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物像束缚的情感宣泄: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思考
2018-09-28崔凤东刘元赫林雅雯
崔凤东 刘元赫 林雅雯
摘要:无定形、抽象而又信马由缰的“滴画”创作,深刻地折射出波洛克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他在否定和质疑声中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完成了在传统艺术高压下的具有挑战性的超越,也正是这种叛逆精神,使他成为新美国精神的先驱代表。
关键词:抽象表现主义;滴画法;行动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312(2018)08-0077-01
一、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艺术特点
波洛克毋庸置疑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自由狂放、无定形的抽象艺术画风,成为抗拒束缚、追求自由的新美国精神的体现。
无论是“封闭的”欧洲古典主义绘画,还是“开放的”巴洛克时代的作品,画面呈现的形象,都要有核心形象与陪衬形象的差异。而在波洛克作品的画面上,根本看不到这种差异。传递给我们的直觉是画面全面铺开、散漫无际、几乎看不出主次。波洛克的这种独创的绘画方法引发世界性的关注。
当波洛克作画时,全部身心都沉醉于狂热的行动之中。在他独创的绘画过程中,充满节奏感,无意识的自由运动,在那铺于地面上的巨幅画布上创造奇迹。对于完成后的绘画作品最终的样子,他事先几乎全然不知。当一幅作品完成后,他会根据潜意识的需要裁剪一块,绷到画框上。美国艺术评论家哈罗德·罗森伯格将这种绘画称首次定义为“行动绘画”,是对波洛克绘画风格最贴切的诠释,其含义便是,波洛克在这里呈现的不仅是一幅绘画作品,而是其整个作画行动的过程。每一块巨幅画布就是画家行动的场所,也是画家行动的记录。
“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就是表現活力、运动以及其他内在的力量”波洛克认为绘画创作不应该一味再现现实,应该更多的关注内在情感和精神的表达。
二、波洛克激情四射的“滴画法”创作
波洛克曾说,一旦进入绘画,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画什么。只有在作品绘制完成以后,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不用担心产生变化,以及毁坏形象等等。任何一幅绘画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生命,波洛克试图让它自然呈现。只有当自己和作品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反之,一切将会变得非常协调,游刃有余地涂抹、刮掉,一幅绘画作品就这样轻松自然地诞生了。
波洛克自1946年开始尝试用“滴画法”创作,首先将油画颜色调稀,他甚至直接使用油漆作画,在工具的选择上,笔或勺都能成为他绘画的工具,在铺好的画布上或滴洒或泼洒,轻松自如。他用滴洒法绘画时,激情四射,色彩充满的自由、张力、狂放,沙砾、碎玻璃、日常杂物都能成为入画的元素,增强了画面的厚重感,产生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看似他镇定自若的泼洒中,隐藏着深奥的艺术逻辑,他也在行动中即兴而执意地编排着视觉音乐的节奏。
波洛克绘画作品具有技法的独创性,以及视觉效果的异类,给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绘画艺术带来了巨震,成为美国抽象艺术时代的开端,是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
三、波洛克巅峰之作《熏衣草之雾》
波洛克在1950年创作的滴画作品《熏衣草之雾》,成为他艺术人生的巅峰之作。《熏衣草之雾》是“滴画法”中色彩最浓重丰富的作品之一。欣赏这幅巨画,我们的视线自然地就被吸引到宏阔的画面中。那些缠绕纠合到一起的色彩,铺满了每一个角落,用平头针、指甲、纽扣甚至硬币等物品刻画出星罗棋布的线条,呈现出的仿佛是一片繁密茂盛又杂乱无序的荒草地。同时,整体协调又不失和谐、均衡。
四、波洛克脱离物像束缚的情感宣泄
波洛克作品所特有的吸引力,与他对抽象艺术的深刻理解有很大联系,他曾说:“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正是源于追求情感表现的执着,才使波洛克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超越那个被古典和传统禁锢的时代,并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波洛克独特的绘画风格。
五、结语
无定形、抽象而又信马由缰的“滴画”创作,深刻地折射出波洛克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他在否定和质疑声中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完成了在传统艺术高压下的具有挑战性的超越,也正是这种叛逆精神,使他成为新美国精神的先驱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