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感悟的有效性实践与探索

2018-09-27程碧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默读语言环境朗读

程碧静

[摘 要]阅读有了感悟,读者才会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如何提升阅读感悟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默读、速读,使他们的感悟入木三分;让学生阅读中思考、质疑、解疑,使感悟向纵深推进;让学生链接语言环境、生活经验和原始积累,使感悟开枝散叶。

[关键词]阅读感悟 ;语言环境;朗读;默读;速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13-03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阅读中有了感悟,就能感受到阅读的愉悦。感悟的表现形式不一,或渐悟或顿悟,或隐藏或彰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学会感悟——做阅读的主人。

一、读——让感悟入木三分

阅读教学中,“读”是关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教师应加强读的指导,使他们通过读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味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一)朗读,悟文字之形象

朗读,是出声的读。这是一种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可感的声音与画面的艺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细致入微的体会能力,从而提升阅读感悟能力。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佳作,描写了优美的环境,表达了美好的情感,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首选。在阅读中,我们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朗读,以悟出语言深刻的意义内涵和感情内涵。请看《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不算有感情。真正的会读书,是把心放到字里行间,把这些文字、这些关键词转换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来,咱们一起试试。请闭上眼睛,跟随着老师,一同走进德国大街。

(学生闭眼。音乐渐起,教师引读)

……

师:同学们,一路走来,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拿出作业单,把它写下来。

(音乐渐弱,学生练笔)

师:请放下笔,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在德国大街上,突然发现一朵可爱的百合花,朝我轻轻地点头。我冲向前去,本想看个究竟。可是,旁边的这一朵玫瑰又深深地吸引着我……

师:多么迷人的景色呀!来,带着你的想象,你再来读这段话。先不着急,轻轻地,找到感觉了再开始。

“把心放到字里行间,把这些文字、这些关键词转换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教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发现,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融入朗读中去,使学生渐入佳境,真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悟能力的提高。

(二)默读,悟文字之精髓

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学生只有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使学生越来越深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感受“诱惑”之大。

师:这个启示是因鱼而起的。让我们回到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晚上,去看看发生了什么。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鲈鱼又大又漂亮”,还有的学生说“钓鱼不容易,鱼很美”)

师:这一段写了钓鱼的不易,写了鲈鱼的大和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这与启示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静默)

(教师提示:可以读读第10段想一想。学生默读第10自然段)

生:这条鱼对“我”来说诱惑实在太大了,怪不得舍不得放。

师: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

生:(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一个推进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一段写了钓鱼的不易,写了鲈鱼的大和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这与启示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静默之时,教师启发学生默读第10段。这时候的默读无疑给予学生静心思考、激活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进入文字的深处。

(三)速读,悟文字之信息

速读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阅读,就是说把书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省略或者跳跃过去,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对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加强速读的训练,以此达到高效捕捉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在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圈、点、画、批。不到10分钟,他们便对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如指掌。然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玻璃”,进行自我介绍。由于节省了阅读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展示阅读成果,因此兴趣盎然,阅读效果十分明显。

二、思——让感悟纵深推进

感悟不仅要注重读,还要注重思,因此古人主张“熟读精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思中感悟。

(一)阅读思考中质疑

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就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浅薄,学生的感悟、理解也就会流于表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抓关键点思考质疑,对文本精妙之处进行深入推敲、潜心感悟。

如,《颐和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里用‘滑过而不是‘划过呢?”通过探讨,学生得出结论:用“滑过”一词比“划过”更准确、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质疑促进学生的思维推进,使他们的感悟更深刻。

(二)阅读解疑中感悟

当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脉络等进行反复比较和推敲,让他们因怀疑而思考,因思考而辨别是非。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请看《半截蜡烛》的教学片段。

生: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课文为何不直接写杰奎琳的所作所为,而要花费较多笔墨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周旋呢?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然后与同学讨论一下为什么。

在轻声读课文后,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1)前面的内容是铺垫,后面是高潮,这样故事才能一波三折。直接写杰奎琳,这个故事就太单调了。

(2)没有伯诺德夫人和杰克的努力,德军的顾虑不可能完全消除。

(3)因为杰克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琳,她才会勇敢地和德军周旋。

学生质疑“为什么这样写”时,教师顺势而导,让学生读文深思。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还懂得了这篇文章最独到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智慧。

(三)阅读感悟中创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感悟不必强求结果完全一致,应允许多种合理答案并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碰撞中,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由你来选择,你会选择谁的生活?”有的学生说:“我向往闰土的生活。他的生活多么自由啊,他可以捕鸟、刺猹、看跳鱼儿……”也有的学生说:“闰土虽然自由自在,但他不能上学,这样生活久了也没意思。但文中的‘我不一样,尽管少了些自由,但他能读书,能学到很多的知识。”另一个学生反驳道:“闰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农村自由地生活。他能在劳动、生活中学到本领,他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本领吗?”……激烈争辩,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还融进学生对生活甚至是对人生的理解。

三、链——让感悟开枝散叶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感悟文本,而且使他们的感悟更丰富、更深刻。

(一)链接语言环境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感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悟体会,理解文本的内涵。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小钱病情非常严重,为什么开头要写环境的美好呢?默读课文,想一想。”有的学生联系下文说:“作者用环境的美好来反衬小钱年轻的生命即将调零,表达一种惋惜之情。”还有的学生联系文章最后的结局,说:“美好的环境预示着结局是美好的。”

(二)链接生活经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他们阅读感悟才会独特、深刻。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在体验了英子丰富多彩的童年内心世界后,学生对童年的想法也呼之欲出了。此时,教师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自然地从英子的童年走入自己的童年。

1.话题比较,放飞想法。

创设话题情景,让学生与大人的做法比较,想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大人与孩子不同想法的比较,唤醒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打开他们的记忆闸门,展现他们缤纷的童年。

2.由点及面,从说到写。

此时,学生的散点思维已经被激活。在他们自由交流、自写自读基础上,教师出示学习单,帮助学生把散点的思维整合起来,使得学生能“畅游自己记忆的海洋,自由捡拾美丽的故事”。

完成学习单,实现从说到写的迁移,使学生从英子的童年过渡到自己的童年。

至此,文本的感悟、探究与习作的选材融为一体,学生的记忆已经被激活,他们那真实、鲜活、充满童趣的经历便跃然纸上了。

(三)链接原有积累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积累,将两个或多个材料对照阅读,使他们比较、辨别其中的异同,进而分析、概括、重组,形成新的认识。这样的阅读,不仅能培养阅读表达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感悟的深度。例如,教学《学会看病》一文,教师将它和《剥豆》进行比较,使学生发现心理描写适用的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剥豆》也有很多的心理活动描写,两者一样吗?

生:不一样。《剥豆》的心理描写比较简短,《学会看病》的心理描写比较具体。

师:是的。《剥豆》的心理描写比较简短,主要是两种想法的激烈斗争,节奏很快;《学会看病》则运用了大段的内心独白,将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百转千回,细腻至极,节奏很慢。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想过吗?把两篇课文心理描写的方法互换一下,可以吗?

(学生纷纷摇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剥豆》写的是母亲和儿子比赛过程中的内心斗争,母亲一会儿想让儿子赢,一会儿又想不能让儿子赢,想法变化节奏快,文章更能吸引读者。

生2:《学会看病》写的是儿子出门后母亲的心理。等待的时间很长,母亲很后悔、很志忑,所以用了内心独白的方法,写得很细腻。

师:是的。《剥豆》描写的是紧张的比赛,用两种想法的激烈斗争来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最合适,而且剥豆的速度也随着想法的改变而变化;《学会看病》是母亲一个人在家漫长地等待,两个多小时啊,等待时间越長,内心的折磨、煎熬越深,所以用大段的内心独白慢慢地写、细细地写,心理描写的方法也更丰富。可见,心理描写必须符合实际的情境。

教师适度地延伸和拓展课文内容,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透彻。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随着学生认知领域和活动领域的扩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就会愈发灵敏和丰富。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默读语言环境朗读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大学生英汉语码转换态度的影响因素探析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