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8-09-29刘旭

魅力中国 2018年27期
关键词:合唱艺术思考发展

刘旭

摘要:合唱艺术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基础上的,只有处理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使整个合唱队的声音平衡、统一、协和,才能达到合唱艺术的审美特征、状态。这需要——也能够培养,每一个合唱参与者具有明确的独立意识和集体意识,以及很强的协调精神和能力。本文从不同的时期对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合唱艺术;发展;思考

引言

自合唱艺术引入我国以来,其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并且期间既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也遇到了一些巨大的挫折。当前中西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国际性质的合唱比赛也越来越多,合唱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是当前全体合唱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早期中国合唱的发展

最早在中国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传教士随国外侵略在中国各地设立教堂和学校,并在周日做礼拜时颂唱赞美诗歌。虽当时是主旋律音乐,但在演唱时有脚踏风琴和钢琴为之伴奏,也就传输给教堂礼拜人和声的感受,同时教堂唱诗班的多声部演唱更是给听众灌输了合唱和音响。而且当时的一些教会大学先后创建了音乐系并有属于自己的合唱团。当时社会中的外文工作人员大都毕业于教会大学,也都受到过合唱艺术的熏陶。基督教教会音乐的传播显示了强劲的势头,因此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同时对合唱也带来了很有力的影响。

在当时那个半殖民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环境下,中国合唱开始艰难起步。当时以曾在日本留学过的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中国启蒙音乐家,他们把音乐教育的“学堂音乐”带到了国内,他们有目有意识的采用西方多声部和声与复调手法进行合唱歌曲创作。其标志性的作品有李叔同创作的《春游》、以及《西湖》、《归燕》等,李叔同的合唱创作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同时期,萧友梅、邱望湘、沈秉廉等作曲家也创作了不少合唱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赵元任谱曲的《海韵》是我国第一部严格按照西方合唱体裁创作的大型合唱作。他们的出现对合唱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建设,通过这一时期的创作不难看出西方合唱艺术在中国被接受和运用。这一时期的发展使合唱艺术形式在中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更为以后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二十世纪30、40年代抗日运动爆发后,中国合唱迅猛发展。当时应社会的特殊需求,启蒙和救国成为最鲜明的特点。抗日热情高涨歌咏活动立即在全国各地扩展开来,无论是学校、部队、工厂都建立了歌咏团。抗战救亡歌曲创作风起云涌,如黄自的《抗敌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特别是洗星海在法国接受过正式的音乐教育、他与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气魄宏伟,成为当时左翼文化运动中的合唱珍品。并把我国合唱艺术创作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以来,在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形式下,合唱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国内大批的合唱团成立,如1949年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成立;1952年上海乐团合唱团成立以及1956年中央乐团的成立等(其中包括合唱团)。其次在人才培养和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上也有了整体水平的提高。1963年由马革顺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学术专著《合唱学》出版发行。之后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相继开设“合唱指挥”专业。期间又兴起大型合唱作品:由刘炽创作的《祖国颂》、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还有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等,又一次将中国大型合唱艺术推向高潮。这一时期中国合唱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艺术性与时代性紧密结合,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以政治压倒一切”的时代属性逐渐减退,作品中也不再是承载太多启蒙名族的重任,中国合唱艺术开始回归艺术本身并把音乐性、艺术性、审美性作为合唱艺术的发展方向。1966-1976年文革時期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合唱艺术并不是完全停滞不前的,而是伴随着特殊历史时期彰显其独有的价值。其典型的作品有1971由田丰作曲的《为毛泽东诗歌谱曲五首》以及广为流传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1976-1999)文革结束,我国合唱艺术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1982年“北京合唱节”成功举办,开创了中国合唱比赛“第一赛”;随后在1986年,中国合唱协会成立;同年,第二届“北京合唱节”再度举行,并且在参赛的合唱团中评选专业和业余组各一、二、三等奖;1991年,在第三届“北京合唱节”举行一年后,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和首届“中国童声合唱节”又成功举办;随后1993年又举办了“全国业余合唱比赛”。这一时期的中国合唱艺术蓬勃发展并推动其向高水平方向快速前行。随着合唱活动发展的同时,不少优秀的合唱作品也随之问世。例如陆在易的《雨后彩虹》、《祖国慈祥的母亲》;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瞿希贤的《发来的花瓣》等等。这些作品都体现极高的艺术水平,且常常出现在合唱表演与教学中,很受广大合唱爱好者的喜爱。

纵观中国合唱的发展是可喜的,但在20世纪合唱艺术发展中也不难发现,随着合唱表演实践的增多,我国合唱在创作上的数量却与之不相匹配,迄今传唱下来的作品为数不多。还有在20世纪40、50年代的合唱作品创作多以“主旋律”为主干,还有一些是民歌改编而成的。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很难确立多声的、复调的音乐思维。而在合唱发展初期我们的合唱作品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功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音乐艺术真正的艺术和审美性。

二、当代中国合唱的发展

随着新21世纪的到来,我国一些具有相当水平的合唱团亦开始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在2000年,奥地利林茨举行“第一届奥林匹克合唱比赛”我国有7支队伍参加比赛;2002年,韩国釜山举办的“第二届奥林匹克合唱比赛”我国参加的团队已经达到21支,取得了5项冠军、16项金奖、16项银奖的成绩。2004年,第三届比赛在德国不莱梅举办,我国的参赛队伍已增加到了39支,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获得了2006年在我国厦门的举办权。在此期间我国的大学合唱团也跃跃欲试并参加了各类国际合唱比赛,成绩瞩目。在于世界各国合唱团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世界合唱艺术的发展趋势,带回了新的合唱理念。这一时期的合唱代表作品也体现了中国合唱与世界交流后的多元化发展,为我们呈现了繁荣的中国合唱风格。突出的代表作品包括:尚德义的《大漠之夜》、瞿希贤的《大江东去》、孟卫东的《大青藏》、杜鸣心的《嘎哦丽泰》以及陈国权的《龙船调》等等。这一时期一系列作品以鲜明的音乐风格及作曲家对合唱的观念,一起推动了中国合唱艺术的新发展。在21世纪中国合唱的发展道路中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国内一些具有深刻涵义以及巨大影响力的合唱比赛,它们的出现使的中国合唱艺术进入了多元、包容的发展进程中。如我们都熟知的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其比赛中设定合唱作品作为创作类评奖范围,且给予了明确独立的定位。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合唱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再如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家一级大赛“青歌赛”在其第13届的时候,新增合唱比赛这无疑是该届的亮点之一。而对于合唱艺术发展来说这是一股合唱事业发展的助推力量,使得中国合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青歌赛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吸收各地方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它的多样化新思维突破了中国合唱只有百年历史的认识,更新了传统学理观念上对合唱历史的认知。

三、结束语

当今可以说是与世界接轨的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审美趣味逐渐多样化,中国合唱音乐也迅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多元化形态,因此今后我们中国合唱艺术的创作和演唱形式发展应该是与西方合唱相互融合、和谐共存的,这也应该是今后我国合唱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亚敏. 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与问题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王个松.试论我国合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J].惠州学院学报,2016,36(04):69-72+109

[3]王玉威. 西北地区合唱艺术发展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4]叶文辉.对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若干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02):155-157

[5]田晓宝.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中若干问题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6(09):47-49

[6]黄育蕊. 管窥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D].首都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合唱艺术思考发展
区域发展篇
浅议音乐素养对合唱的重要性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社区音乐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图说共享发展
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