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
2018-09-28王云
王云
摘要: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但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努力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还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积累发展的,这些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教育资源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一个民族想要站稳脚跟,文化就是立足之本,大学生作为新时期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就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责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他们对文化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创新。因此,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化认识,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全面提升自己的才能、志趣还有道德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聚了五千年历史沉淀的精华,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要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大学生。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保证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文化自信也逐渐受到国家的关注,我们要正视在培养文化自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少认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让我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充足了解,大学生也会积极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以文言文的形式留存至今,文言文行文简单,但又蕴含丰富的哲理,因此阅读和理解起来难免晦涩,需要下功夫仔细斟酌。在快餐文化流行的现在,大学生很难被文言文所吸引,静下心来去细细揣摩,因此,部分大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二、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缺少理性认识。一些大学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存在问题,要么是对外来文化的“全盘吸收”,认为外国的文化都是正确的,不会考虑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要么是“盲目排斥”,只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是正确的,将外国一些正确的文化拒之门外,将自己思维封闭起来。如若我们对外来文化全盘吸收,我们民族就将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不符合我们国家的现实国情;如果我们对外来文化全盘否定,我们的国家将会是一潭死水,失去生机。因此,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举措。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培养大学更好的生文化自信,是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渐渗透文化作用,以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第一、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应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认知,不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文化自信,高校的文化社团可以组织社团活动,例如古诗词背诵、书法比赛等等,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通过这些活动,促使高校校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保证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第三、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首先,大学生应该培养对各種文化的判别能力,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态度。其次,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书籍的阅读量,提升文化理论自信,还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检验真理,做到文化实践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沈壮海.文化自信:怎么看,怎么办—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实,2014(18).
[4]郝立新.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N].光明日报,2014-02-19.
[5]高新.大学生价值自信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