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颜观色:略论传统中国画颜色的若干特性
2018-09-28蒋晨晖
蒋晨晖
摘要:中国的绘画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用色习惯和审美特征,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花鸟画创作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是我们创作学习取之不尽的美学源泉。本文以宋人花鸟画小品为例略论传统中国画颜色的若干特征和自我对传统中国画颜色认识,通过分析部分宋人经典作品来了解传统中国画颜色,取其精华,对比东西方不同的色彩观,从多维度来认识传统中国画颜色,感悟古人的绘画情调。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颜色;宋人花鸟画小品;特性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169-01
一、传统中国画颜色的概述
在传统中国画文化里,色彩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国绘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中国画颜色分为石色和水色。“石色”:即是矿物质颜色,是从各种有色矿石(贝类)中经过筛选、研磨等程序制作成的颜色,常用的石色主要有朱砂、石青、石绿等,其色厚重浓丽,覆盖能力强且稳定,经久不褪色;“水色”即是植物颜色,从各种植物的根茎叶片中提取汁液加工制作而成的颜色,如花青、藤黄等,其色湿润透明、淡雅清新,便于晕染,但不稳定,易褪色。
二、传统中国画颜色的属性
传统中国画在颜色的使用时称之为调(第四声)颜色,中国画的颜色在于一层一层、一遍一遍的叠加,对颜色的使用和追求具有概括性,求于薄中见厚,具有通透、干净、爽朗等特点;西画称之为调(第二声)颜色,是一次性着色,用的是调和的混合色,显得厚重而且有较丰富的颜色变化。中国画色彩语汇普遍追求清朗含蓄,力戒浑浊脏腻,总体上呈现“浓不堆垛,淡不轻薄”的特色。中国从两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的色彩观是伦理性的色彩观,以“礼”为标准的色彩观念,还要控制在“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范围内,达到合“礼”合度的和谐,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周时颜色的等级符号特征,在服饰色彩应用上表现的较为突出。正色为尊,问色为卑,官位等級、宗教祭祀都要选配相应的色彩,色彩因被纳入礼的范畴而有了象征意义。颜色的文化属性从属于生存的大环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具有客观性。“色彩”并非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普遍形质或者共相,而是基于具体认知的抽象结果。
三、对传统中国画颜色若干特性的认识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重视色彩的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而并不注重色彩对现实世界的如实反映。宋代佚名的《百花图卷》,全卷均为白描墨染,全用墨来设色,而不是根据自然中的物象的颜色来敷色。中国画家的这种主观随意性对早期绘画所具有的强烈表现性、装饰性向后期重彩画简单而概念的色彩处理转换过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中国画在处理色彩对比关系上讲求色彩之间的和谐,不过于强烈和刺激,也不像油画那样将颜色堆积的很厚,它用色讲究薄中见厚、浅中有深的感觉。宋人花鸟画小品都没有表现色彩透视以及色彩的微妙变化,《碧桃图》表现的是两株类色桃花,作者没有在每株花瓣上面用微妙的颜色或是冷暖的对比来详细的区分两者,而是用概括性的一冷一暖来分别表现,使得画面色彩协调而富于变化,整体画面颜色显得干净爽朗。宋人小品多以类色型的表现、平光型的表现、装饰型的表现三个方面来纯化图像,使其画面显得纯净和谐。用概括的色彩表现画面的中和之美,而不是像西画那样追求画面色彩的丰富性。
与西方的科学色彩观不同,中国古代的色彩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画色彩注重意向表达、重神韵,不注重表面的色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其象征功能大于视觉功能,这是传统的文化结构造成的特征。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仁”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在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作为某种特殊的语言形态,色彩既是传达审美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媒介,也是一定文化历史的缩影,传统中国画颜色是主观色,观念色,表现的是人们主观的精神需求。
四、结语
宋人用中国独有的水色、笔墨在盈尺的纸绢上营造了一个清新沉着、细致素雅的幻境,宋人花鸟画小品营造的“淡而不伤,乐而不淫”的素雅恬和之美,承载着画家空灵的精神理想,是宋人情志的审美归宿,宋画中的优秀作品与人始终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东方绘画情调最玄妙的语言。在传统、现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中国画色彩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的学习、兼收并蓄其他艺术语言,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出现适合时代的中国画颜色,中国画的创新也是时代的需要,让中国画颜色既保持着民族色彩又与世界文化接轨,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