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脊柱力平衡法治疗颈肩痛XX例
2018-09-29邓成苍
邓成苍
【摘 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调整脊柱力平衡法治疗颈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颈肩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采取针灸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调整脊柱力平衡法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变化、治疗效果及随访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0%(47/50)与对照组80.0%(40/5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复发率为6.0%(3/50)与对照组22.0%(11/50)相比显著较低,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整脊柱力平衡法治疗颈肩痛的效果非常显著,即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且能降低其复发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调整脊柱力平衡法;颈肩痛;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在临床针推康复科,颈肩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由臂丛神经炎、肩周炎、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炎、颈椎病等所致,而脊柱力学平衡遭到破坏是其主要的病理变化[1]。因此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颈肩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即对调整脊柱力平衡法治疗颈肩痛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颈肩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为22-75岁,平均年龄为(40.23±5.17)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3-74岁,平均年龄为(41.16±4.24)岁。两组基础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采取针灸治疗对照组,即病变部位经CT、X线检查后,选择颈部华佗夹脊穴针刺,一般选取2-5个穴位进行针刺,根据疼痛选择如肩井穴、巨骨穴、肩髃穴、曲垣穴、天宗穴、阿是穴等进行针刺;根据放射痛部位对患侧中渚穴、三间穴、后溪穴等手三阳经的腧穴进行针刺,以酸麻肿胀感为宜,留针30min,1次/d,持续治疗7d。在此基础上采取调整脊柱力平衡法治疗观察组,具体为:(1)颈椎旋转复位法。即指导患者颈部向前屈并旋转,用拇指检查偏歪棘突,并顶住病变部位末端,其余四指扶其颞部,另只手与其面部下颌扶住并旋转,当达患椎时,向偏歪对侧瞬间旋转,并将偏歪棘突用拇指推向对侧,以拇指下轻微移动感或“咔”的一声为宜。相邻上下椎体操作同上,每次调整完后使用颈托固定,每3d操作1次。(2)理筋手法。即术者指导患者采取坐位,采用拇指或手掌对其颈部两侧肌肉进行反复按揉,并对肩部进行揉捏,推拿肩井,之后对肩髃穴、肩中俞穴、肩井穴、风池穴用拇指按揉,之后对上背部肌肉采用滚法放松,并对痛点经拇指点按,在肌肉紧张不为理筋分筋,并对斜方肌自上向下推8次,20min/次,1次/d,持续7d。(3)颈部牵引。即按照患者体重和疼痛程度采用枕颌布带牵引,30min/次,重量为3-7kg,1次/d,持续7d。(4)稳定性训练。即对患者肩周肌群及颈部肌群等进行稳定性训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变化、治疗效果及随访复发情况。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值为0-10分,无痛0分,剧烈疼痛10分,分值高低与疼痛程度成正比。效果判定标准[2]:痊愈:患者治疗后颈肩部功能恢复正常,且疼痛和放射性完全消失,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患者治疗后颈肩部功能有所恢复,且疼痛和放射性有所减轻,基本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无效:患者治疗后颈肩部功能、疼痛及放射痛均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統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0%(47/50)与对照组80.0%(40/5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详见表2。
2.3 两组随访复发情况对比 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复发率为6.0%(3/50)与对照组22.0%(11/50)相比显著较低,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临床上,颈肩痛患者主要病理特征主要为脊柱力平衡失调,而脊柱的稳定性包括两种,即外源性和内源性。前者指的是肌肉,而后者指的是椎间盘、小关节、韧带、椎体等。前者维持关节平衡和稳定的作用即为动力平衡,而后者这一作用为静力平衡[3]。一般颈椎小关节紊乱以及椎间盘突出,则是由静力平衡失调所致,其会造成脊柱形态结构改变,且会对颈椎周围神经产生压迫,从而引发颈肩部疼痛。而颈肌劳损是由动力平衡失调所致,其可造成炎症反应、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对颈间神经产生刺激,进而引起疼痛。而通过对颈肩痛患者采取调整脊柱力平衡法进行治疗,其可快速缓解接触肌肉痉挛,有效松解周围组织粘连,纠正关节错位,提升肌肉抗疼痛、抗疲劳能力,解除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疼痛、水肿等症状。本文的研究中,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0%与对照组80.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复发率为6.0%与对照组22.0%相比显著较低,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调整脊柱力平衡法治疗颈肩痛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调整脊柱力平衡法治疗颈肩痛的效果非常显著,即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且能降低其复发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徐玉英.推拿手法联合足部按摩用于颈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12):1813-1815.
杨笑莹,陈思颖,韩炎杞.慢性颈肩痛的姿势评估及运动干预的效果评价[J].四川体育科学,2015,34(05):40-43.
陈志坚,潘峥,周瀛梁,葛曼,王安硈,陈富强,宋滇文.骨科门诊颈肩痛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06):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