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风口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9-27葛筱陈伟民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葛筱 陈伟民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已经响彻大江南北,人才已经成为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说到底其实是人才驱动。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人才队伍是现如今“互联网+”环境下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文章基于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为高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风口

一、引言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下,创新已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现如今创新之风已经吹到高校,所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显然已经成为了当下的大势所趋。尽管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没多久,仍处于成长阶段,但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据教育部统计,从2015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80%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且为创新创业专门设立的资金高达几十亿元。与此同时,高校创业基地设立数量以及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大学生人次也正在稳步增加。在创新创业探索过程中众多高校脱颖而出,江南大学出台了《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中国地质大学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创新创业课程培训体系以及西南财经大学也顺势积极打造了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可以见得,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完善。然而,如何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地将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灵活地将大学生创新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及综合利用国内外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仍是现阶段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引领着我们走进大数据时代,也正因为云计算、大数据地涌现促使“互联网+”催生出很多的商业新模式,滴滴出行、淘宝网以及美团外卖等网络平台不仅是对商业模式的颠覆也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一次刷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深度挖掘创新教育信息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趋势分析以及获取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将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创新成果紧密融合,努力推动技术进步,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乘着互联网的风潮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因此,“互联网+”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风口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要性及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不断覆盖着传统行业的发展,沟通效率正在飞速提升,互联网已经如同水、电这类生活必需品一样,成为一种商业和经济的基础元素。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巧妙碰撞将产生出一种新思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的独特性对从用户到企业价值甚至整个商业生态链条的焕然一新的思考模式,由此扩展到企业生产方式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最大的印证,所以掌握一门新的技术将会成为企业甚至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就需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方能洞悉瞬息万变的商机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大势所趋。

(二)人才是自主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

当今企业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的人才为本方针,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也从以往传统的物质资源竞争转变为现如今的人力资源竞争。从2017年开始,电子信息及互联网等IT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旺盛,物联网、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逐步上升。此外,随着国家大战略的布局,特别是与“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港珠澳等相关的项目行业,对人才吸引力巨大。行业的更新换代也就要求潜在就业者即高校大学生的与时俱进,大批创新行业的产生需要与之匹配的创新人才研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新业态,所以人才是更好得實现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支撑发展的第一源泉。

(三)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创新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人才的创新活动已经深深影响了未来新经济增长趋势。众所周知,创新水平是衡量国家是否为人才强国的关键指标。根据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18年年底,对于大数据等数据工作者的需求将剧增。报告显示大数据科学家的缺口在14万和19万之间,甚至大数据分析师以及大数据经理的缺口高达150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见得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都至关重要。此外,“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多维”属性,也即广阔而多维的知识面以及灵活的应用实践能力。这也就要求高校必须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教育培养制度改革创新,搭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桥梁,为我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多维”人才,提升我国竞争力。

三、互联网风口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创新创业政策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拥有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及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鼓励,但是由于创新创业政策制度上仍存在很多局限性,最终致使 “互联网+”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无法达到完美结合,仍缺少一把火候。主要问题有:1.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并且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新创业资源没有有效利用,甚至存在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一无所知的情况;2.没有实现对大学生创业的“精准指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政策指导,很多政策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准度;3.创新创业部分政策存在很多重叠性,有的甚至自相矛盾,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系统。

(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现如今绝大部分高校仍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混为一谈,或者仅单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基础上简单的创新理论的堆加,也即未能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贯穿教育始终,而是将其单独出来。其次,高校教育理念落后。很多高校仍只盯着就业而不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新思维或者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教育手段落后。当前,我们虽然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很多高校仍以教为中心,运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教学手段的落后无疑导致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失败。甚至至今许多高校仍未真正意识到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新兴信息技术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的无限可能。

(三)创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校的创新创业知识很多仅停留在课堂,缺少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训练,这样不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最终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弱以及创造性匮乏。我国现如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在实践环节上总体来说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时间和空间需求。如何合理有效地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以及整合多方创新创业实训资源仍将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

四、互联网风口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利用成熟机制保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在当前“双创”以及“高精尖缺”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高校人才创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以及为高校人才完善创业支持的政策体系,并且,针对高校人才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系统地、精确地创新创业研究工作,从而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更多高校创新创业政策,将社会、政府到高校创业人才个人这条创业链条打造得更加牢固。

(二)利用互联网打造创新创业发现机制

由于我国仍处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初期,创新创业资源分享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借助互联网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库的系统检测指标,例如高校人才流动、媒体曝光度、创新创业关键词网络下载量等相关大数据进行系统性地分析。从而使高校创业人才与创业项目高度匹配,通过这种“项目找人”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高校活跃的甚至潜在的创业人才。

(三)正确区分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到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创新创业教育自然不是在传统教育上的简单累加,而是对于传统教育的深入挖掘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高校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此外,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实战性培训以及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推动形成具备较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新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新体系。

(四)聚焦“互联网+”,引领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新风潮

借助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指引高校人才抓住机遇、积极寻找创业缺口。主要聚焦于“互联网+”领域以及智能制造行业,双管齐下。一方面将跨界融合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紧跟“工业4.0”战略,推动工业智能化,提高生产力。

五、结语

我国创新创业发展仍处在较为初期的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发展的势头迅猛。“互联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企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所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现在以及未来高校教育的必经之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优良的政治生态环境、完善的教育系统以及给予关心支持的社会氛围都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養发展的奠基石。因此,高校应扎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以此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也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后盾。

参考文献:

[1]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刘琴,丁立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03).

[3]赵海荣.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教育的思考[J].品牌,2014(10).

[4]谢慧明.我国创业政策比较研究及国外创业政策的启示[J].经营与管理,2013(03).

(作者单位:葛筱,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陈伟民,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