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中生自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8-09-29王琼燕
王琼燕
〔摘要〕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东省揭阳一中高一186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前测”,再对经过三年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192名高三学生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后测”检验,总体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越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自主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6-0008-04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也有了改变,提出了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学生个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符合新课程目标的自主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学校的重视,自主发展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培养受教育者对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从而形成自信定位、自强励志、自觉求知、自控奋进的优良品格所组织的系统、受控的教育活动[1]。近年来,与自主发展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研究指出,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其学业成绩,而且对其毕生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2]。由此可见,自主发展旨在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学习者。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而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各方面的关注、研究与探讨。学生不再只是像过去一样“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知识的爆炸、网络的诱惑、传统文化观的变化等。在经济条件和学习条件日益优化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渐增多。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在10%~30%之间[3]。可见,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在1999年8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述为: 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和技术,且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研究则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入手,来探讨目前新课改革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发展,以期能够给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对被试实施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并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前测、后测检验。让刚入学并未接受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进行测试,再让经过三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三学生进行测试,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否能促进高中生自主发展。
(一)被试
随机抽取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一1、2、3班学生,高三3、4、5班的学生。高一总人数186人,其中男生87人,女生99人;高三总人数192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94人。
(二)材料
SCL-90由Derogatis编制,一共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内容涉及思维、行为、情感、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量表采用Liker5点计分法, 答案从“从无” 到“严重”分别计1到5分,量表总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该量表经国内外学者使用,被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较准确刻画症状等特点。在本次施测中,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0.941,具有极高的信度。
(三)施测过程
集体施测,由主试分别到受测班级发放并收回问卷。
(四)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软件统计处理。
(五)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课程的安排
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统筹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序列化、系统化。整个系统按不同主题开展,高一重点是环境适应教育,高二重点在人际交往教育,高三重点是耐挫力和应试技巧培养。主题内容安排如下。
高一輔导主题:
(1)学校适应 (2)认识自我
(3)自信心培养 (4)时间管理
(5)情绪管理
(6)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技巧(同龄)
(7)确立目标
(8)理解自己和他人
高二辅导主题:
(1)团队建设 (2)感恩教育
(3)人际沟通的技巧(与父母)
(4)异性交往 (5)价值观培养
(6)学习辅导(学习策略)
(7)竞争与合作
高三辅导主题:
(1)自信心培养
(2)学习辅导(考试技巧)
(3)如何应付升学压力 (4)生涯规划
(5)克服不良情绪 (6)考试焦虑
(7)竞争与合作 (8)异性交往
2.活动的实施
为了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并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营造了学生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开设心理健康宣传专栏
内容以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向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理念,经过积极心理知识的渗入,激发、勉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考试,对待生活,并督促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培养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组建“心理互助小组”,促进他助向自助转化
学校在高一高二部分班级率先尝试,组建“心理互助小组”,学生6~7人一小组,以自身和周围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逐步克服自身心理困扰,不断优化心理品质。心理互助小组成为课题研究的一个亮点,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一对一教育制度
为了使心理辅导老师更客观地了解和认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2008年我们在心理测量专家的指导下,引进上海某公司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系统(网络版)”,并在高一高二部分班级选点测验后,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心理测量在咨询辅导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对全校有心理症状、行为异化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并落实行政领导,党员教师与之结对,开展一对一教育和心理辅导,使之逐渐健全人格,全面和谐发展。
(4)以心理辅导室为阵地,开展个别辅导
对学生个案辅导记录、家访记录、电话预约记录、电话咨询记录、书信咨询记录、“问题学生”辅导记录、教师咨询记录、班级辅导记录、团体辅导记录等多种记录表进行档案管理。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心语轩),由心理专兼职教师轮流值班,进行个别辅导;设立学校信箱,学生的来信教师都逐一研究并回信及时交流。以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为那些有烦恼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排解心理困扰,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
(5)以家长学校为基地,开展家校共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我校教师除了家访,还采用“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和家长联系,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以上家长会,开展对家庭心理环境和心理教育的指导,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为孩子成长创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使家长懂得了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文化知识的增长,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和积极配合,获得了一致称赞。
(6)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开展文化渗透
我们还注意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心理环境,注重发挥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感染作用,给学生提供有利成長的良好心理环境。如本学期结合学校开展的“中小学生校内外生活常规”活动内容,我们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更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礼仪训练,大家互相尊重,友好相处,顾及对方及他人的心理感受,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校园的文明程度,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创设了更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7)以学生心理实际为根据,开展分层辅导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高一在入学初军训期间就给学生打预防针,向他们介绍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问题和一些心理卫生知识,以指导高一新生学会分析和观察新环境,培养独立性与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两周上一节心理辅导课,运用自编教材,综合各家之长,从中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内容,增强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此外,还组成不同的活动课班级,开设有针对性的选修课,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心理知识。在对高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期望与生活态度,增强自律、自控能力,发展自尊、自爱的个性,增强心理稳定性。针对高三学生时间比较紧、任务比较重的现状,主要是通过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进行如何放松应试紧张心理的指导。高三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总有学生会犹豫不决,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些意见,我校进行职业辅导,帮助学生比较客观地确立个人志向和人生目标。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在SCL- 90 的9个因子中,平均得分≥2 的一共有6个因子,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可见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上学生均表现出心理不良。( 因子≥2为轻度心理问题的反映标准)
2.分别以文理和学生性别为因变量,以学生SCL- 90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结果见表1。发现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女生和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强迫症状上文理科学生有显著差异。理科学生强迫症状情况较文科学生更为严重;在抑郁、焦虑因子上女生和男生有着显著差异,女生在这两个因子上都比男生严重;在恐怖因子上,女生和男生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在该因子的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可见女生恐怖症状较男生更严重。
(二)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在SCL- 90 的9个因子中,平均得分≥2 的一共有2个因子,分别是抑郁、焦虑。可见在抑郁、焦虑上均表现出心理不良。( 因子≥2为轻度心理问题的反映标准)
2.分别以文理和学生性别为因变量,以学生SCL- 90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一)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分析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不容乐观,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上都反映出了轻度的心理不良,文理科学生和男女生之间都没有明显差异。由于高中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和动荡,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均趋于成熟和稳定,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 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 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以及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繁重的学习负担,都加重了高中生的心理负担,造成了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另外,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对生活、对环境、对学习都可能有各种适应问题的存在,相关研究发现在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易门一中的高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学习压力感、抑郁和焦虑因子方面有心理问题的人数超过30%[5]。
表1 显示, 理科学生的强迫症状比文科学生严重,女生的焦虑、抑郁和恐怖症状比男生更加严重。首先,在学习过程中,理科学生更强调思维的严密和逻辑性,追求解题过程的步骤和答案的唯一性,这些会导致理科男学生在强迫症状上比女生更严重。其次,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比男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理特点和变化, 容易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导致因生理的变化感到困惑、焦虑; 同时和男生相比,女生在应对方式上更易采用忍耐, 在问题解决上依赖性较强,使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易感到抑郁和焦虑。最后,由于社会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女生较胆怯,多愁善感,这可能是导致女生恐怖症状比男生严重的原因。
(二)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分析
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与焦虑上。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考压力过大、课余生活枯燥、单调有关。
首先,高三学生处于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他们长期处于学习紧张状态,脑力高负荷,精神高度紧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可以摧毁人的免疫功能系统,从而导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衡与失调。因此,这个时期容易出现对学习、对成绩过分关注,急于求成的不良心态。容易引发诸如学习焦虑、做事冲动、敏感等心理问题。相关研究发现,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检出率高达69.8%,一般中学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最高[6]。
其次,社会、学校、家庭带来的心理压力。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学校課业任务繁重,父母期望过高,使得考生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考好了,便可得到学校、社会的赞许和认可,反之,就得不到关注,更不知如何向父母交代。于是,相当一部分考生便产生了“路在何方”“无颜见爹娘”的内疚心理,以及抑郁、烦闷的情绪。
再次,应试期间,课余生活单调、枯燥,也是引起考生心理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应试期间,迫于升学压力,大部分考生加班加点复习,长时间处于紧张、单调、枯燥氛围中,连一些可以调节身心的文艺节目和体育活动都无暇顾及,造成身心高负荷运转,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五、结论
1. 经过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从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一学生较好。可见,高中生自主发展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越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在高中高强度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有优秀的成绩、良好的身体素质,学校和家庭也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
参考文献
[1]李蓉. 渗透课标理念复习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5 (11) :26-28.
[2]K Ablard &R;· Lipschultz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high-achievement students: Relations to advanced reasoning,achievement goals,and gende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 ,No.1
[3]金华,吴文源 ,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1.
[4]姚本先.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 :41-44.
[5]王苹.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6]张培庆.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一中,揭阳,52200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