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阅读:涵义、形态、功能、缺陷及其启示*

2018-09-28江西省图书馆江西南昌330077

图书馆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读书会社会化图书

刘 艳 (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 南昌 330077 )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文字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口口相授传递信息与文明的方式。在人类的幼年时期,阅读的方式以“听”为主,此时的阅读是言语的附属物,是按逻辑排列的声音[1],是一种公共、放声与辛劳的行为[2]。文字的出现以及文字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后,人类的阅读以“看”为主。阅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实践活动,具有双重属性:基于个人独立阅读体验的个别性和基于社群互动分享体验的社会性[3]。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移动终端以及多媒体技术条件逐步走向成熟,人们对于移动平台的认知度、需求度以及依赖度不断攀升。移动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渗透于人们的吃穿住行之中,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同时也改变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以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网络环境下,阅读与社交融合,阅读的社会性更加凸显且易于实现,并处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场景中。

1 社会化阅读的涵义

1.1 国外关于社会化阅读涵义的表述

国外关于社会化阅读(Social Reading)涵义的表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Livingstone认为它是一种群体内的阅读,以读者为中心,聚合相同兴趣爱好的读者在群体化的阅读模式中进行交流,促进读者之间知识的创造、共享、传播及价值扩大[4]。Mennella认为它是人们将自己的阅读内容、阅读所思分享给他人,并获得他人想法或创意的反馈;是公开的活动,是两个以上的人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可以是非在线的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虚拟空间的在线交流,能够扩展读者的阅读体验,实现阅读价值增值;同时还指出科技是“Social Reading”的巨大助推器,也是其得以生存的土壤[5]。Jones则认为它是一种在社区内分享阅读经验的行为,社区可以小到只有两个人,也可以大到整个国家,可以是实际的地点,也可以是在线的网络虚拟空间[6]。

1.2 国内关于社会化阅读涵义的表述

国内对于“Social Reading”的翻译,以采用“社会化阅读”这一表述方式为主,也有少量学者翻译为“社会性阅读”。社会化阅读资深观察员、MTC(Mobile Talk Club,移动互联网俱乐部)联合创始人钟雄在其文章《社会化阅读:阅读的未来》中最早提出“社会化阅读”一词。他将社会化定义为,一种以读者为核心,注重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内容之间的分享、互动与传播的全新阅读模式,它与以书为核心内容的传统阅读模式相比,更加注重人,注重阅读社交,倡导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注重共同传播与营利,在多方位互动的基础上,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7]。这个定义不仅被百科百度词条收入,也是目前学界引用次数最多的表述。此外,在国内学界还有一些代表性的表述:毕秋敏等人认为,社会化阅读属于移动阅读,是以社交关系为纽带、内容为核心、注重分享与互动的阅读新模式[8];詹恂等人认为,社会化阅读是基于社交行为的阅读,也可表述为社交阅读,以读者为核心,强调阅读的可移动性,注重阅读过程的分享、互动、传播、社交,并可以创造更大的阅读价值[9];徐媛认为,社会化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社交关系为纽带,在基于精准算法与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聚合读者信息,实现个性化内容定制、内容精准传播的阅读模式[10]。

1.3 两者之间的异同

从以上表述来看,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共同明确了社会化阅读的3点要素:(1)基于社群关系。社会化阅读的参与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者,是基于某个阅读“关注点”的社群,不是一个人独自、封闭的阅读,而是多人共同、开放的阅读。(2)基于意愿分享。社会化阅读以读者为核心,读者自愿向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或阅读感想,在社群中形成阅读社交关系,即基于阅读内容而又超越阅读本身,在社群中形成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内容之间的勾连关系,阅读个体既是读者又是内容的生产者。(3)基于传播流动。向他人分享意味着信息的流动与传播,从而达到个体知识价值增值。不同的是,国内对于社会化阅读涵义的解释,十分注重促成社会化阅读形成的移动互联网络与技术基础,而国外对其的解释,却会顾及到在实体物理建筑空间中的社会化阅读。

2 媒介变迁语境中社会化阅读的形态

国内对社会化阅读涵义的解释,完全成长于移动互联技术广泛运用的环境之中,而忽略了阅读的社会性特征在纸媒时代也同样存在的事实。Stein认为“Social Reading”包括4个类型:非正式面对面讨论,如在实际的固定场所讨论图书;正式的面对面讨论,如在传统的读书俱乐部、读书会等进行的讨论;非正式的在线讨论,如在在线阅读社区、虚拟阅读平台等进行的讨论;正式的原文标注讨论,如在注释平台eMargin中的讨论[11]。Mennella与Jones均指出,社会化阅读也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读者之间面对面的非在线讨论[5-6],这与Stein的分类十分吻合,但国内关于社会化阅读的表述却未涉及这一点。不过不可否认,在电子媒介时代阅读的社会性更加突出,社会化阅读也日益成为移动互联时代阅读的主要形态。从信息传播媒介的变迁来看,社会化阅读呈现多种不同形态。

2.1 传统纸质媒介时代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纸媒时代,社会化阅读的形态为在传统读书会或读书俱乐部等地点中进行的面对面的对图书的讨论与交流。人类在社团环境下讨论图书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包括法国18世纪的文化沙龙和19世纪北美妇女文学会,而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会发轫于瑞典,被称为“学习圈”[12]。瑞典官方成人教育公告指出,读书会是指一群朋友根据事先确定的题目或议题,共同进行的有方法、有组织的学习[13]。换言之,读书会是指具有相同兴趣爱好聚合在一起的人讨论或交流图书内容、分享读书心得、表达个人见解的活动。古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书会友”在我国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古代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是我国古代读书会的典型代表[14]。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读书风气盛行一时,读书会发展出现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之初,读书会发展十分迅速,此类传统读书会或读书俱乐部形态的社会化阅读需要真实的物理建筑空间,主要是围绕某本图书、某作家、某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2006年提出“全民阅读”以来,读书会的形式更具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图书座谈、文学沙龙,还包括讲座等。这类活动突出作者或主讲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同时促进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快信息传播,是纸媒时代社会化阅读的基本形态。

2.2 现代电子媒介时代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万维网出现以来,互联网走过3个发展阶段[15],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发展3个阶段区分图

(1)Web 1.0——门户时代。网络是信息的提供者,以信息静态、单向传播为特征,在此阶段用户被动接受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具有代表性的有谷歌、百度、雅虎、新浪等。(2)Web2.0——搜索/社交时代。用户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提供者、分享者,互联网成为平台,此时“关系为王”取代了Web 1.0时代的“内容为王”。在此阶段读者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相关主题内容,与其他读者形成社交关系。此时社会化阅读的形态表现为借助社交平台进行阅读。(3)Web 3.0——大互联时代。互联网成为用户需求的理解者和提供者,强调网站对用户浏览痕迹的主动提取、分析计算,向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此时社会化阅读的形态表现为阅读各类新闻或社会化阅读App等,如网易新闻、今日头条、澎湃新闻、Fipboard、Zark、Wattpad等。

2.2.1 在线阅读网站

早期的在线阅读网站在经历互联网发展的3次高潮后,历经了改版与升级,很难在现在的互联网中找寻其早年的模样。笔者通过百度检索,寻得一个名为“主题阅读网——经典阅读新干线”的在线阅读网站。在该网站,各类电子阅读资源按照各种主题内容进行分类,用户可以在网站页面随意选择一个主题内容进入阅读界面,但这类在线阅读网站没有向用户提供可以评论作品的入口,无法与其他用户互动交流,用户只能通过复制该阅读界面的链接到QQ平台,通过组建阅读群的方式,实现阅读的社会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早期在线阅读网站不再是单向提供信息的网站,而是同时嵌入用户评价功能,从而成为读、写一体的平台,并兼顾一定的社交功能。例如,红袖添香、榕树下、起点中文网等,读者可以在此类平台注册自己的专属账号,可以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也可以阅读、评论其他用户的文章,还可以和其他用户互加好友形成社交圈子。对在线阅读网站的考察,还应该包括图书推广的网站,在图书的推介中同样也可以实现阅读的社会化。豆瓣读书是当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会化阅读推广平台[16]。豆瓣读书为豆瓣网的一个子栏目,于2005年上线,已成为国内信息最全、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全面且精细化的读书服务[17]。豆瓣读书的主要板块有:购书单、电子图书、豆瓣书店、年度榜单、年度读书报告、购物车、新书速递、图书资讯、最受欢迎的图书、热门标签、畅销图书、豆瓣读书250、最受欢迎的书评等。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作者或译者之间通过一本图书、一段书评或短评就能形成社交关系的勾连,用户可以自己生成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是电子媒介时代社会化阅读的形态之一。

2.2.2 微信阅读

在Web 2.0时期,用户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早期较为熟知的平台有QQ空间、论坛、SNS。以QQ空间为例,QQ用户借助该平台发布自己撰写或复制的内容供QQ好友阅读,QQ好友可以在文末留言板块进行评论并与发表者形成互动。如今QQ空间日渐衰微,微信、微博已成为最为日常的社交媒体,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一块重要的社会化阅读阵地,促进了用户之间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根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高达66.1%,日均手机接触时长达74.4分钟,在这些手机接触者中,微信则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阅读工具,62.4%的成年国民都进行过微信阅读,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18]。在微信中,有的用户通过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分享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微信好友进行点赞或评论与信息发布转发者进行互动,从而形成社会化阅读。一些读书类的微信公众号,如读者、为你读诗、阅读拾遗、国馆等,每日更新推送文章或推荐图书,有的公众号会开通评价功能,以便用户可以在文末进行评论。但是,从上述读书类公众号的考察结果看,评论者数量寥寥无几,其阅读社会性的体现主要通过公众号关注者的转发而实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民间图书馆借助微信群的建立实现社会化阅读。例如,创建于2016年的在高处图书馆,是一家没有休闲类图书、畅销书、武侠言情小说的共享图书馆,只拥有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图书,需要读者真正静下心来学习有专业深度的图书,是不以阅读愉悦为准则的共享图书馆[19]。在高处图书馆的管理者会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发布馆员分享的图书,并经常开设“posta一起读”活动、牛津通识读本知识分享会。管理者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中发布读书活动的微信群二维码,有兴趣读者通过扫描或识别二维码进群;阅读书目由读者投票选出;在微信群中由专人导读,每天带着导读的问题阅读指定内容,参与者可以进行金句打卡、阅读难点提问,也可以讨论[19]。从以上考察的结果可见,微信作为社交媒介,其朋友圈及群功能促进了阅读社会性的实现,是自媒体时代社会化阅读的一种载体。

2.2.3 阅读 App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迎来第3次发展高潮,即Web 3.0时代,此时的社会化阅读表现为各社会化阅读平台为用户推送、制定个性化、符合读者阅读口味的阅读内容,并与第三方社交网络平台互联互通进而实现内容分享、互动探讨与信息传播。Flipboard是全球第一款社会化阅读App,将Twitter和Facebook用户分享的内容进行重组,以媒体的形式展示,为用户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20];并会根据用户的“社交”图谱,通过数据挖掘与精准算法获取用户关注的个性化内容[7]。随后,我国数字出版公司读览天下开发了一款具有互动与分享功能的电子杂志合集的手机运用——ZAKER(扎客)[21],它将图片、杂志、资讯、报纸、微博、博客、Google Reader、RSS等众多内容,以用户个人意愿及阅读取向集合而成,实现深度个性化内容定制及社交互动分享功能,并向用户呈现出杂志式版面和逼真立体的翻页效果[22],用户可以在定制的版块、系统推送的内容中,轻松自如阅读、评论或点赞。可见,强调内容获取个性化,内容推送智能化、精准化,内容分享社交化的阅读正在逐步取代以个人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方式[7]。此外,此类社会化阅读还呈现出多终端、跨平台融合的“跨屏”现象,构建形式各异的社会化阅读场景。ZAKER支持用户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转发,电脑、手机、平板均可同步查阅,甚至在电脑上浏览的网页也有链接微博、微信、QQ等其他社交软件的连接口,读者可将网页内容同步到手持移动设备上,供其他社交App中的读者进行浏览,亦或交流与互动,促成阅读社交,形成社会化阅读。再来看一款社会化、移动阅读手机应用程序——掌阅,点击进入后首先呈现的是书架功能,是用户最近浏览的书目,在页面的底端有掌阅的3大功能(书城、发现、我的)入口。用户可以了解参与评价的人次及所得分数,可获得有声资源链接入口,并能够进行分享。该软件会根据用户近期阅读的图书为用户计算、推测出其感兴趣的图书,从而完成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内容定制。在移动大互联时代,各类阅读类App实现了分享、传播与互动的功能,因此其也是现代电子媒介时代社会化阅读的一种形态。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传统的纸质媒介时代还是在现代电子媒介时代,阅读的社会性一直存在,其表现形态随着媒介变迁的变化而变化。在传统纸媒时代,社会化阅读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互联网的兴起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社会化阅读的形态,且带来了社会化阅读的复兴。新的阅读形态使得用户产生新的阅读行为,从而出现新的阅读问题。

3 社会化阅读的功能与缺陷

3.1 功能

以读者兴趣和情感为核心建立的社交阅读圈,可以快速形成信息传播圈,加快信息的裂变与孵化,有利于在读者与读者之间形成文化层面的情感共振及价值认同,形成读者之间的亚文化传播,促使阅读从传统、私人、单一、封闭的阅读行为演变成一种以互动和共享为核心的社会化行为[23]。与个体阅读形态相比,社会化阅读具有以下4点功能。

3.1.1 建立志趣相投的社交圈子

社会化阅读的核心不再是阅读,而是分享、互动与传播[7]。不同媒介时代的社会化阅读虽然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读者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阅读取向而聚集在一起,并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感知经历,以私下或公开的方式围绕某一本图书、话题、作家开展互动、交流与讨论。Sedo指出,读书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情感和社交活动[24]。读书会作为传统的社会化阅读形态,其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突出社交的特质在电子媒介时代的新型社会化阅读形态中同样得到体现。无论是传统形态还是新型形态的社会化阅读都是一种基于相似文化认同与情感共振的社交活动。在社会化阅读过程中,参与互动的各成员之间可以缔结以相同兴趣爱好为导向、以共同认知为基础的新型社交关系,形成在文化层面的相同价值取向和情感共鸣,建立联系纽带,增涨信任强度,发展深度交往。

3.1.2 实现知识增值的学习方式

从社会化阅读最初的形态读书会来看,其在瑞典被命名为“学习圈”,在20世纪初成为瑞典重要的大众教育方式[25]。在美国,读书会是美国女性实现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界学者Bauman认为,读书会是一种相对自由、花费不多、非正式的教育模式[25]。可见,读书会对大众具有教育作用,对于大众而言,可以实现知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改变,实现个人知识的增值。相比传统纸媒时代的读书会来说,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化阅读构成的虚拟在线非面对面“读书会”参与人数更多,言论更加自由,更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特点。不论是纸媒时代的读书会还是电子媒介时代的在线“读书会”,只要读者之间形成信息交流与传播,就可以促进读者的认知增长,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激发读者思维,从而实现知识增值与自我提升。

3.1.3 打造表达自我的交流空间

传统社会化阅读形态的读书会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自我展示平台,在这里参与者可以交流思想,共同诠释阅读内容,实现自我价值,产生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在互联网时代,非面对面的在线讨论唾手可得,读者的等级、种族、性别等被隐匿,读者在网络空间中不再是具身性的肉体躯壳,而是化身为离身性的“ID”号。虚拟空间不仅消除了读者在物理实际空间面对面讨论交流的腼腆与恐惧,也可以缓解与其他读者持不同见解的尴尬,读者可以利用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身份进行真实的表达,从而形成一个自由表达、知识共享的交流社区。

3.1.4 形成知识共享的阅读联盟

信息的分享就意味着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无论是传统的读书会还是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化阅读,从本质上来看,是阅读主体在实体或虚拟空间向他人进行知识共享与传播。社会化阅读形态下,读者既是阅读主体也是内容的生产者。早在1980年学者Fish就曾提出,读书会是可以创造集体诠释能力的阅读共同体[25]。从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角度来看,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Abrams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指出,在“世界、作者、文本、接受者”的文学四要素中,接受者本能地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体验为参照,积极主动参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加工、改造、补充、评价,从而成为文学作品的共同“创造者”[26]。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能引起其共鸣、思考的内容或信息时,就会以自己固有的审美体验在脑海中对这些内容或信息进行二次生产。在社会化阅读语境中,多个读者之间对某一内容或信息进行重塑,可使这些内容或信息获得新生,从而给其他读者以启迪。读者之间在分享、互动中进行联结,集体记忆得到不断强化与宣扬,从而形成阅读联盟、阅读共同体。

3.2 缺 陷

电子媒介时代下的社会化阅读形态是现在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但是面对生活节奏加快、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读者的阅读时间已经碎片化,其对待社会化阅读的态度,更多的是倚重其社交功能。在国内对社会化阅读行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部分读者为避免投入过多的时间成本,即便是心中有想法,也仅仅是采用互动“点赞”这一种无需成本的行为。另外,自由书写的网络环境、读者阅读痕迹的精准计算以及信息体量的爆炸式增长也对现代读者的阅读方式产生影响。

3.2.1 自由书写走向媚俗叙事

电子媒介时代,社会化阅读主体化身成一个虚拟的“ID”身份,以隐匿的方式在宽松自如的网络环境中进行自由书写。这种祛除了束缚的“身体写作”也大大滋长了庸俗、低俗、恶俗的言论内容的产生。特别是在社会化阅读中,有些信息发布者为了追求热度、吸引大众眼球,而生成一些媚俗的内容,追求感官刺激,以致文化叙事沦为感官叙事,文学理想变为欲望之身[27],污染网络整体阅读环境。程曼丽认为,社会化阅读是带有趋势性的阅读模式[23],其内容管理相对于传统纸质出版物而言,社会化阅读没有经过审查因而难以实现内容把关,可能会产生一些言论冲击人们的传统认知,容易形成舆论场的错位。从目前情况看,某些微信公众号平台或者资讯、新闻类阅读App是制造低俗内容的重灾区。在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赢得了关注就赢得了人气,有些信息发布平台瞄准读者猎奇心理,采用一些足以令人产生误解的隐晦字眼作标题,甚至捕风捉影、虚假报道、谣言泛滥的恶意炒作。“标题党”式的文章或资讯使读者浮光掠影式地进行阅读,甚至产生误读。

3.2.2 精准推荐走向品味固化

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充分依赖媒介技术与信息生成,读者被纷杂的信息裹挟与技术监控。波斯特在其《第二媒介时代》中指出,电脑化的数据库是一种“超级全景监狱”的话语[28]; Deleuze认为,我们正离开规训社会,进入控制社会(无形帝国),网络空间就是一种全息编码、瞬间同步、无孔不入的信息控制社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大规模殖民,日益成为当代控制社会的主导空间[29]。而Web 3.0范式下的社会化阅读,读者在网络空间中的浏览记录、浏览时长被电脑监控下来,通过数据挖掘和精准算法,读者的阅读标签被刻划,系统根据读者标签自动为读者划定阅读区隔,为读者制定、推送个性化阅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又封闭与固化了读者的阅读阶层与阅读品味。读者可能陷入了阅读App“推荐什么读什么”或者界面上“有什么读什么”的被动选择之中,容易产生个人阅读的信息茧房,从而导致读者深陷系统推荐的低俗内容中。

3.2.3 深层阅读走向浅表阅读

在社会化阅读中,读者既是信息的阅读者、传播者,有时又是信息的缔造者、生产者,不仅是旁观的读者亦是参与其中的作者。蔡骐认为,社会化阅读根源于认知盈余背景下的生产革命[23]。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人拥有话语权,人人可发声,人人可书写,利用自己的认知盈余进行内容的创造、分享,由此也使得阅读信息大量堆积,构筑起网络空间的巨量信息版图,从而迫使读者形成新的阅读行为——徘徊式阅读。它是一种以超级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阅读,呈现出浏览式、浅层化特点。而曾经以深度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沉浸式、深层化阅读日渐衰微[30]。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化阅读与传统纸质个体化阅读不同的是,共享阅读体验与感知经验瓦解与放逐了部分读者深度思考、参与文本的机会;而大量的信息出现,又对读者造成裹挟之势,使读者无暇进行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而沦为浏览式、浅表化的阅读,从而阻碍社会化阅读实现其深度文化价值内涵体现[31]。

4 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启示

在大互联时代,网络空间日益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化阅读形态越来越成为现代读者的主导阅读方式。在构建全民阅读的今天,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引导读者培养良好的阅读行为,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丰富读书活动。面对社会化阅读的趋势以及其产生的新阅读问题,公共图书馆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社会化阅读服务值得思考。

4.1 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平台的构建策略

随着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新阅读工具的不断出现,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接触率连年持续上升。《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达到80.3%,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32]。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公共图书馆要构建符合现代读者阅读行为习惯的阅读平台,可从以下3方面尝试突破。

4.1.1 利用门户网站构建社会化阅读平台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本馆门户网站开设在线阅读社区,促进读者协作式阅读和学习,培养读者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具体做法为:(1)完善本馆图书数据库。国外在线阅读网站BookLamp是通过语义计算,为文学爱好者提供的在线阅读网站。读者注册后,选择部分喜爱的图书,BookLamp就会根据其选择为其提供相似类型的、也可能喜欢的图书。BookLamp的成功是基于自己庞大的数据库,包含图书的内容、观点、作家等因素。可见,完善的数据库是推进社会化阅读的前提与基石,精准计算与个性化推荐是社会化阅读服务的手段。公共图书馆要结合本馆图书资源进一步完善图书数据库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算法对读者进行内容精准化推送,加强图书数据库的利用。(2)优化书目查询系统。可借鉴豆瓣读书在线阅读网站模式,购买或研发具有荐书星级评分、读者书评、读者分享、后台读者阅读数据挖掘与计算功能的书目查询系统。(3)开发定制书架功能。Goodreads是国外知名度极高的免费在线阅读社交网站,可以聚合用户观点和建议,并实现了与第三方平台Twitter、Facebook、Google的互联互通。该在线系统类似于国内的豆瓣网,讨论图书、发表书评、组建话题小组等功能与豆瓣读书类似,Goodreads提供“书架”功能,用户可以对阅读的图书进行分类管理,包括已读、要读、在读3类,此外用户还可以在该网站实现图书定制服务。有鉴于此,公共图书馆可以在门户网站,开发“读者阅读云”项目,实现与本馆图书数据库和书目查询系统的互联互通,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检索、阅读、收藏、评分、分享、社交等便捷服务,还可通过内容定制服务加强与读者之间的联结纽带,增强用户粘度。(4)可与豆瓣读书合作。豆瓣读书推出了与图书馆合作的项目,公共图书馆需要在豆瓣读书平台提交合作申请、洽谈并确定合作意向。目前与豆瓣合作的公共图书馆有9家:上海市图书馆、江阴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温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绍兴图书馆[33]。一是通过在豆瓣读书的图书详情页面中添加合作图书馆链接端口,供读者查询该书的馆藏、借阅情况,有利加强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的流动与使用;二是在合作的公共图书馆的源检索系统中,添加豆瓣读书的链接入口,读者可以浏览豆瓣读书中其他读者的书评,有利于读者了解图书内容,更好挑选自己满意的图书。(5)建立线上图书交流平台。公共图书馆可在门户网站建立在线读书论坛,借鉴豆瓣模式按照话题内容区分小组,在各小组内读者与馆员均可成为话题发起者或者版主,读者可在在线读书论坛中对话题、图书内容进行跟帖、评论。

4.1.2 利用掌上图书馆构建社会阅读平台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案例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数字阅读行业网络服务使用中,PC端阅读空间正在逐步被挤占,移动阅读受到用户青睐[34]。为此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在当前环境下可进一步优化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的主要平台。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3季度》数据显示,2017年第3季度中国移动阅读市场主流移动阅读应用中,QQ阅读、掌阅的用户粘性持续上升,分别蝉联第一和第二[35]。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大部分是引进超星开发的掌上图书馆软件,以“掌上×图”命名。根据超星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共有28家省级图书馆、474家市级图书馆以及1426家县级图书馆引进了该款软件。以江西省图书馆“掌上赣图”为例,该软件自带超星提供的3万余本电子图书与8700万篇报纸文章,并定期更新,读者需要在超星公司的阅读一体机上进行二维码扫描并下载至自己的电子阅读设备上阅读,对读者而言便利性不够突出。掌上赣图具有书架、馆藏查询、学术资源、公开课、报纸等板块,整体页面对读者而言也不够简洁,此外该阅读App没有阅读激励服务,在聚合用户、监督读者阅读等方面还存在缺陷。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移动阅读终端的功能优化,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开发社交性阅读功能。虽然超星公司的掌上图书馆书架功能与掌阅一样展示的是读者最近阅读的图书,但不同的是,掌阅不仅提供全文阅读,还提供文本批注、笔记、分享、评分、留言、精准推送等功能,有利于社会化阅读的形成。公共图书馆在移动阅读App方面可以模仿掌阅模式,进一步优化移动阅读软件功能,在移动图书馆平台上实现社会化阅读。

(2)进一步简化展示页面。“One·一个”阅读App,秉承“复杂的世界,一个就够了”的理念,在快时代里为用户精选最优质的内容,每天推荐图书中一段能够引起用户共鸣的话语,推荐一篇美文、连载图书的某一章节、推送一张摄影图片、提出一个问题,推荐一首歌曲、一段电影、一个电台,以内容聚合的形式完成每日推荐。在每一个板块下,出现的内容不多,一句话足以。整体布局与内容十分简洁,以文艺、温暖、内涵深刻的特点聚合用户。在信息体量巨大、表层化阅读的形势下,“One·一个”这种在快时代放慢阅读、优选阅读内容的方式更值得推广。公共图书馆可以采用该推荐模式,进一步简化展示页面与内容推送,追求阅读内容的精而非阅读数量的多。

(3)构建深阅读模式。2017年2月网易发布了一款“网易蜗牛阅读”的App,秉承“一本书读完了,这本书才是有价值”的理念,以“价值阅读”作为用户的核心需求,以时间为消费对象,通过每天赠送免费1小时的阅读时间,督促用户以读完一本书为目标,坚持每日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价值阅读;按照“书桌、分类、领读”来组织产品功能,书桌上只能放3本书,很好地解决了阅读选择困难症、阅读困惑症的问题。在社会化阅读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网易蜗牛阅读的慢阅读方式优化当前移动图书馆App建设,减少书架界面图书数量的存放,通过阅读小时监控以及读者的图书批注、评论评分与互动等行为,为读者提供积分奖励,进一步帮助现代读者养成深阅读的良好习惯。

4.1.3 利用他方软件搭建社会化阅读平台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第三方软件搭建社会化阅读平台,具体做法为:(1)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一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短文,以契合现代读者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并在文末开通留言功能以便读者进行评论。(2)在官方微博平台以一小段话和图片的方式进行新书推介,并允许关注官方微博的读者进行评论、转发。(3)要深入挖掘本馆用户阅读数据,获取本馆读者关注度最高的图书内容,利用微信公众号群功能,借鉴豆瓣读书小组功能与在高处图书馆的“posta一起读”活动的实践,建立一些具有不同特色的阅读小组微信群,读者通过扫描群二维码进入群组,利用微信群进行图书推荐与阅读交流。(4)借鉴在高处图书馆翻转电台模式,在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有声阅读平台,建立公共图书馆讲座有声频道。目前公共图书馆的讲座以实地讲座为主,现场读者与主讲人交流、讨论不充分,缺乏互动的讲座无可避免地成为主讲人的“一言堂”,成为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形式。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电台为读者打造一个在线讲座,虚拟的网络环境可以让读者畅所欲言,有利于在讲座中形成社会化阅读。

4.2 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推广策略

读者数量大、传播面广、资源被充分利用是社会化阅读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36]。公共图书馆要做好社会化阅读服务,可以从聚集读者规模、增加读者粘性、提高读者参与度等方面考量社会化阅读推广的策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尝试。

4.2.1 组建阅读推广人队伍

(1)发展本馆馆员作为社会化阅读的推广人。本馆馆员可以关注大型购书网站热门图书以及其他读书网站、阅读App中的高评分图书排行榜,结合本馆图书资源,聚合与这些图书相关或相近的图书,为读者提供相近主题阅读的读书清单,并作为一个话题或小组发布在门户网站的在线阅读平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入该话题组进行讨论,馆员也可以作为版主与读者进行互动,或点赞、或点评,遇见比较好的读者留言时,可推送至精选书评。同时,要加强对读者分享信息内容质量的把控,激励读者分享高质量内容。(2)发展核心读者为阅读推广人志愿者。公共图书馆要加强用户分析,可从读者借阅信息中挖掘每年借阅图书数量占据前位的读者,将这些读者确定为核心读者群,并对他们进行阅读推广工作的培训。他们的工作是将公共图书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以及发布微博平台的新书推荐等内容进行二次转发,利用其社交平台为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推送提供更多的传播路径。(3)发展学校教师为阅读推广人。学校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因此在微信群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成为主导。公共图书馆可与高校、中学、小学合作,精心制定不同主题的阅读微信群,读者通过群二维码扫码进群,教师可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

4.2.2 发展线下同城读书会

前文指出,社会化阅读由于读者贡献知识会瓦解一部分读者深度参与文本的机会,成为走马观花式的表层阅读,因而在移动阅读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社会化阅读平台与社会化阅读推广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读书会这一社会化阅读传统形态。在实践中,许多线上的社会化阅读社区也在往线下延伸,举办各种与读书相关的活动,其中吴晓波频道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吴晓波读书会遍布全国80多个城市,上海半年内就举办了200多场图书交流活动,此类线下读书会,让碎片化的信息互动升级为更系统的知识交流,也让社会化阅读的功能更加凸显[37]。一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以服务该城读者为主导,为此可以发展线下同城读书会,与电子媒介语境下的其他社会化阅读形态形成优势互补。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公共图书馆空间开展读书会。在本馆门户网站阅读社区、微信、微博、阅读App中考察哪些图书、话题、作者是本地读者积极参与的项目,从本地读者关注兴趣点出发设置读书会主题,并邀请合作学校的教师或其他专家与读者进行座谈。此外,还可以接受诸如豆瓣读书、吴晓波读书会等线上阅读团体的同城读书会活动到本馆进行。

国内学者对于社会化阅读行为的研究发现,读者对社会化阅读多采用浏览或点赞行为,但对于热点新闻、娱乐资讯类信息却十分热衷于参与评论,一是因为此类评论与互动不需要知识背景作为支撑,不需要花费时间思考;二是因为此类评论与互动所撰写的字数少,不需要花费时间输入电子设备。为此,公共图书馆要通过奖励性激励政策刺激读者献知识,可以采取实物奖励、积分奖励、荣誉奖励等办法。对于在读书会中积极发言、书评进入精选的读者给予热门图书、文创产品奖励;或通过赠与积分的方式回馈线上互动读者,累计积分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奖品或服务,如延长借阅时间、缩短图书预约借阅时间等;或设立一些荣誉称号为读者颁发奖章。

5 结 语

社会化阅读是阅读主体自我生成内容并与其他读者分享、互动、传播信息的行为。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社会化阅读愈来愈成为读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阅读形态。面对现代读者新的阅读行为,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应对与缓和社会化阅读带来的问题,实现社会化阅读的跨域融合(现实物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将阅读真正嵌入社会网络,发挥公共图书馆对读者阅读的导向作用,引领读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着力构建绿色生态的阅读圈,促进社会化阅读升级。

猜你喜欢

读书会社会化图书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10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名人传》
图书推荐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