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中国艺术精神的特点
2018-09-29步楠
步楠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艺术王国,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占据世界美学史的重要地位。中国的艺术精神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艺术水平。徐复观先生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待孔子和庄子,并理解中国的艺术精神,更能清楚地看到中国艺术精神最深层的本质和体现,自由在孔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里有着不同的界定。本文就孔子和庄子艺术精神之差异来探讨中国艺术精神特点。
关键词:美学思想;艺术精神;孔子;庄子;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不仅仅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还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孔子和庄子的艺术精神这两个典型从不同的方面形成了道德快乐主义和精神快乐主义。通过对孔子和庄子这两个典型对中国艺术精神进行探讨,可以发掘出中国艺术精神中的自由解放的本质特征,并且这种艺术精神的自由的规范性内涵的不同,也是不同时代哲学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和体现。
一、孔子的艺术精神
古代中国文化,素有“礼乐”并称之说。礼的最基本意义,是人类行为的艺术化、规范化的统一物。通过《尧典》和《周礼》看,礼的规范性表现为敬与节制,这是最能让大家意识到的,也是最容易落实实施的。孔子把规范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作为礼的基本性格。孔子立教的宗旨是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之上,认定乐才是一个人人格完成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技艺而深入到内在的骨髓之中,从而把握此精神具有者的人格,自己的人格与音乐精神的融合正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孔子把音乐作为一个人人格最后的完成境界,不仅是在个人教养上非常重视乐,并且在政治上也同样加以重视,因此,乐才成为孔门教化中的一大传统。
不淫不伤的乐,是合乎情理“中”的乐。“中”与“和”是孔门对乐所要求的美的标杆。荀子的《乐论》中有文说“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便是说明“中”,应该在“和”的后边,蕴含善之意。但孔子在《武》中写出“尽美矣,未尽善也”,将美与善分开,而又加上一个“尽”字。孔子对中华民族的一个要求就是“尽善尽美”。孔子所谓的“尽善”:是指仁的精神而言的,孔子所要求的乐,是美与仁的统一:而孔子之所以特别重视乐,也正是因为在仁中有乐、在乐中有仁的缘故。
孔子如此重视乐,但其没落之快应该从三个方面去查究原因。第一,从儒家本身说起,孔门的“为人生而艺术”可以将艺术融于人的生命之中,但是,乐只是人生艺术精神体现以及得到的其中的一个途径,并不是唯一所在,也并非一般人都能用得上的也非一般人所轻易用得上的工夫。第二,从音乐本身出发,“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深深植根在人性当中,把人的感情往上提、向内敛,因此,“静”就成了它的性格,可是静的艺术性是单纯枯淡,并不能将所带来的官能的快感流行。第三,从政治方面说,由于统治者在政治上过于重视和发展俗乐,雅乐的发展连连受挫。与此同时,诗、词、曲的迅速发展,更加增加了文人志士对音乐在艺术上的要求,从而使得词曲与音乐密不可分环环相扣。第四,知识分子在此时对音乐的要求不增反退,这也是这个时期音乐衰退的另一原因。
二、庄子的艺术精神
庄子的艺术精神,即是道家的艺术精神之所在。中国是多元文化,儒学不是中国最高的思想,必须有一种新的思想来补充。魏晋玄学兴起与佛学东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绘画的发展。中国画重要体系与思想的“以形写神”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玄学思辨,即“象意”之辩,也就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辩论:第二个原因是佛学的“形尽神不灭”思想的影响。宋代以后禅对画的影响,准确来说是庄学、玄学的影响。庄子的艺术精神则是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体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的中国艺术精神。他要求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我们甚至可以说庄子美学思想本质上就是自然美学思想,也就是所谓的自然审美观。即是说道是美,天地是美,德也是美,则由道、有天地而来的人性,当然也是美。
在中国艺术活动中,常把庄子的思想作为媒介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也可以概括为中国的山水画是庄子精神不期而然的繁衍物。庄子不是以追求某种美为目的,而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他的精神既然是艺术性,则在其人生中,会含有某种性质的美,因此,在反应艺术作品方面,也一定会表现出某种性格的美,这种美,大概可以用“纯素”或“朴素”加以概括。
三、孔子、庄子艺术精神之异同
孔子和庄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其美学及艺术方面的成就的影响深远。而且的艺术精神有相似也有不同,首先在相似方面,孔子和庄子的艺术精神都注重艺术作用,两人都认为艺术能给人们带来积极的作用,同时二者非常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都认为艺术与人、以及自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他们的艺术精神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在艺术目的方面,孔子和莊子是有区别的,孔子主要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的。他的核心在“仁”上。艺术离不开乐和美,对于儒家来说,他们要达到的是一种道德快乐主义,而道家要达到的是精神快乐主义:而关于美,对于孔子来说,美不是别的东西,它是“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完美体现,具体地真实地体现在人的行为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可以直观到的感性具体的形式。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孔子的“爱人”的理想,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自由统一之中,与伦理道德的当然之则的统一让人获得满足感和自由感。但是,道家的和谐统一是与自然的统一,是一种无为的结果和理想状态,所获得的自由也是一种审美上的自由,是在和谐自由统一的自然万物中得到的满足。
另外,对“道”的理解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也就决定了两人的艺术观有很大的区别。艺术离不开乐和美,由此而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而体现出自由的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的最根底在于自由的意识,对自由的追求,孔子和庄子这两个典型从不同的方面契合了这种自由,形成了道德快乐主义和精神快乐主义,对自由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正是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连,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不可分割,对于“乐”,儒家和道家的看法各有千秋,儒家较重乐,但其对己是乐,对天下国家而言则是忧,因此孟子说:“故君子无日不忧,亦无日不乐。”对于“和”,孔子所要求的是与伦理道德相统一,而庄子是要去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孔子主张的儒家美学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而庄子主张的道家美学则是建立在“道”论的基础之上。因为所谓的“圣人”的出现,各种仁义道德、典章法律制度从而遭到破坏,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以及各种虚伪的罪恶的社会现象慢慢将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物质了的奴隶。道家思想实行自然无为的原则,既是对人世生活采取的纯任自然的态度,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也就是超功利的态度,由此去达到人生的一种自由境界。
四、结语
通过对孔子和庄子这两个典型来对中国艺术精神进行探讨,可以发掘出中国艺术精神中的自由解放的本质特征,并且这种艺术精神的自由的规范性内涵的不同,也是不同时代哲学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和体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达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的关照,也由此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