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文言文课堂的建构

2018-09-28王大江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文言文教学中学语文

王大江

【摘 要】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内容琐碎、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尤其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本文以生本课堂为基本理念,拟以苏轼《赤壁赋》的教学尝试为例,试图营构一个基于学情,以生为本,有常规落实可能的课堂。

【关键词】 中学语文;生本课堂;文言文教学

費尼克斯说:教育的正当目的就是要促进意义的生长。而我们现在的古典文学教学却常常陷入了不问意义不解惑,而只论句读的困境。一篇文言文教学,老师细致地咀嚼大量的文言字词知识,却忘记了深层次地欣赏文言自身的美丽和背后的世道人心。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像是某些英语课,某些政治课,某些历史课,而非语文课。一堂文言文的课,和另外一堂文言文的课,除了内容有区别,真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产品,冷冰冰的产品,没有温度。这就是碎片化,同质化,也是浅表化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里的问题设置,也常是因循故旧,了无趣味和生命力。这样的课,没有语文味儿,没有了语文的本真、本色,是假语文。假语文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却常常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终极指向。

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就文论文,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好的文章,也很容易就当作一个套路上完了。分析文言知识,理解结构,理解情感。然后背诵默写。一篇课文上下来,路数纯熟,又碎又浅。苏轼在哪里?宋朝在哪里?

那么苏轼的《赤壁赋》应该如何上呢?

陈佑清在《建构学习中心课堂》一文中列述近些年来的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中外研究成果,和国内教学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的弊端,提出要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这样的理念,也就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理念。这样的理念下,“生本课堂”于现今的教学中,基本已成共识。

而就本次课堂教学而言,就要揣摩学生学情和教材文本。学生是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可以进行专题系统的教学安排。学生是现代人,对古人的生活和语言较为隔膜。常规的教学侧重于记忆背诵,理解较少。应该在这方面进行适当地提高。至于教材文本是经典文言,是古人题材。适合进行对比阅读,进行朗读体会,进而知人论世。

在这样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觉得苏轼的《赤壁赋》,可以尝试作为一个专题来上。

专题第一部分——合作探究,拓展阅读,知人论世。一课时。

拓展阅读乌台诗案,拓展阅读黄州或者宋朝的风土人情,和初到黄州时期的苏轼诗文,理解他的处境和心情。还应了解苏轼在黄州的各种交游,三教九流,以及躬耕自种的生活。从而进入苏轼的时代语境,进入苏轼的生活语境。

这部分的阅读内容,可以进行分组研究,课堂共享。带着同学们回到宋朝,做苏轼跟前的一个小厮!

专题第二部分——思考讨论,拓展延伸阅读。一课时。

思考中国文人士大夫们的命运选择,如屈原,如陶渊明,如李白,如杜甫,如柳宗元。思考他们的人生选择,理解他们在自然山水中所获得的人生启示。拓展阅读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和梭罗的《瓦尔登湖》。拓展阅读还可延伸涉及中国的贬谪文化,和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的贬谪。

这样的拓展阅读,涵盖面仍然较为宽广,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解决每一个话题。这个时候的分组任务,分组讨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是公开课上的虚应故事,点缀光景。

专题第三部分:研读文本,对比思考。尤其要对比阅读苏轼在三个月后写的《后赤壁赋》。三课时。

《前赤壁赋》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后赤壁赋》云: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时移世易,风景殊异。三个月后的黄州,一千年后的黄州,都会变化。何况十年百年后的我们呢?

专题第四部分:阅读成果转化,写作训练赏评。二课时。

教学到此,可以安排写作课的训练,把阅读的成果转化为思考的结晶。关于苏轼,关于宋朝,关于贬谪,关于中国的士大夫,关于山水风景,关于往来千古的故事人情,都是话题。

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一个系统安排——拓展阅读铺垫在前,课文鉴赏展开在中,分组讨论穿插其间,作文写作安排在后。

不能要求每个语文老师要念同样的经,要有同样的体会,和同样的作为。但每个老师都要潜心向佛,向学生,向课堂,却是一样的。

笔者关于《赤壁赋》教学的这点儿努力,便是如此。我的这点儿努力,如果从文本的目标来说,是努力是从浅层获取到深度理解,是从课时的碎片到课程的系统专题。而从对学生的目标来看,是从单向的传递到和孩子们的建构分享。但总而言之,是建立在生本的基础上来安排的。

但即使如此,生本教育的理念,在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却也未能普遍落实。认识归认识,落实归落实。理念很丰满,现实总是骨感残酷。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效率相对较高,是不争的事实。很多老师的公开课和示范课总是美丽动人的,但常规课又是另外一番面貌。所以课堂教学的转型,不是认识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教育大环境的问题。这似乎不能轻易地归咎于从事教学的一线老师们。

【参考文献】

[1] 苏保中. 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其实践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

[2] 陈佑清. 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 教育研究,2014(3).

[3] 王岱. 阅读与写作整体设计的专题教学探索[J]. 语文教学通讯,2017(10).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文言文教学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