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车辆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2018-09-28
(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一、背景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形势下,入选“双一流”的高校对照建设目标的要求全方位积极开展建设工作,而对于没有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尤其是与“双一流”要求差距较大的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做好“双一流”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创新活力,做好自身综合改革,搞好自身内涵建设,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本质要求才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和规划的重点。
硕士教育是承接本科教育开启博士教育的关键一步。目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在读硕士研究生增长率为20%左右,随着规模的扩大,培养工作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以本科教学为主,对扩大的硕士研究生规模,在培养环节上存在体制落后、资源短缺和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1]。硕士课程体系是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实现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硕士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课程体系为指导,并保证能严格、有序和科学的实施。文章针对地方院校全日制学术型车辆工程学科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方法和结果,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课程体系分析
(一)国内研究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2]。国内的相关研究包括,中南大学田红旗分析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和问题,从长效制度机制、分类设计、资源共享、国际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3]。上海交通大学孟佳等探索跨学院工科大类教育模式下工科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平台课程分为理科、公共和工科核心课程三大模块,又将工科核心课程分为电学类、力学类、信息类、生命类及综合类五大类,并取得了成效[4]。华南理工大学张乐平等针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建设奠定了基础[5]。浙江大学章丽萍等分析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困境,通过浙江大学全面重塑和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对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建议[6]。吉林大学马丽红对比分析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改革前后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结构,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提出建议[7]。以上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和套用。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其在人才培养的学科需求、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上必然有所侧重。所以无论哪一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要以人为本,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学科现状
我校是目前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明德博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还应该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我校2012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车辆工程在内四个二级学科同时具有了硕士学位授权资格。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确定了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节能与能量转换和汽车电子控制等三个培养方向。在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发展规划,地区和行业的现状和需求,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构建思路
构建车辆工程课程体系在宏观上要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以汽车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把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综合起来考虑。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中国制造2025”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微观上要以学科知识体系和各课程内容之间逻辑关系为纽带,具体在课程体系结构中全面考虑。
我校地处陕西汉中,区域位置处在秦岭和巴山之间的汉江流域上游,被国家相关部门定位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和涵养保护重点区以及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根据国家规划部署,陕南及秦巴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基于国家战略,国家和地区要求对地区内各种资源进行保护和有限开发,这对地区内各产业的节能和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中还是当年“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区,目前以中航工业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装备制造企业仍然在为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所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也成为汉中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领域。
综上所述,根据国家战略、汽车行业和陕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需求,结合学校定位,学科将围绕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能源利用和节约为专业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和地区培养具备很强专业知识和工程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课程体系
车辆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结合国家政策、区域特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条件与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重点考虑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此提出了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和各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学科课程体系结构,对学时和学分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一)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制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培养目标包括以下4点。
1.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硕士生应了解车辆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沿,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主要学习外国语、数学、软件工程、汽车现代设计方法、汽车动力学、机电液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有限元方法及应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等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基本的实验技能。
3.应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
4.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从事本学科相关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相关专门工作。
(二)基本要求
本学科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在校学习时间最多不超过4年。研究生培养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三个部分。其中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各占一半,课程学习在前三个学期内完成。
(三)课程体系结构
对学生培养的各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课程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创新,突出应用”的培养内涵进行设置,构建出符合我校实际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这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修满34学分,其中学位课24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选修课8学分(包括公共选修2学分)。34学分的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补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必修课程又分为全校公共必修课、专业共同必修课和研究方向必修课;选修课程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结构图见图1。
图1 车辆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图
课程体系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素质的综合培养,通过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提升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形成本学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外国语、数值分析、矩阵论、汽车现代设计方法、软件工程、有限元法与应用、汽车动力学及仿真和机电液控制技术等10门课,共计24学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外语、数学及学科方向基础知识,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能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特种成形技术及应用、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车用电机驱动与控制、嵌入式系统与车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机械最优化设计等6门课。根据研究方向选修3门课,共计6学分。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学生结合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奠定理论基础,为学生在解决研究内容方面的问题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方法。同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补修课程
对于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入的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课程,在热工基础与应用、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3门课程里任选2门。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不单独开课,自主选定时间跟随相关专业本科生完成相应环节(包括考试),补修课程原则上在前两年内完成。补修课是要求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学生必须接受本学科重要知识的学习,能够掌握热工基础、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的基本知识,能够分析评价汽车的基本性能,掌握汽车各系统基本工作原理,能够对主要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为课题研究和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4.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4部分:汽车综合实验,教学实践、工程实践和学术活动。汽车综合实验和学术活动各1学分,共计2学分,教学和工程实践不计学分。教学实践必须完成一门课程的助教任务,包括习题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研究生应参加累计两周以上的工程实践,由导师联系并指派到相关企业科研实践;或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简单的基础技术工作;或参加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学期间,应参加5次及以上的学术活动。
通过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四)学时学分分配
根据本学科课程设置情况,按照课程类别和课程性质统计课程的学时数和学分数,学时数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学时数分布图
根据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本学科各教学环节,必修课程学时数从全校公共课、专业共同课到研究方向课呈现近似线性递减变化。在必修环节,注重全校公共的政治和外语教学,根据工科学科性质加强数学知识的学习,研究方向必修课更加侧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选修课程中专业选修学时数是公共选修的3倍,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积累知识。补修课程为跨学科研究生设置了重要的专业课来补充学科专业知识,学时数多,但不计学分。统计学分数分布如图3所示。
图3学分数分布图
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本学科必修课程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根据全校公共、专业共同、研究方向、专业和公共的次序呈正偏态分布,学分集中在必修课程,其中专业共同课程学分占比最大,研究方向课程学分次之。本套课程体系的构建符合和体现学科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创新,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思路和要求,目前已在我校具体实施,效果良好。
四、总结
课程体系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文中借鉴国内知名高校关于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根据国家和行业发展战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提高自身内涵建设方面考虑,为车辆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紧跟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进行调整和修改,更需要在人才培养执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课程体系为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