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2018-09-28
绘画
墨道无间:中国人物画研究展(1970-1985)
武汉美术馆
2018年9月18日-10月21日
现在的中国水墨人物画是辆三套车,一侧是向当代艺术形式倾斜,一侧是试图从传统文人画中寻找出路,居中的则努力在技法的成熟和精益求精。参加该展的16位艺术家、共125件作品及手稿全部创作于1970—1985年,他们通过主题性创作来进行中国人物画艺术实践。尽管其艺术创作不可能挣脱那个年代政治生态的桎梏,但他们仍然带着镣铐前行、起舞。可以说,就是在那个年代,这些艺术家就已经为今天的中国水墨人物画艺术奠定了足够的基础。
新绘画的面向与趣味
之空间 重庆
折山图Ⅱ:扫描·山水——关于山水问题的当代艺术现场
寒山美术馆 苏州
2018年8月17日-9月17日
“折山图”系列展览项目是由策展人宋振熙和艺术创作团体“畅神”小组共同发起的针对山水问题思考的一次艺术生产计划,开始于2017年10月在成都安仁双年展的特别邀请展单元。“折山图”意象以“折”为核心,即在颠覆性工业化4.0的后现代时期中,几折光影我们才能看到山水作为世界观的本质。在这“几折”之中,山水的新象则将各种新的山水经验路径呈现出来,一幅“折山图”。在这个持续不断发生的山水生产事件中,策展人和“畅神”小组希望把山水的问题回到宋以前,回到山水经验的原点论述中去,割去不必要的繁复和传统,让当下人的山水残忆和缺失的山水经验补偿,带动新的创作,直接讨论山水世界观的核心问题。
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
台北故宫
2018年7月1日-9月25日
传世山水画中蕴含有不少仙境题材的作品,台北故宫院藏宋元明清的画作也具备多样且丰富的仙山面貌。该展精选30幅绘画,分“仙境飘渺”、“别有洞天”、“修行采药·遇仙升仙”三个单元呈现。“仙境缥缈”呈现画中瑰奇变幻的仙山楼阁,以及昆仑、蓬莱、方壶、瀛洲等仙境乐园,作品包括宋缂丝《仙山楼阁》、明文伯仁《方壶图》、传宋赵大亨《蓬莱仙会》等;“别有洞天”以道教的洞天福地观念为主轴,彰显灵山洞府的神秘氛围与道士画家对圣山的崇敬,传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元方从义《神岳琼林图》是代表作品;“修行采药·遇仙升仙”则是探寻一般人的慕仙心理及入山修道由凡入圣的实践与超脱,展件包括传宋燕文贵《三仙授简》、明崔子忠《云中鸡犬》等。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
北京画院美术馆
2018年9月15日-10月16日
“新绘画”是近年来艺术界热衷讨论的一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在于绘画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艺术家、新的艺术倾向、新的艺术潮流;另一方面,既有的关于绘画的认知和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1978-2008年之间的当代绘画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谱系与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那么,2010年以来,这个谱系与价值标准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反思与质疑。该展邀请段建宇、方少华、王鲁炎、王兴伟、王音、韦嘉、谢南星、杨茂源这8位艺术家参展,呈现绘画领域的“重新实验”。
2018年7月21日-9月23日
作为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系列品牌展的又一全新力作,该展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10家国内文博单位及艺术机构共同主办,展出齐白石山水画作逾160件/套,汇聚齐白石一生中最重要的山水作品。如:《石门二十四景》《借山图册》(现存二十二开)、《山水十二条屏》等。
影像
英国新摄影:安娜·福克斯和凯伦·诺尔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2018年9月16日-11月18日
该展呈现安娜·福克斯(Anna Fox)和凯伦·诺尔(Karen Knorr)两位常居英国的纪实摄影领军人物的近百件作品。展览包含多个系列的作品,如一篇篇摄影专题般探讨社会阶级、工作环境、自我意识等命题。如:安娜·福克斯的《工作站》和《贝辛斯托克》;凯伦·诺尔和瑞士摄影师奥利维尔·里奇共同创作的《贝尔格莱维亚》演绎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朋克》则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的第一代朋克运动。该展还将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其中包括北京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OCAT西安馆。
植田正治回顾展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北京
2018年9月23日-11月25日
日本摄影师植田正治(1913-2000),因在自己家乡鸟取县拍摄的“沙丘”系列而闻名,在日本乃至世界摄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尽管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现实主义的潮流,植田正治却毕生都在自己的家乡——山阴,从未将自己定位于某种思潮。其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被称为“植田调”。该展展出植田正治从早期至后期共141件作品,包括其代表作“沙丘”系列,以及时尚摄影等。
第五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上海展览中心
2018年9月21-23日
2018“影像上海”(PHOTOFAIRS SHANGHAI)将汇聚呈现 50 家左右的国际顶尖画廊,展区分为“核心”板块(代理国际艺术家作品的顶尖国际画廊)和“平台”板块(首次在中国参展的国际画廊)。另外还包括了丰富的特展和公共活动:“洞见”特展(聚焦摄影发展史上的特定主题或重要时刻,2018年度为王宗孚策展)、收藏家特展、“焦点”(年度艺术家,聚焦杉本博司)、“在场”(大型综合媒介装置板块)、“对话”(论坛板块)等。
安德里亚斯·穆埃:摄影
红砖美术馆 北京
2018年9月12日-10月21日
该展是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里亚斯·穆埃(Andreas Mühe)在中国的首次个展,集中展出艺术家过去15年创作的60余件经典作品,及部分新作。展览聚焦于穆埃的祖国——德国的叙事,从文化身份、政治历史及当前社会现实出发,艺术家细致入微地洞察了德国的过去和现在:20世纪独特的历史、东西德分治产生的影响以及重新统一的过程和现状,针对等级、权威和传统指出了困惑之处并且提出了质疑。
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8年9月28日-11月28日
该展作为首届北镇国际摄影大展“主题展”板块展开策划,将在辽宁北镇文化产业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两地同时举行。共有来自全球的80位艺术家、1000余件作品参展,同时还将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论坛、讲座及公共教育活动。该展将吸收往届摄影双年展的经验,并反思其不足。策展团队将根据“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这一主题,尝试用一种带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组织关系和思想方法进行策展,希望能够呈现出一个不同以往的摄影双年展。
建筑
开端:10位现代建筑师的素描本
建筑绘图博物馆(Museum for Architectural Drawing) 柏林
2018年6月30日-10月7日
该展展出10位现代建筑师共80件单张素描和140个素描本,同时以影像的形式去呈现每一个建筑师具体的实践工作。这些建筑师包括汉斯·普尔西(Hans Poelzig,1869-1936)、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超级工作室创始人阿道夫·纳塔利尼(Adolfo Natalini/Superstudio,1941-)和托尼·弗莱顿(Tony Fretton,1945-)等,他们的建筑设计均开始于大量的手绘图纸。
伦佐·皮亚诺:建造的艺术
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伦敦
2018年9月15日-2019年1月20日
从伦敦的碎片大厦(The Shard)到巴黎的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建筑遍布全球。展览通过一系列建筑图纸、模型、照片,以及电影等文献资料,探索皮亚诺建筑工作室在形式、材料和工程领域的娴熟运用、成品的精确而又不乏诗意的优雅,展示出建筑是如何触摸人类的精神。
波茨·金格勒茨:城市之梦
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纽约
2018年5月26日-2019年1月1日
艺术家波茨·金格勒茨(Bodys Isek Kingelez,1948-2015)生于扎伊尔(Zaire,今刚果共和国),其成长伴随着刚果的独立进程。他在创作最后建构着自己想象的建筑和城市,诉说有关祖国、大陆和世界的梦想。金格勒茨擅长使用日常物品来创作建筑和城市模型,彩纸、商品包装、塑料、饮料罐等,都是他的创作素材。此次回顾展从其早期的独栋建筑模型,到瑰丽壮观的城市模型和富有未来感的晚期作品均有呈现。
安藤忠雄回顾展
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 巴黎
2018年10月10日-12月31日
该展通过约50个主要项目,包含180件素描、70件原始草图以及无数的文献资料,对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不同阶段都有所体现。从佳吉长屋(Azuma House in Sumiyoshi,1976)到2019年才开放的对前巴黎证交所(Bourse de Commerce)进行改造重塑的美术馆,充分呈现了安藤忠雄建筑设计的理念与特点。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8年8月18日-10月14日
该展是国内当代艺术机构首次通过历史文献的呈现方式,以具体案例系统性梳理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重访上海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开始萌发,以上海为代表的开埠城市,经济、文化诸领域齐头并进,城市化、缙绅化水平的提升又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对建筑的实用与审美的双重需求。与此同时,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引入中国,大量建筑设计人才相继涌现。近百年前负笈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建筑师”(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20余位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者)正是在这一关键历史节点学成归国,为中国建筑注入新鲜血液,成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与都市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
雕塑
奇胡利:台北
白石画廊 台北(内湖空间)
2018年8月11日-9月23日
该展呈现美国艺术家戴尔·奇胡利(Dale Chihuly)50年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探索奇胡利如何在媒材、光影、空间与型态中不间断的尝试并突破限制。其中,《花道:层迭琉璃》是特别为此展创作的最新作品。此系列运用了一种特别调制的釉,把处于流体状态的基底玻璃熔烧到层层迭起的一片片玻璃上,以此形成相互交迭的组构。
“感同身受”雕塑展
松美术馆 北京
2018年8月24日-11月25日
该展共有老中青三代8位艺术家参展,他们是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分体觉和色醒两个单元呈现其作品。一方面意在揭开艺术家身体与作品材质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体觉);另一方面意在凸显艺术家在作品表面的细致处理所带来的特殊观感乃至触感(色醒)。
2018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静安雕塑公园 上海
2018年9月20日-12月20日
自2008年首届雕塑展筹备以来,“静安国际雕塑展”至今已是第五届。本届以“城市无界”为主题,呈现来自世界各地共40余位艺术家的58组、87件雕塑作品。另外,展览期间将同步举行“2018JISP公共艺术论坛”。
装置
皮埃尔·于热个展
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 伦敦
2018年10月3日-2019年2月10日
观念艺术家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1962年生于巴黎,其创作擅于将生物、科技与虚拟技术相结合。于热抛开人类中心论的思想,而将视角拓展至整个生态系统。此次新展,于热将蛇形画廊变成了一个人类、动物、单细胞生物,乃至病毒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
王强:倒流的河水
池社 上海
2018年9月20日-10月20日
1997年2月,时在美国佛尔蒙特艺术中心(Vermont Art Center)驻留的艺术家、原“池社”艺术小组成员王强于当地实施了参与式装置《倒流的河水》。他在驻地附近郊区的一座小桥下方悬挂了一面镜子,镜中反射的是横穿小桥的河流局部,观众从中看到的则仿佛是一束倒流的河水。20年后,王强个展“倒流的河水”是他沉寂蛰伏十余年后的第一次亮相。展览由9件近作组成,“浸入”“晦暗物”与漂移的“方形”等构成了展览的主题和线索。
双 / 三年展
“后生命”: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8年9月5日-9月24日
作为一个推动艺术与科技交叉实验的国际学术平台,围绕“后生命”这一主题,本届双年展由六大模块组成,包括主题展览、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试听演出、主题论坛、工作坊六大模块。其中,主题展分“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合成生命”三部分,将集中呈现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并触发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深入探讨。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
湖北美术馆 武汉
2018年月9日7日- 10月7日
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作为湖北美术馆三个常驻三年展之一,自2012年启动至今,已是第三届。工业4.0,最初由德国提出,被认为是继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人类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对“工业4.0”的转型与变革,传统意义上“工业现场”的缺失,以及新型工业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使得工业题材的版画作品及创作人群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故此,该展旨在通过这批作品的集中展示,为公众传达一个更为开阔也更符合时代特征的工业视觉叙事。
第33届圣保罗双年展
奇奇洛马塔佐展馆(Pavilhão Ciccillo Matarazzo)
2018年9月7日-11月9日
本届双年展以“亲密情感”(Affective Affinities)为主题,主策展人加布瑞尔·佩雷斯-巴雷那(Gabriel Pérez-Barreiro)邀请7位艺术家参与策展,包括瑞典艺术家玛玛·安德森(Mamma Andersson)、巴西艺术家索菲亚·博尔赫斯(Sofia Borges)和乌拉圭艺术家亚历汉德罗·西撒科(Alejandro Cesarco)等共同策划了12个独立项目。
装置
造物新世代
设计互联 上海
2018年9月16日-2019年2月19日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敬畏专注、严谨耐心、坚持专一、细致完美。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本土工艺正在被不断地重新定义与接纳,以应对当下和未来的诸多问题。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复兴传统工艺的潮流也在悄然兴起。该展从手工复兴、方法与技艺、迭代与创新和理想社会四个角度,50余位参展者、百余件作品,展示了丰富的创意设计实践正在如何重新激发工艺的生命力。
唐纳德·贾德:具体家具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2018年7月14日-11月4日
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为人所熟知的是其作为雕塑家和批评家的身份,该展却旨在呈现其作为家具设计师的另一面。贾德的家具设计如同其艺术理论所谓的具体对象(specific objects),他的家具设计是具体家具(specific furniture),其设计基于功能、纯粹和舒适感的协调统一。除了贾德的设计之外,该展还包括一些给他带来影响的设计师作品,如阿尔瓦尔·阿尔托(Alvar Aalto)、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赫里特·托马斯·里特费尔德(Gerrit Rietveld)等。
其他
北京新语
三远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2018年8月26日-10月14日
该展主题受《世说新语》的启发,试图以近似日常笔记的方式,记录和反馈当下生活与工作在北京的艺术家们最鲜活的状态与面目。展览由策展人戴卓群策划,汇集蔡东东、陈晓云、董大为、何岸、蒋志等共17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的艺术家。
奇奇·史密斯:林地
泰勒画廊(Timothy Taylor) 伦敦
2018年9月13日-10月27日
该展展出美国艺术家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的挂毯、雕塑和纸上作品。通过玻璃、陶瓷、织物和纸张等日常材料,史密斯的作品仔细审查了身体的心理和生理力量的二分法。史密斯以器官、细胞形态和人体神经系统为基础创作的作品和绘画,展现了她对人体私密功能的深刻理解,并微妙地平衡了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Xcelerator超级对撞¹º:小米·时代艺术科技大展
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8年8月13日-10月14日
作为北京时代美术馆10周年特展,该展以“超级对撞¹º”为主题,邀请10位新媒体艺术家参展,主要着眼于艺术与科技的多元结合。展览同时旨在强调当下观众、美术馆、策展人和艺术家一起在每一瞬间迸发出的动态效应,试图将观众、美术馆、策展人和艺术家用一种类比试验的新方式联系起来。
元图像
OCAT研究中心 北京
2018年9月9日-12月31日
该展是艺术史学者W. J. T.米切尔教授(W.J.T.Mitchell)首次以策展的方式进行理论思考。展览展现了视觉图像自我反思的方式,以及图像如何反思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同时也以视觉化的方式勾勒出米切尔“元图像”研究的轨迹和轮廓。本次展览分为多组图像和文本,其内容对于理解哲学、艺术史、媒介理论领域的图像再现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展览为公众提供了主要源自西方艺术与科学研究的一套开放的图像与文本,并特别设置了供观众重新排列、组合图像序列的空间,希望能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元图像”这一概念。
日光亭项目·今天应该很高兴
泰康空间 北京
2018年9月13日-10月20日
该展以“内在的无序”为内核,通过邝镇禧、劳丽丽、曾家伟、杨沛铿这4位香港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将视野投诸西方民主与现代性论述在香港独特的政治语境中逐渐失效的时刻,并追问在此时此地,个体实践将何以为继。展览试图通过呈现一种无序的复杂性来对此进行回应。4位艺术家持续、沉着而内化的艺术创作,可以视为对直接表态的无效性给出的佐证,同时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内部困境的多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