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能力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探索与实践
——以安康学院为例
2018-09-28
(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而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考核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国内外对课程考核研究比较广泛,问题主要集中在考核和教学脱钩,考核功能未全面实现、考核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考核、考风考纪不正、缺乏反馈体系和忽略课程考核主体等方面[1][2][3]。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传统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课程考核改革体系和激励措施的欠缺,高校教师缺乏课程考核理论的学习和培训,高校学生评优选先的制度存在缺陷,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不完善和扩招带来的负效应等方面[4][5]。
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随着“双一流”建设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审核评估的逐步推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的主旋律[6]。为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拓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均加强了教学管改革,将考核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7],因此要积极引导教师,提升课程考核观念,使课程考核成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和统帅。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不合理的因素,改变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考核评价方式,提倡实施多元化考核、阶段性考核、过程化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改革[8],使课程考核更加规范和科学,体现“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的高等教育目标,这也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9]。二是要加强考风建设,狠抓违纪和舞弊,端正学生的考风,实施多样化考核方式,体现能力考核的人才培养方式。三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大投入力度,承认和奖励教师的劳动成果。四是充分发挥公选课、网络视频课和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的利用价值,促使学生个性化得到培养和发展。课程考核改革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目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代替的。我校大力推行课程考核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和构建基于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改革体系。
一、课程考核改革体系建立的基础
(一)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构建一个模式
安康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全面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坚持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在整体教学和考核过程中融入个性化培养、应用能力考核和过程化考核等元素,通过课程考核改革将课程教学和考核融为一体,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素质,构建一个“教学促进考核,考核反馈教学”的“双互动”模式。
(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搭建两个平台
以我校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为重点,分类深挖应用型人才建设的内容,搭建两个课程考核平台。
1.理论课程考核平台:以理论课为主体,逐步实施闭卷、半开卷、开卷和过程化考核等方式,代替当前以试卷为准的模式,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过程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突出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培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实践课程考核平台:以实验、实践、实训等课程为主体,逐步实施技能、论文、作品、案例分析和过程化考核等方式,鼓励学生开拓思路,转换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全方位突出能力考核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
(三)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彰显三种类型
通过对课程考核形式的改变,形成以多元化、应用化、过程化为主的三种考核类型,突出考核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形成教学和考核的合力,推动教学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四)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五个保障
课程考核改革的落实需要坚实有力的保障体系建设。我校利用现有机制实现五个保障,即顶层设计保障、组织保障、实施保障、督查保障和反馈保障。顶层设计保障由学校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对学校课程考核改革实施顶层设计,理清思路。组织保障由教务处负责全校课程改革的规划,组织申报和审核,下拨增加的考试工作量,过程抽查和督查,形成学校年度学校总结等;二级学院和系(教研室)组织召开申报研讨会,审核和上报教师申报材料,督查和指导教师考核改革方案的落实。实施保障由二级学院负责指导和检查任课教师、学生学习课程考核改革内容,形成总结,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反馈保障实施“9个1”工作,畅通反馈渠道,为课程考核改革制度的修订提供依据。
(五)规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实现五个转换
随着课程考核改革的深入推进,我校以专业应用能力考核评价为导向,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最终形成课程考核的“五个转换”,即促进考核目标向能力评价转变,考核内容向应用性转变,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实现教与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通过完善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工作,实现课程考核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形成我校课程考核改革特色体系(图1)。
图1 安康学院课程考核改革特色体系
二、建立课程考核改革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
(一)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课程考核改革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将课程考核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入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课程考核改革的方向、目标和管理理念。学校先后出台了《安康学院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施意见》、《安康学院课程考核改革指导意见》、《安康学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康学院2017“课程教学改革年”课改工作实施方案》、《安康学院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制度;修订《安康学院课程考核管理条例》、《安康学院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办法》、《安康学院工作量计算办法》等规定;指导二级学院完善《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细则》,建立起一套符合课程考核改革的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和奖励配套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规范了课程考核改革的管理过程。
(二)构建工作流程
从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出发,以工作节点时间为序,在强化申报流程、规范申报、落实审核机制、健全过程监控、实施考核评价和形成全年总结等方面明确目标责任人和工作要求,形成切实有效的课程考核改革操作流程(图2)。
图2 安康学院课程考核改革工作流程
(三)完善过程管理
依据学校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将课程考核改革作为课程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实施,健全过程管理体系,依托教务处、二级学院、系(教研室)实施三级管理,将课程考核改革申报、审批、实施、督查、评价、工作量分配和评价反馈等方面纳入教务处、二级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完善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要点,收集和整理过程材料,形成合理的操作步骤。
(四)形成总结反馈
实施课程考核改革年度总结制,落实“9个1”工作。任课教师开展1次师生交流反馈会,每门课程完成1份工作总结;教研室召开1次经验交流会,组织1次课程考核改革展示会;二级学院组织1次课程考核改革汇报会,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突出的进行1次专题宣传,形成1份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教学督导实施1次期中教学专项检查;教务处层面形成1份年度课程考核改革工作报告。通过以上方式从课程考核改革的组织管理、开展情况、取得成效、经验交流、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形成评价反馈机制,使二级学院、系(教研室)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使教师、学生能充分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其他学院或教师能够学习到好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程考核改革的质量,为教学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工作流程、健全过程管理和形成结果反馈等四个方面的落实,形成我校课程考核改革的闭环,体现“过程发现问题、提出思路和方案,新一轮加强改进”的改革思路,我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综合体系见图3。
图3 安康学院课程考核改革的综合体系
三、课程考核改革有效解决了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一)解决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方式和课程考核改革有效衔接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学内容从以往的理论知识的灌输逐步向学生思维训练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转变;模式从“教师唱主角,教案是配角,学生是观众”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法从讲述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情境式、项目化、案例化上转变;手段从“教案+黑板”向信息化、网络化转变;考核方式从“重理论,轻能力”向“能力+实践”上转变。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考核改革各自实施自己的方案,犹如两条轨道很难形成交叉或者对接。通过课程考核改革“倒逼”教学改革,能使二者很好的衔接,实现“双推动”的巨大作用。
(二)解决以往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化”的问题,逐步实施“多元化”、“阶段化”和“过程化”的混合能力考核
改变以往以理论考试成绩“统领天下”的局面,积极推行“两个考核平台”(理论和实践)和“多元化”、“阶段化”和“过程化”的交汇互融。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提倡开卷、半开卷、创作作品、技能操作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半开卷针对公式比较多的课程,考前一周任课教师向考生下发教务处盖章的半开卷专用纸,考生自行书写复习的内容,不得复印或粘贴复印材料,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入场,但考场内不得互借,考试后单独装订。对模块化的课程,实施单元测试或模块考试,弱化期末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增加口试、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结业课程论文、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考核所占成绩的比例[10],形成阶段化和过程化考核方式,使终结性考核和过程化考核能有机结合,突出应用能力考核的重要地位,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三)以课程考核改革的“考风”逐步改变课程教学的“教风”和学生学习的“学风”
考核方式的转变将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课堂学一点,课后全不管,考前背一背,考后全忘记”的固有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发展的潜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后辅导答疑提出新的要求,使教师能够落实“理论知识先进够用,专业核心能力有用,创新思维训练有效”的理念,让教师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的变革,积极组织课堂和课后教学环节,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课程考核改革的“考风”逐步改变课程教学的“教风”和学生学习的“学风”。
四、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效果
我校2016年3月启动课程考核改革,截至目前共实施课程考核改革277门次(其中半开卷33门次),涉及37个本科专业,学生3万多人次,任课教师318人次,通过年度总结,反馈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从被动接受型学习方式到主动自主型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优化日常学习模式。在平时和期末考核中,通过案例讨论、汇报展示、实操、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资料收集、总结分析、沟通组织、语言表达等能力。考核结束后,通过考核结果反馈,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课堂学习、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不断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实现以考促学。
在考核内容上,尝试弥补原有“重理论记忆、轻实践应用”的不足,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加大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力度。在考核方式上,灵活采用半开卷、论文、汇报展示、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在知识掌握及灵活运用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成绩评定中,评定有理有据,设计合理的成绩构成比例,注重过程考核,将平时作业、课堂问答、小测验、小论文等融入平时成绩中,并适度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避免了学生期末临阵突击复习的不良现象。
在课程考核改革中,教师采用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核试题设计、收集和整理,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素材。通过考核结果反馈分析,教师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考核机制,实现以考促教。
五、结束语
我校将课程考核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一条主线予以实施,以构建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审核流程、实施教改内容、强化指导督查、突出效果评价、反馈经验不足、建立激励机制和加强宣传推广等九个方面为突破口,通过优化课程考核改革申报、审核、实施、督查、评价、总结、反馈、推广和激励等环节作为支撑点,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模式、内容、方式改革和课程考核改革的衔接问题;实现“单一化”考核向“多元化”、“能力化”、“过程化”考核的转变;利用课程考核改革的“考风”逐步改变课程教学的“教风”和学生学习的“学风”,形成了“构建一个模式,搭建两个平台,形成三种类型,实施五个保障,实现五个转换”的课程考核改革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