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及其唱功艺术
2018-09-28刘晓波
刘晓波
摘要:二人转是东北三省共有的艺术品种,属于走唱类。初期称蹦蹦、莲花落、双玩艺儿、对口唱、双调(条)、边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二人转;也叫“东北地方戏”或简称“地方戏”。是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大秧歌、民歌、东北大鼓、对口相声、什不闲、皮影戏、戏曲和杂技之长,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艺术载体。素有“莲花落打底,什不闲镶边”或“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之说。
关键词:二人转;唱功;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145-01
二人转是情节(叙事)艺术,无唱“说”无“趣”,无唱“扮”无“物”,无唱“舞”无“由”,无口昌‘‘绝”无“巧”。无唱不是戏,无唱没有技。
一、二人转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是具有浓郁的中国美学传统和关东神韵的土香土色的民间艺术,它生于东北民间,创造者和观赏者都是劳动人民。在二百余年的形成发展历史中,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之中,以其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粗犷、火爆、风趣、热闹的艺术风格及亲切、质朴、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传达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成为久演不衰的地方剧种。
二人转何以久演不衰?一是它的内容适合觀众的审美心理,易于产生共鸣;二是它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四功一绝(唱、说、扮、舞、绝)浑然一体,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
唱是二人转交待故事、表达剧情、渲染气氛、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无论是悲剧、喜剧,还是传统戏、现代戏的叙事、抒情、描绘、说理,都要展示唱的功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唱功。
那么,二人转的唱功有哪些要领呢?我觉得,可分为“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气儿”六个方面。
二、二人转的语言艺术特色
老艺人讲:“吐字不清,让人发懵。”不管是什么曲牌,演唱者都必须把字咬准了,既不能倒字,也不能模糊不清,更不能崩瓜掉字。尤其是在演唱“流水板”、“抱板”或“垛子句”、“罗嗦句”时,更要看演员的嘴皮子功夫如何了。一个好唱手,要把唱词吐得字如珠玑,让观众听得声声入耳,字字牵心。
每句唱词的语法结构都不尽相同,因此,演唱者必须分精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把握好词句的轻重音。这样,唱起来才能抑扬相间,顿挫有致,从容稳妥、自然流畅。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艺”。作为东北地方戏主体的二人转,自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儿。这种韵味儿,便是古风、土貌、俗曲、野趣。再明白一点说,就是土香土色。有人说,二人转是“庄稼戏”;确切地说,二人转是产自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庄稼戏”。因此,二人转的唱功必须保持它的“大米查子”味儿,“小葱蘸大酱”味儿。这样,才能对老百姓的口味儿。
三、二人转的唱腔艺术特色
二人转是曲联体的音乐结构,它的演唱节奏,全靠竹板儿调解。所以,演唱者必须做到心中有节拍,句句“叼”板头儿,无论是顶板儿唱还是过板儿唱,都要有板有眼,不抢不拖。
二人转的唱腔非常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其实,二人转的唱腔曲牌还远远不止此数,光常用的就有十大主调和十大副调。这些唱腔,有的高亢豪放,有的激越雄壮,有的喜悦欢快,有的轻松委婉,有的深沉低回,有的悲愁荡魄,能够表现各种环境、氛围、情感和不同的人物性格。但再好的唱腔,都要靠演员去表现。要达到唱腔圆润,就必须勤学苦练。老艺人讲,“嗓子像泉眼,越练越涌”。只有把嗓子练得音域宽、音色美、音阶准,才能在演唱中运用自如。
二人转艺诀中有“千人万马,就靠咱俩;千句万句,全凭一口气”的说法,可见气口儿是二人转唱功中的重要因素。要想唱好戏,首先要学会用气,底气不足,是多咱也唱不好的。作为一名好演员,必须掌握用气技巧,底气要托住丹田气,演唱之前先运气,演唱之中要托气,气要用尽偷换气,用不着时储备气。这样,才能保证字正腔圆、有板有味儿。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声情并茂,是二人转演唱的最佳境界。
要以声传情,必须吃透剧情,按照剧中人物的身分、性格、思想感情走。只有内心真的和剧中人融为一体,声音才能富于自然真切的感情色彩,加上形体表情的情感外化,从而产生艺术的感染力。
现在有些二人转演员,尤其是民间艺人,把二人转变成了说唱少,甚至很少有唱。即便唱,也不是唱故事,唱人物,而是唱“逗”,唱“闹”,唱“耍”,几乎把二人转的艺术本质、本体的东西给糟踏了,这是一种不良的倾向。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二人转是以唱见长的民间艺术。
四、结语
总之,二人转是东北人民喜爱的乡土艺术,关东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二人转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他们积极投身生活,观察、体验生活,悉心捕捉、撷取那些最能表现生活神采和时代风韵的火花,反复提炼,熔铸于作品之中,通过导、表演的二度创作,展示于舞台之上。这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剧种特色和地方特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趣的创作剧目,使观众在欣赏愉悦之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受到教益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