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灾乐祸“看客”的心理透视及引导策略
2018-09-28邓浩迪冯君颢
邓浩迪 冯君颢
摘要:幸灾乐祸的“看客”是目前人们广泛热议的对象。这类“看客”将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乐趣,忽视道德与人性的底线。他们的出现折射出歪曲的价值追求和扭曲的人性,是在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无法实现他们追求的快乐而做出的一种歪曲的行为,对社会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他们心理与行为需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部门应积极履行各自职责,加强思想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凝聚社会共识,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幸灾乐祸“看客”;幸灾乐祸心理;成因;引导
今年6月份,没有什么事比跳楼“起哄”更引人关注、惹人愤怒了。事件源于庆阳市的一座高楼上,一名走投无路的18岁女孩当着围观群众准备自杀,但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惨烈的自杀行为引来的竟是围观群众的起哄甚至鼓励。心灵的创伤和楼下的起哄压倒了消防官兵的劝导和她最后的求生欲,女孩纵身跃下。一边是救援消防官兵的自责大哭,另一边却是“看客”的冷血欢呼。这种“看客”作为一种病变群体,因其丑恶的行为,因此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引起人呢的关注和思考。
一、幸灾乐祸的“看客”及其影响
幸灾乐祸的“看客”是社会中的一类负面群体。之所以称他们为幸灾乐祸的“看客”,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是与同情截然相反的一种情绪体验。他们无视灾难给当事人及其家属带来的巨大痛苦,忽视道德与人性的底线。对他们而言,悲剧的事实犹如空中飞舞的鸿毛,他人的悲痛便是自己的乐趣,那些走投无路的人便是他们的取乐的对象。他们将愉快与嘲弄相结合,殊不知,他们的愉悦是一种阴暗的情感,他们的嘲弄是人性底部的快感。作为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典型情感反应,幸灾乐祸是有悖社会道德的,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是具有反社会性的,破坏了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
馬克思曾说:“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 ]。在他看来,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的发展是由无数个个体的力的平衡四边形作用的结果,每个个体的发展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个人道德作为个人的一方面,也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道德情感,增强道德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善与向上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新希望和新目标。新时代呼唤有民族担当、奋发有为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无论从个体长远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来看,人们都应该摒弃心灾乐祸心理。我们应对心灾乐祸的“看客”保持清醒与批判。
二、幸灾乐祸“看客”的心理成因分析
不同的道德行为根源于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幸灾乐祸的“看客”心理的形成与出现有其深厚的社会原因,受社会物质根基决定。这类“看客”的出现折射出歪曲的价值追求和扭曲的人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人身上的体现。因为社会越是发展,社会分工越是具体,个体的呈现越是丰富多彩。但当我们透过这些表层现象深入这类群体的内心世界,就不难发现,实质是他们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无法实现他们追求的快乐而做出的一种歪曲的行为,是对现实激烈竞争、各种社会压力、未来焦虑的一种不满与发泄。
我国40年来的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们共享改革成果,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进入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空前压力,很多人感觉越活越累。人们在教育、就业、创业、医疗、住房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人生仿佛就是一场苦役,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遥不可及的住房价格、日益扩大的生活开支、负担沉重的育儿养老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诸多问题时,他们的焦虑无处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的“防火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靠利益来维系的,他们的精神生活被物质支配,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他们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没有能力得到想要的尊重和赞赏。当他们努力付出的艰辛甚至痛苦不足以给他们带来想要的生活时,当他们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无法实现他们追求的快乐时,他们的心理变发生了扭曲,自己取得成功的绝对胜利无法实现,于是他们的社会性痛苦被激活,便要追求使其他人失败的相对胜利,最终将追求快乐的对象转移到了不幸者身上,并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
三、幸灾乐祸“看客”心理的引导策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它表明,一方面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又能通过积极的能动作用改造环境,从而为人类自身提供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可通过人的有意识作用来改造环境,努力创造人们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需要社会各部门积极履行各自职责,多方协同配合,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引导合力,从而达到理想效果。
1.推进发展成果共享,凝聚社会共识
不同的道德行为根源于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要使人民群众拥有高尚的道德,就必须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使我国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第一,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制度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加强反腐力度,取缔非法收入,不断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共赢。第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要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建立起覆盖广、多层次的保障网。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2.加强思想引领,强化价值导向
要杜绝幸灾乐祸不良行为的发生,就必须使社会成员对于道德要有大致相同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统一道德评判标准。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在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生动鲜明的语言,以互联网、报刊、电视等为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及内涵,使其被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通群众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良好社会氛围的熏陶。这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单则易折,众则难催。各级党委机关、思想宣传部门、党员以及网民都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以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氛围。
3.建立道德回报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公正完善的道德回报机制是引导人们心理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必要条件。
公正完善的道德回报机制是一种利益引导机制,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作用,是正确引导个体道德行为和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保证。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来加强道德回报机制的建设。第一,加快道德回报法律体系建设。合理的制度能激励善行,遏制恶行,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因果率有效地运行。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将道德纳入法律范围。第二,完善道德奖惩制度。要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并建立道德奖励标准,设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褒扬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集体和个人,使其得到伸张,批评和惩戒违背道德的行为。第三,完善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将诸如幸灾乐祸的不良道德行为送上“道德法庭”,公之于大众,形成对不良道德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习近平在山东考察[D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11-2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