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的创新

2018-09-29袁志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演唱民族声乐创新

袁志虹

摘要:一切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常盛不衰。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音乐,作为音乐之一的声乐,作为声乐之一的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唱法之一的民歌演唱,莫不如此,即都要以创新为主题,为生命。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创新

民歌演唱的创新同任何艺术的创新一样,都不是无中生有,凭空臆造,也不是闭门造车,胡思乱想,而是在立足本体的基础上,广收博采,大胆创造,融百家之长,化为己有。概言之,即从纵向上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从横向上说,要在借鉴的过程中创新;从立向上说,要在思维的方法上创新。

一、纵向:在继承的基礎上创新

众所周知,中国民歌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又称“十五国风”,即是当时十五个小国的民歌。那时诗乐一体,都是能演唱的民歌。从那时起,代代相传,民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也不断创新,直到今天,民歌仍然是声乐百花园中一枝傲然独秀、独领风骚的鲜花。

当代许多民族唱法歌唱家,都在继承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取得了大红大紫的轰动效应。如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走红的东北民歌歌唱家郭颂,就在继承东北民歌尤其是二人转曲调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丢戒指》、《看秧歌》、《新货郎》、《越走越亮堂》等名噪一时。特别是他演唱的民歌《乌苏里船哥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音乐教材,向全世界推荐,堪称民歌经典。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宋祖英,也在继承西南少数民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小背篓》、《辣妹子》、《好日子》蜚声海内外。

应当说,民歌演唱的创新,首先要扎根继承,但同时又要创造,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离开继承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创新的继承,就是墨守成规,画地为牢。

二、横向:在借鉴的过程中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无不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自成一家。

在声乐领域,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都有成功的典范——美声唱法歌唱家杨洪基先生,充分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与民族唱法的优长,他的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在美声中饱含民族唱法的韵味;美声唱法歌唱家关牧村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充满新疆的民族风情;美声唱法歌唱家殷秀梅的《党啊,亲爱的妈妈》,也充满了民族唱法的味道。这些美声唱法歌唱家,可称为“民族美声”。

通俗唱法歌唱家李谷一,得力于湖南花鼓戏演员的经历,在自己的演唱中成功借鉴了戏曲唱法之优长,尤其是在运腔、换气、真假声结合、声情并茂诸方面,有全方位的创新。其他通俗唱法歌唱家如屠洪刚,借鉴了京剧的演唱方法;吴琼,借鉴了黄梅戏的演唱方法;崔京浩和“阿里郎组合”,借鉴了朝鲜族民歌的演唱方法。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民族唱法中,同样有许多歌唱家借鉴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精华,使自己的演唱丰富多彩,品格高超。如民族唱法歌唱家彭丽嫒,就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讲究共鸣、气息控制等优长,特别是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得金铁林教授的指导后,更上层楼,她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帆风顺》、《白发亲娘》、《珠穆朗玛》、《国色天香》、《黄河泰山》等歌曲,均成为名曲。

三、立向:在思维的方法上创新

民歌演唱的创新,要从思维方法上花大气力,下大功夫,要放开眼界,面向新世纪,面向全世界,从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创新。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必定不能只嫁接于西洋美声唱法,也不得一味追求美声唱法的标准,民族声乐教育必须立足于民族特征。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可以实现有机融合,但必须把握一定的限度,中国民族声乐教育要想发展,首要任务便是坚持走民族的路线。坚持民族声乐的民族特性,首先要掌握她的主要特征,与美声唱法区别开来。民族唱法讲求字正腔圆,“吐字”和“行腔”都有一定的标准,字正腔圆也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突出风格和创作原则,因此需要熟练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吐字、归韵都要掌握技巧。中外语音存在一定的差别,演唱过程有不同的强度处理,这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最根本区别,民族唱法的滑音、颤音、波音、直音都是民族艺术中的精华,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的特性,必须对民族唱法的特殊性进行总结会分析。

民族特性是民族唱法的灵魂所在,是民族唱法的根本。在发展和创新民族声乐方面,必须强调民族特性的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教育必须将民族特性作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字正腔圆”的演唱技巧,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美声教学。

四、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检出走民族特性的道路上,需要通过创新去适应时代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但所有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

猜你喜欢

演唱民族声乐创新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