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与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2018-09-29黄希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型糖尿病健康状况儿童

黄希

[摘要] 目的 探究I型糖尿病患儿的情绪障碍同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诊治的I型糖尿病患儿共计94例为研究样本,所有患儿入院就诊时通过调查问卷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分组,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94例I型糖尿病患儿存在情绪障碍患儿共计41例不存在情绪障碍患儿共计53例;两组患儿之间的性别比和病程时间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障碍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略高于正常组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家长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组患儿家长的SCL-90阳性检出率为16.36%(9/55),障碍组患儿家长的SCL-90阳性检出率为39.13%(18/46)(P<0.05);患儿的焦虑与抑郁量表测评结果同家长的SCL-90量表中的多个因子均存在相关性。 结论 I型糖尿病患儿的情绪障碍同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当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时,将影响患儿的情绪状态,因此为了提升患儿治疗效果,家长应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心理状况调节。

[关键词] Ⅰ型糖尿病;儿童;家长;情绪障碍;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6(b)-0119-03

I型糖尿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I型糖尿病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I型糖尿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研究报道指出诸多慢性疾病患儿的家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I型糖尿病属于一类比较特殊的代谢系统类疾病,并且具有终身性特点,不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患儿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在此过程中需要患儿家长来空桶面对,因此构建和谐的患儿家庭亲子关系对于提升I型糖尿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该文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94例患儿将着重探究I型糖尿病患儿的心理情绪障碍同其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为I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诊治的I型糖尿病患儿共计94例为研究样本,所有患儿病症特点均符合WHO中关于I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所有患儿均排除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可能。94 患儿中男56例,女38例;患儿年龄7~16岁,平均年龄(11.2±0.4)岁。患儿家长共计101名,其中男性55名,女性46名,家长年龄26~53岁,平均(36.2±0.4)岁。所有患儿及家长均对该次研究知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就诊时均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调查的方式及目的,并发放各类调查问卷,包括家长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焦虑情绪障碍调查表(SCARED)、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以及家长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均当日回收。由该院心里测评转院对问卷内容进行评估与计分,评估患儿情绪状况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

①家长一般情况调查表:该调查表中主要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民族以及既往病史等;患儿家长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和家族病史等。

②儿童焦虑情绪障碍调查表(SCARED):该测评量表是由Birmaher在1997年间制定的,现已修订为中国常用模板,主要应用于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焦虑障碍测评。该测评量表中共计41个调查条目,涵盖5个调查层面,主要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和躯体化、分离焦虑、学校恐惧以及社交恐惧。均依照0~2分的三级正向计分,总分越高提示患儿的心理焦虑程度越高[3]。

③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該量表由Birleson制定,现已修订为中国常用模板,主要应用在8~16岁儿童的抑郁倾向评估中。该量表中共计18个调查条目,均依照0~2分的三级计分,其中10项是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儿童的抑郁倾向越严重,该测评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

④家长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心理测评的常用评估量表,其信度与效度均较高。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身心疾病、精神健康程度以及精神障碍者的测评与筛查中。该测评量表中共包括90个测评条目,均依照0~4分的五级计分。共包括9个调查层面,分别为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强迫性、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恐怖、敌对、躯体化、偏执以及精神病性。各个因子总和合即为总测评得分。该量表在该次研究当中主要应用在对于心理障碍组和心理健康组家长的实际心理健康程度进行测评。并参照常模标准,将总得分大于160分者定义为阳性,或者阳性的项目总数大于43时定义为阳性者[4]。

以儿童焦虑情绪障碍调查表和儿童抑郁自评量表对患儿是否存在情绪障碍进行划分,其中任一量表的总分超过划分界限时即判定为儿童情绪障碍,并纳入障碍组,其余则为正常组。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情绪障碍患儿及家长的一般情况分析

该次研究中的94例1型糖尿病患儿经评估存在情绪障碍患儿共计41例(障碍组),不存在情绪障碍患儿共计53例(正常组)。正常组:男26例,女27例;病程时间1~7年,平均(3.2±0.4)年;年龄7~14岁,平均(9.1±0.3)岁。障碍组:男21例,女20例,病程时间1~9年,平均(3.1±0.6)年;年龄9~17岁,平均(12.4±0.3)岁。两组之间的性别比和病程时间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障碍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略高于正常组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障碍组家长共计46名,正常组家长共计55名。障碍组家长:年龄26~51岁,平均(40.2±0.3)岁;男性24名,女性22名。正常组家长:年龄28~53岁,平均(41.4±0.1)岁;男性31名,女性24名。两组患儿家长的年龄与性别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家长的文化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家长的SCL-90量表测评结果比较

对两组患儿家长的SCL-90量表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其中正常组患儿家长的SCL-90阳性者共计9例,阳性检出率为16.36%(9/55);而障碍组患儿家长的SCL-90阳性者共计18例,阳性检出率为39.13%(18/46);两组患儿家长的SCL-90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个因子分别进行t检验,其中均有偏执因子与敌对因子两者之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个因子之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2.3 患儿情绪量表同家长的SCL-90量表测评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患儿的焦虑与抑郁量表测评结果同家长的SCL-90量表中的多个因子均存在相关性,这提示当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时,患儿容易发生情绪障碍,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儿童的心理状况同家长的心理健康程度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系。在一项针对儿童心理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约有30%的患儿母亲及16%的患儿父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5]。在家长的SCL-90量表中,其中躯体化因子、敌对因子以及抑郁因子和交流因子等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异常[6]。通过该次研究也發现I型糖尿病患儿的心理情绪状况同父母的心理健康程度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其中存在情绪障碍的患儿,家长在SCL-90量表的阳性检测中阳性检出率显著更高。并且患儿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都同家长的SCL-90量表中多个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表明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情况将对患儿的情绪产生较大影响,这也将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值得引起广大患儿家长及临床医师的注意[7]。

I型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的疾病,当患儿患病后也对家长提出了很大的考验,特别是在患儿病症得以确诊之初,患儿家长出现的应激反应也会十分强烈,而之后的长期治疗也给患儿家长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8-9]。在治疗期间患儿家长不仅需要配合医师进行患儿的日常饮食管理,同时还需要预防患儿出现各类并发症以及预防患儿治疗期间的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现象,与此同时患儿家长还担忧I型糖尿病是否会对孩子的升学、就业以及婚姻等产生影响,因此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极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10]。

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与患儿的情绪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家长不仅是成年人,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缔造者,因此患儿家长的心理情绪对患儿心理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11]。存在心理障碍的患儿家长与患儿之间进行不良交流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当患儿家长未能积极的处理与患儿的关系以及积极的面对生活当中的负面事件时,同时未能有效处理和控制自身的情绪时,将对患儿的心理状况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这不仅会影响到患儿对于疾病治疗的信心,也将影响儿童的自我心理成长,不利于儿童发育,值得家长深思。I型糖尿病患儿属于一类特殊的群体,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此类疾病患儿更多的温暖与帮助,特别是临床医师要向患儿及家长普及有关于I型糖尿病的相关健康知识,特别是要针对存在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改善患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营造和谐的患儿家庭关系,为患儿的积极治疗创造良好的环境[12]。

综上所述,I型糖尿病患儿的情绪障碍同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当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时,将影响患儿的情绪状态,因此为了提升患儿治疗效果,家长应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心理状况调节。

[参考文献]

[1] 仇铁英,黄金.1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2,27(15):90-92.

[2] 周晓玲,杨伟.心理干预提高儿童糖尿病饮食依从性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6):2276-2277.

[3] 王妮娜,支楠,杨阳,等.1型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2016,23(15):29-32.

[4] 许雪萍,卜翠萍. 1型糖尿病患儿体力活动及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护理学杂志,2016,31(19):5-8.

[5] 杜秀群. 糖尿病儿童日常生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4(1下旬刊):115-116.

[6] 郑诗华.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策略[J]. 海南医学,2014,25(2):260-262.

[7] 陶文平.国内Ⅰ型糖尿病患儿心理干预措施的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1):161-162.

[8] 卞雅金,高爽,蒙娜,等.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住院时间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17,38(5):466-468.

[9] 王坤,仇爱珍.家庭陪伴护理对糖尿病患儿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及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5):794-797.

[10] 叶爱玲,莫桂英,袁凤鸣.护理干预对1型糖尿病配戴胰岛素泵患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4):89-91.

[11] 肖秀丽,谢志芳,刘美凤.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儿父母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3):150-152.

[12] 陈怡杨,张秋实.长期佩戴胰岛素泵的1型糖尿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心理调查[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5):102-104.

(收稿日期:2018-03-24)

猜你喜欢

型糖尿病健康状况儿童
八段锦对Ⅱ型糖尿病防治作用的理论探讨
留守儿童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