强弱的差异性特点,这种强弱能够影响到小腹的运动,同时也决定表演者自然吸气的气量。现阶段,在黄梅戏演绎中,表演者的偷气、缓气、抽气、提气、歇气都需要依附丹田进行,故而,表演者应该合理的安排换气气口,使发声达到圆润,吐字清晰,从而达到完美演绎目的。
(四)用声方法
黄梅戏表演中,表演者通常在真声基础上,采取混声,这能够保留黄梅戏原有的真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呼吸方法,借助透腔共鸣的扩音方式,形成混音,从而能够确保黄梅戏的演唱效果。
如今,在黄梅戏表演中,许多表演者都运用这样的发声方法,能够輕松的运用嗓音,从而使黄梅戏演绎的较为自然。此外,在黄梅戏表演中,表演者还应该学会运用真音进行演唱,进而能够改善演唱中的不足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黄梅戏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之一,在黄梅戏表演中,表演者需要掌握黄梅戏的腔调特点,从发声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黄梅戏的腔调表演形式,并准确掌握黄梅戏的腔调特点,从而才能够促进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