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场未来公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变革
2018-09-29文翔
文翔
【摘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为明确目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对小学生进行未来公民素养的养成教育。当前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应该从关注“怎样教”走向“如何学”,从“强调结论”走向“能力提升与方法习得”,从了解“是什么”走向“能做什么”,凸显学生的“自主发展”“学习过程”与“生活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习得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教学改革
一、注重自主发展,从关注“怎样教”走向“如何学”
1.将单向的师生问答引向系统问题导向下的自主思考
以《我们来寻根》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祖先们的生活,教者播放了视频,祖先们在山洞里躲避风雨,采摘果实,集体狩猎以求生存……为了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原始人类住在哪里?穿的是什么呢?……很明显,一问一答的方式无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改变?将师生问答引向系统问题导向下的自主思考,引领学生进入更多的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的状态。
例如,课例中,教师可以在视频播放前,将这些小问题整合成一个大问题: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付出了哪些努力?建议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思考。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思考,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获得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2.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引向主动的自主式探究
为了让学生能够身心入境地体味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将生活视频、音频、图片等,通过多媒体展示播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動的知识接受者。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务必要改变这一状态,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如《尊重劳动者》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调查、资料收集等前置性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价值等。在主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参与前置性学习活动,根据主题要求,走近身边的劳动者,采访闻讯,收集素材,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践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遇到问题要督促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与访谈、调查后积累了不少关于劳动者文字与图片资料。教师应该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成果汇报的主体,分享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二、凸显学习过程,从“强调结论”走向“能力提升与方法习得”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之学会学习,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使学习过程丰满有效,就必须在学生能力提升与方法习得上下功夫。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关注学习过程本身,让学生通过习得能力与方法,实现自我素养的提升。
1.聚焦学习过程,引导深度参与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必须聚焦学习过程本身,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度参与体验——教师给予每一位学生与之对应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并提供有效的抓手,让其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形成愿意与小组成员合作的态度等。例如,《我们为祖先而骄傲》“四大发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先们发明纸的智慧与伟大,教师下发学习单,让学生通过借助电子书包、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之后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完善学习成果,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材料优点不足使用的时间范围龟甲竹简丝绸如此,学生在深度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道德认同能力、自信心、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升华与提升,这远比“强调结论”更有意义。
2.聚焦能力提升,注重方法习得
品德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聚焦能力提升,注重方法习得。诸如《从世界看中国》,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看地图,正确使用读图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指导生活。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亚洲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尝试运用方位顺序,指出祖国的地理位置——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随后,让学生继续运用读图方法,在中国行政区地图上找到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并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有序介绍。最后,请学生找到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并找出不同方位上的相邻省份。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关的地理知识,习得了认识地图的方法,还形成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使之能在生活中迁移运用。
三、着眼生活提升,从思考“是什么”走向“做什么”
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应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知道“是什么”走向思考“做什么”,从道德规范的认知性学习走向自觉自为,提升健康生活的能力与素养。
1.适应社会,建构美好生活
着力激发学生构建美好生活的愿望,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知晓道德规范,更应产生通过实际行动建构美好生活的愿望,从而不断提升适应社会、美好生活的素养。
例如,《温暖老人心》一课,旨在培养学生“尊老”的良好品质。通过教学,让学生不仅要知道感恩长辈老人们的养育之恩,更要产生分担家庭责任的意愿,并付诸行动。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家庭实际情况,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引导学生“穿越”回家庭生活现场,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一看家里的老人们,曾经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并通过“真情告白”——视频录像的方式,让孩子们听听老人们的心声。由此,学生发现原来自己习以为常的一个个生活场景,都是由长辈们的爱凝结而成的。于是,学生产生了关爱老人,主动分担家庭责任的愿望,决心从整理自己的卧室,打理自己的卫生等具体的行动出发,学会担当,感恩长辈。
2.立足生活,提取实践智慧
立足生活,向生活学习,是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能力、提取实践智慧的必由之路。这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让学生获得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如此,才能让学生掌握灵活处理生活问题的方法,不断养成健康生活的素养。例如,《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中有许多网络使用规则需要学生了解、铭记并予以执行,如抵制暴力的网络游戏,浏览健康的网络内容……而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是许多学生难以抵制的诱惑,如何抵制诱惑、健康上网是学生本阶段的必修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后,可以创设主题活动,结合校园、个人家庭和社区实际,积极思考抵制网络诱惑的策略,并具体说明该策略的制定思路和可行性。于是,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了诸多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取“实践智慧”,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获得立足生活、服务生活的能力。
站在未来公民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口,致力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必须着力变革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J].中小学德育,201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