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2018-09-27杨雯
摘要:在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得到了社会、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广泛关注,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年龄不高,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发育都不成熟,在对面对界事物时缺乏较强的应对能力。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与道德观念,在心理层面建立正确的道德体系,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有效措施
一、加强小学德育课堂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受年龄的限制,缺乏生活经验与阅历,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发展。学生的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今后的发展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前的社会发展迅速,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更好的适应,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这一点值得国家的高度重视。首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自己,并发现自身的兴趣特点。其次,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分辨出社会當中的对错。最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保证今后的顺利发展。
(三)加速教育体制的改革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推进,德育教育的出现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给予智育教育高度重视,重视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德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举行一些实践活动,并且与各个方面有机相互结合,还能够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认知的偏差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成果并不是一时半会就显而易见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语数外这样的主课,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一种错误思想,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甚至还有些教师为了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从表面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但是家长与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进行这些活动就是在浪费学习时间。
(二)教师自身能力的欠缺
当前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父母都是对其百依百顺,但家长长时间的宠爱会变成溺爱,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崩溃。教师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时,在端正他们行为的过程中,简单的说教不起任何作用,言语重了会使学生自尊心受创,甚至走上极端。这在无形中为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带来了一定挑战。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问题,揣摩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先进的德育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
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一)积极的开展课外活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是最主要的场所,部分教师会因此忽略课外活动的开展。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给予课外活动应有的重视,假如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那么德育教育的本质意义也会因此丧失。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与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根据学生的喜好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活动,将以往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这样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更加深入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学校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教师打交道,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时,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课本知识,还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另外,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生敢于向教师倾诉各种问题,并积极采纳其中的建议,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三)营造家校互补的教育模式
大部分小学生都是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形成一个互补的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平日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家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导向作用。教师与家长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探讨出最佳的教育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与教师都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再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顺利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因此,教师与家长都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从根本加强学校与家庭双平台的德育教育渗透,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 马桂英. 中国校外教育. 2014(17)
[2] 关于在小学教育中推行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 王旭冉. 学周刊. 2017(26)
[3] 新时期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重点与路径探究[J]. 张臣志. 中国培训. 2016(24)
作者简介:
杨雯,出生年月:1986年5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云南.禄丰,当前职务:小学教师,当前职称:小教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类,作者单位全称: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仁兴镇银沙小学,单位所在地:禄丰县仁兴镇,单位所在地邮编:6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