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书籍设计的审美价值

2018-09-29梁诗维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情感化设计

梁诗维

摘要:2007年德国莱比锡举行了“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国书籍设计师朱赢椿的作品《不裁》获得了铜奖,并得到了组委会的一致认可。通过对《不裁》书籍设计的研究,依据“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审标准,试从书籍的开本比例、纸张材质、装帧工艺和设计中的情感化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重新挖掘传统书籍的审美价值,对探寻传统的纸质书籍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中继承与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朱赢椿;书籍设计;世界最美的书;纸张材料;情感化设计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子书”等新兴阅读媒介的出现,传统的纸质书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很多人为了便利和省钱都去阅读“电子书”而不愿花钱买纸质的书籍,甚至一度有着传统书籍不久将来会消亡的悲观论。在日益泛滥的新媒介的洪流中,作为一名书籍设计师或出版人应如何挖掘传统书籍中的艺术价值?如何把握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了设计界、出版社和印刷厂商之间经常谈论的话题。

每年的三月,德國莱比锡都会举行“世界最美的书”评比。在这个盛大的博览会中,几乎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图书作品。“世界最美的书”专家评审团针对各国报送的本国最美的书籍中评选出14个奖项,“世界最美的书”注重书籍的整体设计和艺术表达,从书籍的封面、护封、版式、扉页、内页、文字、插图等各个方面均要达到美学的统一。评选的标准有六条:(1)准确地传达书籍的主题内容;(2)形式与内容的统一;(3)图像与文字和谐共处;(4)要求必须是原创,但也鼓励个性表现;(5)注重文化内涵,传承文明;(6)对纸张材料、工艺装订和印刷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国在2003年举办了第一届“上海书展·中国最美的书”,此后每年都会向“世界最美的书,报送国内获奖的优秀作品。2007年“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中国设计师朱赢椿的作品《不裁》获得了铜奖,这不仅是对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肯定,同时也让从事书籍设计、图书销售等相关工作的人对纸质书籍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书籍设计的定义

何为书籍设计?过去我们常说书籍装帧,而现在我们谈论的是书籍设计。书籍设计包括对书籍的开本尺寸、装帧形式、版面设计、印刷工艺等各个环节的把握。1996年由吕敬人、宁成春、吴勇、朱虹编著的《LNWZ书籍设计四人说》里说到要把书籍“装帧,峰换为书籍“设计”,因为“装帧”更多地意思是书籍装订的最后一道工序,有装订成册之意,而“设计”的内涵则更广泛、更具体,包含着书籍的整体规划和制作。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书籍设计艺术不仅仅是设计一张封面,而是以艺术表现为载体的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立体的、动态的系统工程。

三、书籍设计的审美价值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纸质的书,有普通的胶装书,也有复杂精美的线装书,但是每个人对书籍的理解却是不一样的。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是通过视觉,其次是触觉,翻阅时还有嗅觉、嗅觉和听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感”,其中的独特性构成了书籍本身的艺术价值。

(一)艺术价值

书籍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形态美、材料美和工艺美。形态美主要指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以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为根据。而人主观需求的产生又是以人的观念形态为基础,因此合适比例的开本,对书籍整体的把握以及造型细节的处理都会影响人的视觉感受。材料美则要求设计师注意材料的选择与整体布局,各部分之间的配比关系,实质就是和谐,即多样统一,包含调和法则和对比法则。工艺美是指以手工艺技巧为基础制成的工艺品并具有欣赏价值的形式美感,一件好的艺术品除了自身的精神价值外,更重要地还体现在作品本身的工艺上,在工艺上精雕细琢、细致入微,如陶瓷、漆器、雕刻等。书籍作品的工艺美,主要体现在装订形式的工艺和技法。

(二)实用价值

书籍设计的对象是书,而书的最原始功能便是记载文字以及传播知识。如果书籍设计偏离了这一轨道,那么书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即使书籍设计创意范十足,但也不能改变其自身的“实用性”功能。王受之先生曾说:一设计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作品本身就必须具有实用功能。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忍受不好看的东西,但是绝不能忍受不好用的东西。”书籍设计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承载文本功能。从我国古代书籍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无论是龟壳、牛骨上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再到后来的竹简、绢帛等,都起到了文本的承载作用,这是早期书籍的形态之一。随着生产技术和印刷造纸技术的发展,纸质书籍逐渐成熟,书籍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2.阅读的功能。毫无疑问,书籍最根本的功能之一就是便于人们的查看和翻阅。在书籍设计中,通过仅有的版面,更好地布局、排版,文字和插图的相呼应,使其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便于阅读。如果版心行距、字距杂乱无章,版面结构混乱,影响了正常的阅读,外在所有的形式都会因此大打折扣,正如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所言:“一切的形式都要服从于功能。”

3.美化商品及促进消费的功能。书籍终归还是属于商品,因而就有它商品属性。如何判断一件商品是否有价值,大概需要把它放在商业市场中去检验。漂亮的书籍封面,醒目的标题,富有创意的设计往往更容易得到人们的注意,从纸张材质的选择,装帧工艺的处理等都会引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四、朱赢椿《不裁》设计的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兼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设计的《不裁》获得了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奖,次年参加德国莱比锡书展一举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铜奖。评委会对《不裁》的评语是:“设计上采用毛边纸,边缘保留纸的原始质感,没有裁切过。封面上特别采用缝纫机缝纫的效果,两条细细平行的红线穿过封面,书脊和封底连成一体。材质及其普通,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为此,日本的书籍装帧大师杉浦康平在评审中大为赞赏地说:“现在中国的图书设计有了自己的表达语汇,具有一种传统艺术方面的中国特色。”

(一)书籍开本比例分析

“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对《不裁》书籍的整体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及肯定,无论是书封、内页、内文版式,还是纸张的手感和颜色,所有一切都精妙地传达了细腻的内容和敏感的文风。有趣的是,关于书籍的开本尺寸,评审团却没有提及。这本书是以787x960m的纸张,1/16开本,通过裁切后成品书籍的开本约是162x236m,成品书籍的长宽接近黄金分割(插图)比例l:0.618,既朴素典雅,又符合人的视觉审美。

(二)书籍纸张材质的分析

设计之美,是不同于艺术之美,其最根本的在于它需要通过生产,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美。一个创意点经过设计活动之后,转换成实实在在的物质,而这种物质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功能性,设计通过超越其固有的功能性而达到审美境界,给人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1.封面和封底。封面和封底选择了韧性较好的花纹纸,主要用作书籍的环衬页,但纸张材质柔软,手感略显粗糙,外观低调又彰显独特的韵味,因此也常用作书籍的封面纸。封面和封底整体风格朴素简单,暖灰色调下印着两个黑字——“不裁”,两条平行的红线穿过书腰,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体现了手工的意味又呼应了书名“不裁”。

2.前环衬页。翻开朴实无华的封面,首先看到的是黄绿色的环衬页,纸张的材质是白卡纸,这种卡纸的特征是:平滑度高、挺度好、整洁的外观和良好的匀度。在版面中间有一把可以撕下来的“白色小刀”,纸做的“小刀”,用来裁开书页,同时也可以当做书签。在阅读之前需要手撕下前环衬页的“小刀”,边看边裁,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3.扉页与插图页。扉页和插图页在选材上是一种泛黄的牛皮纸。牛皮纸是一种很常见的纸张,呈黄褐色,主要用作包装材料。牛皮纸自身的特点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其他印刷纸有明显的区别,黄褐色的主色有历史的陈旧感,其次牛皮纸的强度和韧性都是很好,对于衔接和巩固封面与内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书里头的插图页,共十幅,以对折的牛皮纸隔开,这部分是作者古十九的绘画作品,以线面插图的形式与诗词相结合。

4.内页。书里的内容大多是作者多年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悟,因而内页纸所承载的文本选择什么样的纸张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就尤其重要了。书籍的内页纸分两种,一种是有细微肌理且无光泽偏泛黄的道林纸;另一种则是光滑平整的米白色胶版纸,这两种纸颜色、形态、质感都差别不大,都具有伸缩性小,对油墨的吸收性均匀、平滑度好,质地紧密不透明等印刷优点。两种纸张的比重相当,分布也比较均匀,这两种纸的交换使用,当合起书时观看书籍三边的切口,仍然能观察到细微的颜色变化,尤其在那参差不齐毛边纸地下显露无遗,简单随意而又很有层次感。

(三)书籍装帧工艺分析

我国古代著作《考工记》中提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乎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大意是要求我们在劳动生产中要顺应天时,适合地气,熟悉材料,注重工藝的雕琢。《不裁》整体的设计并不是走高端产品的定位,本书选择了平胶装的装订方式,工艺简单,对折的内页纸与封面形成了和谐的统一。书籍封面封底均有勒口,不仅张贴作者信息,保护书芯之余,还能防止封面、封底卷曲,减去了封套的必要性,从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加工成本。封面封底是一张卡纸上对半折回,暖灰色的封面纸上印有黑字“不裁”,庄重且典雅,两条平行红线横穿书名“不裁”,犹如缝纫机穿过后留下的痕迹,神来之笔般地勾勒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书名“不裁”,即没有修饰裁切的意思。参差不齐的毛边材质,给人朴素而又亲切自然的感觉。本书采用了包背装的装帧方式,将书叶正折,版心向外,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齐向书脊,以无线胶装作固定,每看一页都需要用到书签进行裁开,当读者阅读完后再看书籍本身,参差不齐的书页又增加了毛边的残缺美。

(四)书籍中的情感化设计

毫无疑问《不裁》这本书的成功不是单方面的突出,而是各个环节中的融合,体现了书籍设计的“整体性”。设计之美,还体现在设计中的情感化处理。“形式追随情感”是当下消费者的重要内心体验,任何设计产品都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因为这是决定消费者是否选择购买的最主要因素。后现代主义设计就是主张功能化模糊,赋予功能化以外的内容。《不裁》正是符合了当下的设计理念和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书籍除了本身具有的阅读功能外,试图把作者的情感和文字进行高度的升华,让人感同身受。同时,边裁边看的阅读方式同样也是情感化设计的另一体现,通过这种读者与书物的互动,增加了趣味性,也能让自己在一篇篇裁切开的纸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属,如果说朱赢椿把书籍设计成一本“半成品”的书,那么当读者整本书阅读、裁剪完后,就更像是一本完整的“成品书”,这样就使得(作者一设计师一读者)三者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了一件“作品”。在作品中体现设计师的情怀,同样让作品成为设计师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因此我们提倡用情感化的设计来代替过去纯粹的“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这对未来的设计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五、结语

随着资源的消耗,未来电子阅读将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但是纸质书籍仍旧有它的一席之地,传统的纸质书籍不会因为新兴的电子阅读而被完全代替。纸质书籍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统一性,在书籍设计中对纸张材料的选取、开本比例和装帧工艺的处理都是设计师为作者与读者搭建的沟通桥梁,凝聚了设计师的心血和情感。同时阅读纸质书籍时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体会以及设计中的情感化处理都让纸质书籍的未来更具有存在的意义。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情感化设计
浅谈鲁迅先生的书籍装帧设计艺术
动漫文化在儿童家具创意设计中的情感传递
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关于家居纺织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
迷人的书《S.》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由救生系统出发看水域救生新思路
书衣亦有灵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