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历史沿革与传承发展
2018-09-28何佳丽
何佳丽
摘要:中国民族打击乐伴随中国历史的发展走过了上千年,在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传承和研究价值。本文论述了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历史发展与近代发展,并对今后如何继承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打击乐;文艺创作;继承;发展用
中图分类号:J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122-02
中国民族打击乐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发展至今,从最早自娱自乐的民族民间乐器,逐步发展成现在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打击乐群体,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人们注入智慧和心血,不断的发明创造,使打击乐器在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以及谈论较多的就是中国打击乐的继承与发展这一重要课题。随着中国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速,这一课题尤显重要。
一、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历史沿革
中国民族打击乐自形成至今,有着6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民族打击乐不断博采众长,与其他文化相融合,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发展迅速。笔者以时间为节点,从古代与近现代两个时期分别论述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发展。
(一)中国民族打击乐在古代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打击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广泛用于军事、祭祀、爱情、民俗等领域。《荀子·议兵》曰:“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等成语,形象描述了打击乐器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诗经》有云:“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可见打击乐器广泛运用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中国民族打击乐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当时的人们就已经会制作土鼓、石磬等打击乐器。1962年,在河南省舞阳县发现了距今8000年历史的贾湖遗址,出土了裴李岗文化中以龟甲为材质制作的原始打击乐器——龟甲响器。后来考古专家又在河南临汝大张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陶制打击乐器——红陶鼓、绘彩红陶鼓。而青海省大通县出土的彩陶盆中的图案更进一步证明,打击乐器已经运用到了原始的乐舞活动中。
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打击乐器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制作的材料也由原来的土陶、石头变成了青铜、玉石。例如,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带翼铜铃,铃舌用玉石制作,声音清脆通透。商代出现了纹铜铙遍铙,其中遍铙已经构成了五声音阶。西周时期的编铃、编钟、铜钲、铜鼓等大量的打击乐器品种均为青铜制作,显示了当时青铜冶炼技术的发达。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钟鼓乐队,体现了当时青铜打击乐器制造的高度发展(如图l所示)。曾侯乙墓出土的124件乐器中,打击乐器为100件,占整体的81%。这些打击乐器中,以编钟和编磬的数量居多。64件编钟又包括19件钮钟与45件甬钟,其中最大的甬钟高度达到l.534米,重量达到203.6公斤。另有编磬32件,镛钟一件,建鼓、小编鼓、有柄鼓、带环边鼓各一件。与琴、箫、笙、瑟、篪等乐器构成了庞大的钟鼓乐队。曾侯乙编钟十二音律俱全,每个编钟可以演奏两个音,音域多达五个八度,音阶完备与c大调相同,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均可演奏。编磬分为两排,音域超过三个八度的半音排列,演奏时与编钟紧密配合。曾侯乙编钟庞大的阵容、完备的音阶,更进一步证明了打击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隋唐以后,随着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众多新型的打击乐器不断产生或者传入。西域的羯鼓传入中原,流行于宫廷与民间,迅速发展为当时盛行的打击乐器。唐玄宗也曾亲自为羯鼓创作了10余首独奏曲,部分作品流传至今。唐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以鼓、锣、镲为主体的中国打击乐体系,并沿用至今。宋、元、明、清以来,打击乐音乐逐渐与戏曲、曲艺、器乐、歌舞等不同形式的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音乐种类,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民族打击乐在现代的发展
1949年以后,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民族打击乐开始作为独立的声部活跃在舞台上,乐器制作者们也在不断努力对传统打击乐器进行改革与创新。上世纪50年代,中央民族乐团的蔡惠泉与杨竞明结合民间的堂鼓与腰鼓研制出新型鼓类排鼓,把五个大小音色各不同的排鼓组合成了新型的五音排鼓。五音排鼓可以发出10个不同的音,高音区热烈欢快,低音区宽厚洪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五音排鼓的问世是乐器工作者对乐器改革的成功案例,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广大作曲家与演奏家的重视,并产生了《丰收锣鼓》、《龙腾虎跃》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培养优秀的打击乐专业人才,国内的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中国民族打击乐专业学科,中国民族打击乐首次纳入到高等学府中。随后,艺术类院校与综合类高校的艺术系也纷纷开设了中国打击乐专业课程,为专业乐团培养了大量的打击乐人才,同时,也涌现了如组合打击乐与民族管弦乐《关山随想》、中国鼓合奏《鼓诗》、民间锣鼓《安徽花鼓灯》以及鄂西吹打乐《赛龙舟》、排鼓与乐队《跑火池》等大量优秀作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的民族打击乐与西洋打击乐相互碰撞,借鉴了西洋打击乐的部分形式与技巧,极大丰富了自身的发展。中国的民族打击乐队陆续走出国门,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巴黎世界鼓乐节、柏林世界打击乐艺术节都出现了中国打击乐人的身影。国内的打击乐演奏家、作曲家与教育家,也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探讨研究打击乐的发展方向、乐器的制作与改革等。同时,作曲家们也创作出了大量新时代的打击乐作品,如《鸭子拌嘴》、《老鼠娶亲》、《秦王点丘》、《仓才》、《水乐》等。自80年代至今,中国民族打击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着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民族打击乐的传承与发展
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交流融合空前繁荣,外来文化既给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鲜的元素,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打击乐是每一个民族打击乐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民族打击乐种类繁多,如汉族的西安鼓乐、辽南鼓吹、浙东锣鼓、苏南十番锣鼓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朝鲜族长鼓、维吾尔族手鼓、土家族打溜子等,乐种丰富,数不胜数。各打击乐乐种因为地域差异,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征。当下各大高校的打击乐专业学生,从小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知识,受西方音乐影响较大,与民间锣鼓音乐交流少,逐渐失去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民间的傳统打击乐乐种,因为缺少宣传和推广,年轻人对之了解甚少,受众范围越来越狭小。
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历经几千年沧桑,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当下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打击乐,要坚持在传统的演奏形式、演奏技法、演奏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乐种的风格特征。要丰富表演形式,适应不同场地、不同形式的表演,学院派的打击乐走出剧场、走向民间,同时民间锣鼓音乐也要走进剧场。学院派打击乐与民间打击乐相互交流学习,学院派打击乐多吸收借鉴民间锣鼓乐的精华,用民间锣鼓乐鲜活的血液增强其生命力。民间各个锣鼓乐种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不同乐种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互利互惠,以保证自身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作品是各乐种、乐派的根本。经典的音乐作品更是中国民族打击乐经久不衰的根本性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的创作,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既不能脱离群众,又不能低俗,要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树立精品意识,创作出能留于后世的经典作品。
三、结语
总之,中国民族打击乐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只有充分了解中国历史传统打击乐文化,认识其自身价值,尊重打击乐文化,继承发展打击乐文化,并赋与她新的生命力。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二者的关系,在实践中紧跟历史发展脚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谱写中国民族打击乐艺术的新篇章,使中国的民族打击乐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