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控制审计的运用研究

2018-09-27郝强胜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8期
关键词:固定资产审计内部控制

郝强胜

摘要: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防范风险,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合理运用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文章结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控制审计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化、科学化,防止主观性、随意性等问题出现,避免固定资产流失,是当前我国每一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从我国企业目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折旧计提、减值、成本反映等,缺乏有效管控,导致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缩水。这些问题的造成,多数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不到位,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实施内控审计所致。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预算不合理,会计核算失真

预算是企业在资金上的具体计划和量化,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引入预算管理,对于资金把控可以发挥有效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不少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对于固定资产一些关键指标的掌握,导致预算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例如,有的企业只重视采购价格,对于固定资产在使用以及折旧上的考虑并不充分,致使购进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但折旧高,成本增大,造成企业的资金浪费。又如,有的企业对于固定资产采购价格预算把控不到位,在采购价格的确定上不够严谨,致使实际价格虚高,给一些腐败行为提供了机会,增大了企业成本。除了采购预算以外,企业的会计核算对于固定资产经济价值的真实体现,对于掌握固定资产实现状况,实行监督和管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一些企业对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和管理工作没有跟上,不少企业的会计核算与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脱节,根本无法全面反映真实情况,导致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形成账上账下“两张皮”的不良现象。

(二)内控管理不完善,资产处置不规范

从整个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上看,除了采购上存在的问题以外,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从固定资产购进开始,资产的验收、维护、管理、处置,每一个过程的管理工作都需要及时跟进,每一个过程都必须规范,并且内部要有监督措施,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整个固定资产管理规范有序,取得管理预期效果。从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固定资产的内控管理过程中还不够完善,例如:为了保证采购固定资产的质量,对于一些有专门要求的固定资产,在验收环节必须要有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配合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把关验收,并且这一过程应该纳入企业的内部监督范围,有的企业由于缺乏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导致购进一些质次价高的设备,运转不久便因出现问题而报废。再如,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而言,不管是机器设备还是房屋,都存在维护和管理的问题,这一块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固定资产的长远价值和成本,不少企业对于这一方面工作不够重视,也经常导致固定资产贬值加速。另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这种终端管理行为,其实也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现实情况中一些企业因为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固定资产处置既没有进行分类,又没有对资产处置从决策到相关处置过程中引入监督机制,导致固定资产被贱卖的现象发生。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控制审计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划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

合理划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首先,将固定资产的采购审批、处置等行为与会计记录工作进行分离,避免将这些关键的经济行为与财务反映归属于同一部门管理,造成重要岗位职责划分上的混乱和相互牵制、监督功能的消除,给权力寻租、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提供机会。其次,建立固定资产从采购、管理到处置的规范程序,对于大型大宗固定资产或者大型设备的,必须在采购或者处置之前进行充分论证并上报企业决策层审批,然后通过民主决策来做出决定。未经审批之前,任何人不得擅自决定采购或处置,否则追究其个人责任。最后,要实行权责匹配,对于肩负固定资产管理职责的人员,必须建立相关的管理职责和责任追究制度,例如:如果发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要根据相关管理职责确定责任人,根据其责任大小进行责任追究。

值得强调的是,企业合理划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的关键在于不相容岗位的划分以及其职责的建立。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一项组织措施,从企业整体角度对于岗位职责进行设计,使其保证有效性和合理性,能够从组织角度来有效防范出现渎职等腐败行为的可能。固定资产的管理包括资产的记录、流转、使用和处置等,针对这些岗位,将相关管理岗位按照“不相容、相互牵制”的原则进行划分,最终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力集中于某一人,以避免出现问题以后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掩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有五种不相容的重要岗位,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岗位、会计记录岗位、审批授权岗位、审核监督岗位、业务经办岗位。这五种类型的岗位,必须按照相互牵制原则进行设立:业务经办岗位与审批授权岗位必须分设、会计记录岗位与业务经办岗位必须分设、固定资产管理岗位与业务经办岗位必须分设、审核监督岗位必须与其他岗位分设。

(二)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组织协调性审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内容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正在向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发展。在固定资产采购中,除了专业部门以外,还需要财务等部门的来参与预算及采购;对于大型专业化、复杂化的设备设施,除了本企业的相关部门参与采购,还需要外部专业机构或中介组织的参与和帮助;企业的固定资产采购和处置,往往已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还牵涉到企业决策等一系列管理行为。在这一系列固定资产的管理行为中,企业的组织协调性发挥了关键作用。企业内部组织协调性作用发挥的好坏,决定了固定资产管理行为的结果和成效。从审计的角度,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组織协调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对于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审核、出纳环节必须相互分开,独立履职,发挥相互监督的作用;二是对固定资产的分配和使用上,是否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等违规行为的监督,杜绝在组织协调完成的过程中,受到个人主观行为的主导;三是对上下级控制的审计监督,从固定资产决策到执行必须集体决策、自上而下,不得违规操作。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审计监督,能够有效避免在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个人说了算、违规操作等行为的发生。

(三)内部控制审计在审批等重点环节的应用

固定资产管理的任何行为,除了内部控制制度上的授权以外,都必须遵循“先审批后执行”原则办理。企业的授权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授权,另一种是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指关于员工办理常规业务的执行权力、责任和条件的规定;特殊授权则是指企业对员工或管理者赋予额外执行权力的规定,通常特殊授权的情况较少、有效期也较短。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必须注意区分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尤其在重要固定资产的采购和处置上,所有的环节都必须按照规定执行,对于其中涉及的价格、采购或处置方式、供应商等重要问题,必须全部经过集体决策。为了防止这一系列重要管理行为失控,企业应该单独设立审计监督部门,并对其进行授权,使其能够独立行使监督权力,以便在固定资产的整个管理过程中,采取事前或事中控制,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结语

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当前还存在预算不合理、会计核算失真,以及内控管理不完善、资产处置不规范等问题,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合理划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组织协调性审计,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在审批等重点环节的应用,对于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颖.固定资产管理中内控审计的应用研究[J].经济视野,2017(09).

[2]蔡晓方.内部控制审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

[3]曹丽红.内部控制审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6(09).

[4]陈宗宝.浅析内部控制审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J].纳税,2017(10).

(作者单位: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固定资产审计内部控制
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研究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基于云会计的A集团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实施探析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