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空炮”发射速度的研究

2018-09-29刘晨晨阿禧达史庆藩

物理与工程 2018年5期
关键词:弹丸真空长度

刘晨晨 阿禧达 曾 威 刘 伟 史庆藩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北京 100081)

“真空炮”是一种以气压差作为弹丸发射动力源的装置。主要有3种用途[1]:一是通过实现长时间匀加速直线运动,用来模拟导弹火箭等的发射环境;二是能得到确定的出射速度用于终点实验或其他实验;三是作为研究空气动力学的一个简单模型,比如2017年IYPT中即要求学生用吸尘器作为抽气装置研究“真空炮”的最大速度。“真空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验较为安全,可研究参数多,涉及空气动力学的知识全面,因此可作为大学生学习空气动力学的一个典型的实验模型。

本文以“弹丸”的出射速度为研究的对象,对影响出射速度的主要参量如“炮筒”的长度,“弹丸”的横截面积、形状、质量分别进行实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丸”的运动过程建立空气动力学模型,使得该模型能够反映出“弹丸”出射速度与“弹丸”及“炮筒”参量的依赖关系。最后将试验与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1 实验系统

本实验所用到的实验系统装置为:抽气装置为工业3200W功率可调吸尘器,最大长度为2m,内径为44mm的透明PC管,真空度测量仪,不同材料、形状、质量的“弹丸”,Phantom V7.3高速摄像机,电子分析天平,热熔器,锡箔纸,真空密封胶,气球等。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系统

将“炮筒”透明PC管用塑料泡沫固定在桌面上,出口处连接“三通”的一端,正对一端作为“真空炮”的出口,另一端连接吸尘器的入口。用热熔器将连接处密封。在PC管上接近出口的部位钻一个小孔,用于与真空度测量仪连接,连接处用真空密封胶密封。将“炮弹”放置在入口处,用锡箔纸将出口处密封,用绷紧的气球膜将入口处密封[2]。将高速摄像机对准出射口,并通过PCC软件采集视频。

图2 TRACKER跟踪“弹丸”射出轨迹

实验操作步骤:固定好装置,打开吸尘器开关,并将“弹丸”处于入口处与气球膜接触,待真空度测量仪的示数稳定之后,用尖锐的物品捅破气球膜,气流从入口进入,推动“弹丸”在“炮筒”内加速运动,最终冲破出口处的锡纸膜发射。用TRACKER跟踪视频中“弹丸”出射后一小段时间的运动,如图2,分析计算得到出射速度。

2 实验结果

2.1 “弹丸”形状的影响

考虑到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选取圆柱形、球形和子弹头形作为研究对象。实验材料为底面直径40mm,重量20.25g,材质为ABS树脂的球体和子弹头体。其他参量为:“炮筒”为长度1m、内径45mm的PC塑料管,真空度为0.23MPa。每组实验重复8次,每次实验数据进行5次分析,求出平均值。实验数据用ORIGIN处理,如图3。

图3 不同形状“弹丸”射出的平均速度

由图可知,不同的“弹丸”形状会对“炮弹”的出射速度有一定的影响,我们从定性的角度对这一因素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圆柱形“弹丸”由于其“头部”较平,冲破锡纸时损失的能量较大,因此出射速度会明显小于球形和子弹头形的弹丸速度,如图3中的数据显示。其次,在生活常识中,炮弹一般被做成子弹头形,因为其尖锐的头部可以比较容易地穿过障碍物,从而减少能量的损失,但是在该实验中,由于“弹丸”的速度远远不及实际应用中的炮弹速度,并且,“炮筒”的内壁也没有设置能够让“弹丸”保持头部朝向稳定的“膛线”,因此在气流的作用下,实验中观察到子弹头形“弹丸”在运动过程中会由于朝向的不稳定而与“炮筒”内壁不断地发生摩擦碰撞,损失较多的能量,因此速度会有所降低。故在本实验中球形“弹丸”是最佳的选择。

图4 “弹丸”质量与出射速度的关系

2.2 “弹丸”质量的影响

为探究“弹丸”的质量对“弹丸”发射速度的影响,控制其他参数如:“弹丸”为外径为40mm的ABS树脂球;“炮筒”是长度为1m、内径45mm的透明PC管。改变“弹丸”的质量并进行8次试验,对每组视频进行5次数据分析,得出平均值。实验数据如图5中黑色数据点(浅色曲线是理论曲线,具体形式见第3节理论计算)。

池州市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图5 “炮筒”长度与出射速度的关系

通过图像分析:“弹丸”的发射速度随质量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

2.3 “炮筒”长度的影响

为探究“炮筒”的长度对“弹丸”发射速度的影响,控制其他参数如:“弹丸”为质量20.25g,外径为40mm的ABS树脂球;“炮筒”为内径45mm的透明PC管。逐渐缩短“炮筒”长度,每个长度进行8次试验,对每组视频进行5次数据分析,得出平均值。实验数据如图6中深色数据点。

图6 “弹丸”的横截面积与出射速度的关系

通过图像分析可得:“弹丸”的发射速度随“炮筒”长度的增大而增大。

2.4 “弹丸”横截面积的影响

为探究“炮筒”的横截面积对“弹丸”发射速度的影响,控制其他参数如:“弹丸”为质量20.25g的不同横截面积的ABS树脂球;“炮筒”长度为1m、内径为45mm的透明PC管。控制其他参量不变,改变“弹丸”的横截面积,每组实验重复8次,对每组视频进行5次数据分析,得出平均值。实验数据如图4中深色数据点:

通过数据点的趋势可以看出,发射速度随“弹丸”横截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从实验过程分析,“弹丸”冲破出口处的锡纸时会损失一部分能量,导致速度减小,为计算损失能量的大小,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让质量为20.23g的ABS树脂球以不同的速度撞击出口处的3层锡箔纸,发现当小球速度约3.487m/s时,小球刚好冲破锡箔纸.因此损失的能量约为0.123J。

3 理论分析

首先根据实验条件以及合理假设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对“弹丸”的运动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再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以检验物理模型的正确性。

3.1 物理模型

为了建立物理模型,需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运动过程进行适当简化,首先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根据空气阻力的计算公式

(1)

FW=NW×N

(2)

并考虑到橡胶与塑料的滚动摩擦系数NW范围是0.01~0.1[3],且“弹丸”对“炮筒”壁的压力N约为0.05N,可以得到滚动摩擦力FW约为0.0005~0.005N,由于压强差产生的推动力约为28.9N,二者相差5~6个数量级,因此可以认为“弹丸”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另外假定发射过程中小球与入口之间的空气压强P0恒定,且为一个大气压;发射过程中小球与出口之间的空气压强P恒定;发射过程中管内温度恒定且与外界气温相同;吸尘器抽气的功率恒定;“弹丸”为不可形变小球。

3.2 理论计算

为简明起见,实验系统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

图7 实验系统示意图

当“弹丸”两侧空气压强不相等时,大气压强会成为推动小球运动的动力源。以从管口到“弹丸”的气体和“弹丸”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单位时间内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进入一部分气体,该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

(3)

此式中,F代表“弹丸”以及气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力;m为“弹丸”和该部分气体的质量;a为“弹丸”和气体的加速度。由压强公式

F=(P0-P)S

(4)

此式中,P0代表大气压强;P代表“炮筒”内压强;S代表“弹丸”的横截面积。该模型中由于压强差是恒定的,因此存在极限速度vmax。在极限速度下,由动量定理[4]

Fdt=d(mv)=vmaxdm+mdv=vmaxdm

(5)

解得极限速度为

(6)

此式中,ρ代表空气密度。在非极限速度下由动量定理得

(P0-P)Sdt=ρSdx+(m0+ρSx)dv

(7)

联立代入初始条件可得v关于“弹丸”运动的距离x及S,P的函数,如下:

(8)

此式即为该模型的函数表达式。

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中锡箔纸的阻挡作用,应对该物理模型进行修正,因损失能量而减小的速度Δv可表示为

(9)

其中W代表损失的能量为0.123J,修正之后的理论模型可表示为

(10)

理论模型中出射速度v随x,S,P,m变化的计算结果如图4、5、6中的浅色曲线所示,通过实际数据点与理论曲线的对比可以看出二者符合非常好。但是在v-S图像中,当S较小时,理论与实际差别较大,这是由于空气从“弹丸”与“炮筒”之间的空隙进入导致P的变化,因此在实验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选择直径接近“炮筒”内径的“弹丸”。

4 结语

本实验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装置定量地研究了多种因素对“真空炮”发射速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合理的理论模型,为“真空炮”及类似的真空发射装置的发射速度的理论计算提供参考依据。“真空炮”实验作为大学生研究空气动力学的一个简单模型,相比于其他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条件,比如风洞,该方法简单易操作且安全系数高。若进行深层次研究,则可以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比如考虑管内压强P的变化、空气密度的变化以及气体粘滞力的影响等等[5],同样体现了物理本质的研究是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

猜你喜欢

弹丸真空长度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真空与低温
超高速撞击下球形弹丸破碎特性仿真研究
神秘的『弹丸』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1米的长度
空化槽对弹丸水下运动特性的影响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一种抽真空密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