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8-09-28林钱明
林钱明
摘要:课堂教学要体现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能的统一,要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结构、认识结构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结构,变课堂教学结构的秩序“灵活化”和“多样化”,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关键词:改进;提高;优化;语文课堂
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是应把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作为自己工作的永恒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是个大课题,大家都在实验和探索,在尝试中我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言训练实效。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一种方式。然而有些提问并不能真正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目前课堂教学中盛行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虽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但是训练效果不佳。所以说,设计好课堂的提问,可以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课堂实效非常明显。
1、课堂提问要注意多向性,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训练过程。
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人主宰课堂提问,学生被动应答的现象具有普遍性,有的教师读完一段课文,一个接一个问题提问,让学生匆忙从课文中寻找片言只语作答案,这种提问,既不利于落实语言训练,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课堂提问时注意课堂提问的多向性,在课堂提问中可以是教师向学生发问,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质疑,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通过多方面的课堂提问,让多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与语言训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的提高课堂语言训练的实效。
2、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课堂提问琐碎,不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学生在课文中都能找到现成答案,缺乏启发性和思维价值,这样既浪费了语言训练的时间,又严重压抑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努力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例如在学习《绿色的办公室》一文时,先让学生自学,画出描写列宁办公室样子的句子,头顶是蓝色的天空,地板是碧绿的草地,一截树桩是列宁办公室的椅子,树桩后面有一个“人”字形草棚,草盖得厚厚的,只容得下一个人躺在里面,那时列宁究竟有没有办公室?课题“绿色的办公室”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提问:从全文内容来看,应是诸葛亮骗曹军箭,为什么却说是“借箭”呢?假如周瑜陷害诸葛亮阴谋得逞,后果将会怎样呢?类似这种有一定启发性和思维价值的问题,学生不经过潜心阅读和积极思考是无法回答的,学生正是在这种潜心阅读积极思考中深入理解语言的,由此可见,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二、改进旧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形成整体优化。
教师不仅要好好的上课,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彻底改革旧式的教学结构,就要改变那种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方式,变单向的课堂教学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如:
1整体性结构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從整体系统观念出发,先整体认读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形象,再深入各段细读,列出关键句或中心段,并以此为线索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然后把各部分的内容连起来,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找出内在的联系概括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2 变细序性结构
即利用迁移原理,采取逆向指导的方法安排教学活动,这种结构的主要做法是抓住关键,抽出课文的一部分,或某一段讲读分析,重点理解。这种结构的形式有这么几种:
以段带篇式:这类课文,一般可突出讲读过渡段或重点段,以对此段的理解,延伸到对其他段落的理解,如《难忘的泼水节》,抓住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它道出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进而联系上下文,感受周总理与他们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中心先行式:有些课文比较浅显,可先引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然后讲读分析课文是怎样表现中心的。如学习《最大的 “书”》这篇文章,学生通过阅读知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教师可根据这个中心要求学生着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表现这个主题的。
题目扩展式:不少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告诉了我们大体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进行补充或就题目提出的问题,教者按步骤解决这些问题。如《三个儿子》一文,只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指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让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从而一步步地体会孝敬父母的大道理。
总之,课堂教学要体现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能的统一,要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结构、认识结构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结构,变课堂教学结构的秩序“灵活化”和“多样化”,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