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家的女孩

2017-03-02李莉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辅导个案家庭教育

李莉莉

〔关键词〕家庭教育;想家;辅导个案

心理咨询提倡价值中立,呼吁咨询师尝试穿着来访者的鞋走路,把自己当成自己,把他人当成他人,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本案例的主人公琳是名高二女生,她来到咨询室想摆脱自己过度想家的念头。在咨询过程中,琳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行为,知情意统一,无逻辑思维紊乱,人格相对稳定。本文展示了六次的咨询记录,和同行分享。

辅导过程

第一次咨询: 初次接触,建立关系。

开学第二周,某天第八节下课后,一位长相斯斯文文,略显疲惫的女生琳主动走到我身边,说想和我聊聊。

招呼她坐下后,我问:“你想聊哪方面呢?”

琳:“高一开始了寄宿生活,因为家里在市区,距离较远,因此我很想家,现在上了高二,这种想家的感觉依旧强烈,上课听不进去。”

老师:“高一后半段时间有没有感觉好些?还是一直都那么想家?”

琳:“我的这种感觉很难强烈,比如一开学父母送我过来,然后就回去了,我看到他们的背影,就忍不住掉眼泪。有时周末回家,一上车,我就狂哭不止,父亲说我很丢脸,都那么大人了还哭,所以以后当有这种感受时我都不敢和他说,只和母亲说。”

老师:“你母亲怎么说?”

琳:“我母亲说,她以前读大学时也有这种感受,但过段时间就好了,让我不用太惦记家里,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老师:“身边的同学有和你一样感受的吗?”(希望琳可以不要把自己例外化,寻求盟友)

琳:“没有,好像就我一个人会这样,和她们说,大多表示不能理解,个别的理解却又帮不了我,所以我才会来这里。”

在后来的谈话中,我了解到琳是择校生,当时选择要么是在市区普通的学校寄宿,要么就来这里,但是离家稍微远些,要周末才可以回家一次。在家里覺得还好,但是一回到学校就开始想家。她是姐姐,下面还有两个小弟弟,一个念小学,一个念幼儿园,母亲生了弟弟后就一直在家里照顾家人,父亲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条件不错,夫妻俩感情还可以。

为了解她的原生家庭,我继续问琳回到家里的表现,如她与两个年龄差距较大的弟弟之间的关系。发现琳对小弟弟比较谦让,但对大弟弟就会以成人的姿态去教训他。

琳:“如果我能和他们在一起,哪怕回到初中被人欺负,我都愿意……我真的很想他们……”

老师:“我能感受到你对家人的想念。你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学习、交友情况如何?”

琳:“嗯,都能聊上一两句。初中时作文也是不错的,常被当范文来读,来到这里,优势没有了,也许是这里的人都太勤奋了,我没有他们勤奋,学习不好。初中时替我补习的老师说,这里的竞争太大,个个都很勤奋,怕我跟不上。我现在一想到还有两年,很漫长,想到高三的节奏会更紧张,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听说有一个师兄,他念高三时,周末都很少回家,我一想到这个就害怕。”(学习适应不良和对高三未知的恐惧加深了琳想家的念头)

老师:“周末学校还是有假放的,他选择不回家也是他的选择而已,不代表是你。你觉得来到这里的一年时间中,有没有收获?”(试图调动其正能量)

琳:“我还是很想家人,很想回家……”(开始哭泣)

老师:“你的生活自理能力怎么样?”

琳:“我会自己洗衣服,如果可以让我回家和家人一起,我宁愿洗很多的衣服……”(我试图从增能方面着手,但是琳多次用退行的方式,如宁愿被人欺负,宁愿洗更多的衣服等想法作为回家的交换条件)

“如果给你一个愿望成真的机会,你会许什么愿望?”

“我想赚很多很多的钱,带家人旅游,陪在他们身边。母亲常和我说,她老了。有时候她鞋坏了,都不舍得买。我从小就害怕自己和家人会变老。暑假和朋友出国一个月,我都没有那么想家。”

当听到有关家庭的字眼,琳就会很伤心。第一次接触下来,我发现琳性格偏感性,多抱怨,遇到挫折多用退行的方式,诅咒、逃避,夸大结果的特殊性和严重性。

第二次咨询: 追溯童年 , 明晰方向。

离预约还有一节课的时间,琳提前过来了,并且带着上次咨询我布置给她的家庭作业——写下这些天的想法。她在上面写到:周一去心理室,感觉好些了,但第二天又开始不舒服起来,心里堵得慌。不难看出,她想迫切解决自己的问题。于是,我决定从家庭和童年经历开始探寻,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她如此依赖家庭。

老师:“能和我聊聊你小时候的事吗?”

琳:“我读幼儿园前是和爷爷奶奶在乡下住,父亲在附近的工厂做事,母亲在江门上班,开精品店。后来读幼儿园时被接去城里,父亲每周去城里两三次,那时表伯也在我们家附近开店,所以小时候我会和表哥表姐一起玩。”

老师:“你们感情好吗?”

琳:“一般吧,后来大弟弟在我5岁时出生,母亲就不工作了。读小学时,母亲让我做作业,做完后会陪我玩,那段时间很开心。但上初中后,母亲就不陪我玩了,她说我长大了。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还要生第二个弟弟,她说,我长大了会离开她,所以想多生一个来陪她。她还说,等我以后恋爱了,我就不记得他们了。”(母亲从小灌输给她的理念就是,长大了就会离开,让她产生了对离开家的忧虑)

老师:“你有喜欢的人吗?”

琳:“初中有过,觉得他人很好,但没表白。我喜欢可以让我依靠的人。”

老师:“你父亲养全家也不容易。”

琳:“嗯,我以前一和他说不开心之类的话,他就和我说大道理,母亲也和我说,这样不够独立,让我好好读书,不要想那么多,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她继续说:“我在家的那段时光,真的很无忧无虑,母亲负责接送我和弟弟。只要我和他们在一起,让我读三次高三我都愿意。”

老师:“你有没有最想做的事?”

琳:“赚钱,和他们在一起,过去母亲都把钱花在我们身上了。”

老师:“你现在多读几年书不就可以赚钱了吗?”

琳:“嗯,但是我一想到以后会和他们分开就不敢想象,如果父母任何一方不在了,我会垮掉的!”

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很爱他们,那你有没有想过将来想做什么?”

琳:“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但我真的不知道。(沉默一阵)我小叔很注重学习、文凭,他和我父亲都建议我当一名翻译,说这个赚钱。”

老师:“你自己的意思呢?”

琳:“我无所谓,他们开心就好。暑假时我与隔壁班的同学一起报名到芬兰参观游学一个月,觉得那边的人过得很悠闲,我父母也是想让我学好英语,就让我去了。那时我不会那么想家,不像小学时去夏令营天天哭,常给家里打电话,幸好后来因为流感才提前回家。”(琳自主感不强,多是考虑父母的感受)

老师:“去夏令營父母征得了你的同意吗?”

琳:“有。我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后来就不行了。我曾问过母亲如果能通过自学考到证,是否就不用读书了,母亲说,起码我还要拿到个高中毕业证,但我真的觉得在学校学这些应试的东西好没意思。”

老师:“你将来也要考翻译证,免不了要应付很多考试。”

琳:“嗯,我去游学时,和当地学生交流,当他们听说我们高三一年只放三个月的假时,觉得不可思议。”

老师:“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要把自己想得太糟糕,也不要把对方想得太美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用和学霸比较,只要有进步就好。”(对琳的绝对性想法给予澄清)

琳:“我母亲常对我说,考到哪就去哪,但我知道,如果我可以考到本科,他们肯定会很开心的。以前我很叛逆,不听他们的话,现在离开家庭,才发现他们那么好,很后悔。”

老师:“我们常说活在当下,现在珍惜不算迟。你会不会因为有时父母不太关注你而感到难过?”(琳对家人的看法是很在意的,于是以此为突破口)

琳:“其实我很想知道母亲是怎么想的,我想和她沟通,但是我问不出口。”

当我问道,要否通过班主任联系家长,她表现得有些犹豫,担心家人会说她小题大做,后来在我的鼓励下,她答应了。

通过第二次的谈话,我基本找到了一个线索——在意母亲对自己的看法。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是家族长女,从小习惯被关注;第二,因为弟弟的缘故,担心父母忽略了自己;第三,沟通上有待为其提供一个平台。

第三次咨询:家庭会谈, 促进沟通。

第三次咨询我迎来了琳的父母。班主任由于另有任务,不能参与进来。琳的父母显年轻、干练,他们对琳的评价是比较黏人,而且很有排位感,比如母亲排第一,父亲第二,爷爷奶奶排第三。父亲觉得琳的问题主要是暂时交不到朋友,学习又不好,还列举了女儿的很多缺点。后来琳过来了,见到父母后表现得较拘谨,听到父母在评价自己,她一直低着头,像个受训的小学生。

我留意到琳与母亲坐得不是那么亲密,便想让母女俩来个拥抱等身体接触,结果双方都没动,我知道这也许是因为两人都不习惯这种模式。最后母亲看了下手机,对琳说:“你弟弟还在学校呢。”父亲问了琳一句:“要不要一起吃饭?”琳拒绝了。看着三个显得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家人,我感触很深:也许亲子间最好的连接应该是倾听彼此的想法,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多反思自身并多表露感受,过于理性会导致沟通不畅。

第四次咨询:挖掘潜能,激发渴望。

在这段时间里,我与班主任保持着联系。距上次会谈后一个月,琳都没来过心理室。国庆假期后,周一,琳满面愁容地出现了,她说,不知为何,这周显得特别漫长,她觉得特别难熬,很想家,觉得很压抑。

我直接和她交换了我的看法,澄清其压力过大,缺少动力。结合在学校的不适应和无力感,建议她选择抓住家庭这根救命稻草,家是她最安全、可靠的港湾。另外,对家庭的依恋以及早期独女的经历,使她不太成熟且缺乏自己明确的追求和动力,建议她选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琳很认真地听着,并陷入思考。

第五次咨询: 梳理成长史,憧憬美好。

三天后,我们开始了第五次面谈,也许因为是周四的原因,她看起来明显比上一次开心些。此次我选择了用图卡的形式,换个方式去梳理她的成长史以挖掘其正能量,她也表示很感兴趣,先后选择了10张让她有感觉的卡片,做抉择时很果断,且表现出良好的记忆力。我及时肯定了她,她很开心地笑了。我让她把这10张图卡排好顺序,并串连成一个故事,她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故事陈述:一个小鸟初生时倍受父母怜爱、庇护,它很享受;突然环境的变化让它感到无所适从,孤独失落。它等待着那个日子,希望遇到一个让它有所寄托的人。到最后,它彻底得以放松。

听她叙述完这个故事,我看到了她内心的美好愿景,我借此引导她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挫折、起伏,并与她一起约定,去挖掘自己的梦想,如了解一下当一名翻译所需的能力,学会理性客观地看待现实情况。

第六次咨询:家校联合,助其成长。

咨询前,我致电琳母,告诉她家人对琳的影响,引导其多关注琳的优点,建议她不妨多敞开心扉,表露心迹,增加与女儿的亲密感。琳母表示愿意努力尝试。

到了预约时间,琳直言感觉比上周好多了,并说上周母亲对自己更关心了,并带自己去逛街,和她聊天,交流感受等。我抓住契机,协助其澄清内心的声音,让她明白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中,并给予她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后来,通过向班主任了解得知,琳表现得积极活跃了,在食堂看到她,她很自然地走上前和我打招呼。看得出她目前状态不错,希望她继续往好的方向发展。

咨询感悟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言谈举止对塑造子女的人格、气质等起着关键的作用。家庭成员的心理距离要把握得当,互相尊重、关爱、包容而又不失独立的个人空间,感性和理性的教养方式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江门,529100)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辅导个案家庭教育
我该如何战胜那莫名的恐惧与不安
创伤,是祸?是福?
走出自我否定的樊篱
寻找家的感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