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转型与反思: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脉络梳理*

2018-09-28谢姝琳燕山大学图书馆河北秦皇岛066004

图书馆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转型图书馆空间

谢姝琳 ( 燕山大学图书馆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

图书馆空间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空间转向”“空间变革”“空间革命”“空间转型”等成为当前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词汇。吴建中先生将“空间再造”列为当前图书馆的十大热点话题之一[1],强调重视图书馆空间的社会价值。笔者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为文献来源,截至2017年,检索篇名中包含“图书馆”“空间”的期刊论文1822篇(检索日期:2018年2月12日),自1982年起35年来的图书馆空间研究期刊论文年度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2018年为预测值。回首图书馆空间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历程,空间研究如何引入图书馆,空间转型有何特征,空间反思中有何问题,本文将围绕以上3个问题梳理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脉络,以资参考。

图1 图书馆空间研究期刊论文年度趋势

1 引入:舶自境外与学科交叉

空间引入,需要探究的问题是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源自何处,如何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这涉及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追本溯源,也影响图书馆研究领域的扩展及融合发展。

从图书馆空间研究的早期成果来看,1982—1996年发文15篇,年均发文1篇,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基于现实问题萌生了图书馆空间问题的关注点,空间问题引入图书馆依赖两个路径,一是舶自境外,二是学科交叉。在后续的研究脉络中,这两个路径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1.1 舶自境外

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看,国内学者最早发表的篇名中含有“图书馆”“空间”的期刊论文是1982年发表于《图书馆学刊》的《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解决空间危机和经费短缺的成本模式——储藏与剔除》[2]。该文章署名姜建军、郝书清,编译自1981年发表于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的论文,原文标题为A Cost Model for Storage and Weeding Programs[3],作者为 Gary S.Lawrence。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C&RL)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主办的会刊,主要交流大学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在Gary S.Lawrence所著的论文中交流的主题是“Running Out of Space—What Are the Alternatives(解决图书馆空间危机的选择问题)”。这是国内学者较早关注空间危机及引介国外经验的文献,本文将其视为国内图书馆引入空间研究的源头。

从理论层面看,国内图书馆空间问题的广泛深入研究是在2009 年意大利都灵召开的国际图联卫星会议之后。本次会议提出了“作为场所与空间的图书馆”和“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两个命题,标志着后现代“空间转向”思潮已经开始对图书馆空间观念和空间服务理念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诸如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认识论、雷·欧登伯格的第三空间概念被国内学者引入,并作为理论出发点分析图书馆空间价值。

从实践层面看,随着国内图书馆界对外交流的开展,介绍境外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空间研究和实践的论文不断增加。在中国知网以篇名检索到涉及境外国家和地区的期刊论文136篇,其中113篇出现具体机构,23篇中外比较的综合类论文篇名中未出现具体国家或地区。进入国内学者研究视野的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芬兰、澳大利亚、瑞典、日本、印度、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其相关主题如表1所示。如果挖掘论文研究内容,涉及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应该更多。

表1 境外图书馆空间实践引介主题一览表

1.2 学科交叉

空间问题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涵盖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多个学科,图书馆空间概莫能外。在图书馆空间研究起步阶段,多篇文献从图书馆学与建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图书馆藏阅空间布局[4]、图书馆内外空间问题[5]、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扩展[6]、图书馆建筑空间与阅读环境[7]。可见,空间研究中图书馆学与建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推广,计算机学科与图书馆学的融合也体现在空间问题研究上,如世纪之交对数字图书馆与网络环境、虚拟空间的讨论[8-10]。此外,在空间问题研究中图书馆学与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联系密切,学科交叉特点显著。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服务实践中涉及的法律、规范、条例包括《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6年)、《公共图书馆法》(2017年)等,也彰显了实践层面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2 转型:以人为本与空间多元

空间转型,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图书馆空间转型的背景是什么,观念如何转变,转型的方向何在,转型的路在何方以及有无成功的案例。其中,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紧密围绕的主题是以人为本与空间多元。

从中国知网的检索到的论文看,以关键词分类的空间转型包括以下内容:(1)转型背景。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转型,从技术变革角度看,源于数字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实体图书馆的冲击,乃至图书馆“消亡论”一度甚嚣尘上[11];从全球化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基于新技术与后现代观念反思的图书馆变革对我国图书馆空间转型起到了示范作用。转型背景可以概括为救“亡”“图”存。(2)转型方向。从期刊检索看,国内学者在图书馆空间转型方向的关注焦点为“创客”“创客空间”或“众创空间”“群体创新空间”“第三空间”“公共空间”“信息共享空间”“专业空间”等。(3)转型途径。涉及转型路径的关键词包括:“图书馆转型”“转型发展”“战略转型”“功能转型”“服务转型”“空间再造”“空间转型”“空间变革”“空间改造”“空间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建设模式”“空间设计”“空间嵌入服务”“建构”“实现路径”等。显然,以上关键词的内涵由小到大,外延则由大到小。从不同类别的图书馆转型看,包括“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党校图书馆”“艺术院校图书馆”“高职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乃至“咖啡图书馆”等。其中,以人为本与空间多元是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紧密围绕的主题。

2.1 以人为本

以2009年国际图联卫星会议将“作为场所与空间的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作为会议主题为标志,直接触发了国内图书馆空间转型的探讨与实践。国内学者纷纷从关注图书馆物理空间中的事物转向关注图书馆物理空间本身,分析的理论视角来自于欧美的“空间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等。对图书馆的认知由场所到空间,从书本到人,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从图书馆的代际划分看,从藏书、借书到人与人的交流,人的中心位置日益凸显。图书馆空间形态的转型源于以图书等媒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这种转变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图书馆读者(或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系列空间转变,二是以馆员等图书馆工作者为主体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三是读者与馆员之间平等、亲近关系的确立以及相互尊重。在图书馆空间转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如何提高读者群体的参与程度,如何有效区分大众空间、小众空间、微众空间,亦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体现。

2.2 空间多元

在空间多元化转型中,较早的研究成果包括:于良芝等人将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视为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12],吴建中提出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13],王子舟探讨了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的关系[14]。图书馆空间研究,体现在空间形态的不断发展中,亦是图书馆事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馆空间的特殊属性或者特质是基于载体知识的文化公共空间。这种特质的形态,即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演进;其空间功能,即满足需要的某种属性,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不断丰富。周久凤则将图书馆空间概括为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学习建构、文化价值、功能超越等5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多维表征分别为“公共信息空间”与“信息共享空间”“公共知识空间”与“知识共享空间”“学习空间”与“学习共享空间”“文化空间”与“公共文化空间”“第二起居室”与“第三空间”[15]。从历时态演进看,图书馆空间形态可分为5种,从资源、主体、行为角度分析如下:

(1)藏借阅空间。在图书馆传统的空间布局中,一般呈现保存空间(藏)、加工流通空间(借)、阅览空间(阅)的三段式空间布局,这种空间形态以图书等纸质文献资源为中心,在图书馆整体中占有绝大部分空间。近年来,三段式空间布局向藏借阅空间一体化方向发展,打通空间隔阂,充分体现读者的中心地位,其空间占比也有大幅下降,但其作为图书馆传统文化形态的主流地位并未改变。

(2)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源于图书情报学、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对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影响。美国等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较为成熟,国内图书馆建设也逐步推广并日趋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空间形态基于传统印刷型资源与新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电子资源的融合,构建包括物理层、虚拟层、支持层的空间设施和开放获取信息的环境,是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

(3)学习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简称LC),是信息共享空间的进化和发展,是新时期图书馆推行服务创新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空间构建主要见于大学图书馆,其理念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多部门协同,搭建学习共享空间平台,其中图书馆为学习共享空间的提供方。国内逐步开展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如精品在线课程等,但系统化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4)学术共享空间。学术共享空间(Academic Commons,简称AC),是信息共享空间在研究服务方面的进化和发展,是新时期图书馆推行学科服务创新的重要模式之一。多见于研究型或学术型图书馆的建设中,尤其是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内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形态建设和学科服务功能开发更加受到重视。

(5)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当前图书馆空间领域的研究热点。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的指导意见。图书馆是否建、如何建创客空间,也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一是作为舶来品介绍国外创客空间的做法及图书馆的实践,二是探讨构建及规划问题,三则从服务角度论及空间再造与服务融合等。

由藏借阅空间的传统布局到创客空间的兴起,基于认识理念的深入,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支持下,图书馆空间功能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在空间转型过程中,理想中的图书馆被赋予诸如“美丽的天堂”“知识的殿堂”等美好的词汇,尤其是在当下国内各地纷纷兴建新图书馆以及改造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旧图书馆的热潮中,空间转型备受关注。经过实践探索,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退台中庭式的空间设计,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建设,首都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开放、衔接、融合理念,杭州图书馆的“平民图书馆、平民大书房”的目标引领,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经典阅读空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科技和艺术交织的文化空间,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变革与服务转型等。但空间转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样本,一方面空间转型是否成功取决于图书馆所处的独特环境,二是多元空间交织下的图书馆如何发展才能真正称之为图书馆,也是图书馆界思考的问题。

3 反思:话语构建与本源回归

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图书馆空间反思类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会议综述、文献述评、理论构建、中外比较、实践总结等类型。2011 年10 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将“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设为会议的分议题,引致国内图书馆界的集中大讨论。

空间反思,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救“亡”“图”存的空间变革中,如何构建图书馆视域下空间认知和表达体系,如何处理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不忘图书馆的“初心”。其中国内学者探讨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话语构建与本源回归。

3.1 话语构建

3.1.1 学科话语

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空间研究图书馆学科的话语构建,体现在概念解析、认知体系、论域嵌入等方面。

(1)图书馆空间概念解析的探索。国内学者对空间问题的关注契合了社会科学关于“空间转向”的后现代理论热潮[16],同时从不同角度积极开展理论研究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肖希明认为,迫切需要图书馆价值理性的回归,并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文化特质概括为平等性、公益性、开放性、人文性等[17]。褚树青则相对于一般“第三空间”,提出图书馆是第三文化空间以彰显文化特性[18]。除基于“第三空间”的理论和概念解析之外,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图书馆空间进行了探索。周文骏从组织、系统与空间的一般性出发,考察图书馆的性质,并将图书馆空间剖析为文献资源空间、信息行为空间和文献交流空间3个层面[19]。刘志国等人提出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实质是知识情境建设,以此为理论依据认识图书馆空间的特殊属性和建设价值[20]。

(2)图书馆空间认知体系的构建。在空间引入与空间转型过程中,图书馆空间基本概念和认知体系构建,在图书馆学科体系和话语构建中尤为重要。廖小梅将新馆建设浪潮中的图书馆物理空间观念变革、虚拟空间崛起、社会空间生长概括为城市图书馆空间变奏三部曲[21-23]。基于“作为场所与空间的图书馆”和“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两个命题的思考,段小虎等人认为当前图书馆“空间转向”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构建图书馆空间新的认知体系,具体概括为4个基本问题,即图书馆空间与“第三空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图书馆空间有没有自己的逻辑边界,图书馆空间特有的文化形态及其结构何在,图书馆“空间转向”的实践意义何在[24],并围绕以上问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空间新的认知体系。此外,国内学者也围绕“空间变革”[25]、“空间革命”[26]对图书馆空间认知进行了探讨。

(3)图书馆空间学科论域的嵌入。熊伟运用“核心论域”分析工具,创新性地提出了当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客观知识本体论转向[27],并引起学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借用“论域”这一概念,段小虎等人认为图书馆空间转向对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学科论域将产生较大影响[24],除上文提到的图书馆新的空间认知体系外,还包括多元文化的包容能力、不同空间形式的兼容问题。这表明空间研究一定程度上已经嵌入图书馆学科论域,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图书馆空间这一论题本身的论域,包括其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尚需进一步厘清。图书馆空间,从词语的语义看,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一是具有空间属性或意义的图书馆,重点探讨图书馆的一般空间属性和特殊空间属性;二是理解为图书馆不同形态的空间,在此图书馆作为限制成分。从论域的二分法看,可以对应为图书馆空间研究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即具有空间属性的图书馆;实践形态,即图书馆的空间形态;二者表征了不同角度的论域,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对立统一。

3.1.2 国际话语

开放、交流、合作已成为国际图书馆发展大趋势[28],我国图书馆界的国际参与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角色转变,需要久久为功的一流学术担当和持续深入的高水平实践探索,尤其是在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同时,如何突出本土元素、中国特色、国际话语是主旨所在。早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就提出了“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命题,这种自主独立的学术精神一直萦绕国内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从图书馆空间国际话语的构建看,学术无国界,话语有国别,在吸收国外舶来品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在深化图书馆事业改革与开放的实践中,力求彰显本土特色、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依然任重道远。

3.2 本源回归

回归图书馆性质、定位与实际进行反思,面对技术决定论的聒噪,面对社会转型充斥的噪声,不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图书馆空间研究本源回归体现为空间指向回归图书馆,空间问题回归本土本类,空间认识回归理性思考。

(1)空间指向回归图书馆。图书馆空间问题需要处理好“根”(图书馆)、“枝”(空间维度)、“叶”(空间类型)的关系。空间多元多维表征下图书馆的“根”在于图书馆的主体功能,在于回归实体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实现与数字图书馆虚拟空间的联通共融。郎杰斌认为,空间体验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但空间体验不能脱离图书馆基本服务和固有的功能,如文献借阅、信息咨询,需要以信息服务为依托,以文献为道具,否则就“不成其为图书馆了”[29]。坚定“图书馆的才是社会的”之自信,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参与信息技术演进和社会变革而不是消解图书馆的属性。

(2)空间问题回归本土本类。图书馆空间研究需要处理好国际国内典型经验与本土的关系。如表1所示,在多类型空间改造中国内学者介绍借鉴了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但实践中往往存在模式套用导致的水土不服问题。因此国内学者提出图书馆空间再造适用性的主张[30],虽然空间概念具有无限可能性,但聚焦于用户需求的有限空间再造才是基于现实要求的富有效率的,才最接近于预期的服务提升。基于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化图书馆空间认知和发展体系,基于东中西部区域差距、城乡二元差异构建因地制宜的协调发展布局规划,基于图书馆事业类型制定分类施策的图书馆空间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对于建设文化强国与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3)空间认识回归理性思考。对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营造“第三空间”问题,有学者主张借鉴星巴克式的休闲理念,有学者则呼吁对于图书馆空间特有的文化形态结构和文化形态冲突予以应有的关注。又如,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是当前图书馆空间实践的一个热点问题,诸多学者介绍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图书馆开展创客空间建设的经验,在国内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也掀起创客空间规划和建设的热潮。对此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刘兹恒教授则提出应冷静地思考图书馆为什么、能不能、怎么样去建设创客空间等问题,并从核心能力、空间意义、服务目标、主次地位4个方面,提出是建设“图书馆的创客空间”而不是建设“创客空间的图书馆”[31]。从实践形态成熟度看,国内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既有有利条件,又存在特殊困难,整体而言尚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超越物理空间,创客空间所蕴含的互动、分享、开放的价值理念[32],对于图书馆服务创新更有启发意义。

4 结 语

图书馆空间问题引起关注,缘由图书馆的生存危机及对消亡论的回应,可以概之为救“亡”“图”存,以至从边缘化走向复兴光大。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呈现出引入、转型、反思的脉络,舶自境外与学科交叉显示了空间问题的广泛性与综合性,以人为本与多元趋向的空间转型昭示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话语构建与本源回归的空间反思中,如何厘清图书馆空间的论域,如何彰显本土特色的理论构建,如何拓展空间而不忘图书馆“初心”,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学科发展角度,图书馆的空间研究与图书馆学的空间研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问题,空间泛化与放大的趋势值得深思,一方面鼓励学科融合交叉,另一方面要坚守图书馆学研究的“内核”。相比较而言,实践形态丰富、理论探索艰辛是当前图书馆空间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展,可以预见在教育文化发展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图书馆空间实践将不断深入,与之相呼应的图书馆空间研究在实证研究、理论构建、哲学反思方面更需要研究共同体的学术协商与体系构建。

猜你喜欢

转型图书馆空间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