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类课文教学方略简说
2018-09-27朱瑛
朱瑛
[摘 要]科学家类课文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科学家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记叙文。在解读这类文本时,我们不仅要重视它的人文价值,而且要挖掘它的工具价值。在教学策略上,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品味细节、拓展类文等,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掌握文本的表达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科学家类课文;人文价值;工具价值;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01-03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直接写人的课文,但是写科学家类的课文不是很多。到了中高年级,每一册才有一两篇写科学家类的课文。因此,大家研究得不多。解读这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课文在表现科学家形象方面形式非常丰富。有的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有的通过情节曲折的故事,有的运用灵活的对话……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却没有敏感地意识到这类文本的特点,抓住特点展开教学,而是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归纳批注、朗读想象,按部就班,不知道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重点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情怀,以致弱化了这类课文的育人价值。
一、科学家类课文的人文价值
辯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对一类课文来说,其特殊性就是它的文本特征。只有抓住了文本的特征,我们才能像庖丁那样将该类课文看得清清楚楚、透彻明白,才能找出适切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科学家类课文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科学家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记叙文。从写人类记叙文这一特定文体的角度看,除了学习记叙类课文共有的内容、策略、方法外,还有其特定的育人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等人文性特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从而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变得崇高起来。
2.通过辨析提炼,学习文中人物独特的思维方式,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思考力。
二、科学家类课文的工具价值
教学这类课文虽然要凸显其人文价值,但切不可失去语文价值,使之异化成“品德教材”,甚至演变成空洞苍白的说教。
1.丰富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反映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写科学家类的课文更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环境烘托等细节描写来凸显科学家的性格与献身科学的精神。如,《诺贝尔》一文, 就是通过“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等描写诺贝尔的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的语句来表现诺贝尔面对厄运仍毫不气馁、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他博大的胸怀和对全人类的爱。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在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中,哪些事例最让你感动?”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诺贝尔的精神。
2.激烈的矛盾冲突
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的目的更在于写人。不管是一件事还是多件事,不管运用何种细节描写,也不管情节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写人类记叙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突出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叙事性文章讲究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它常常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正是一个又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才使得人物品质更加凸显。如,《詹天佑》一文,为了体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描述了多处矛盾冲突——从自然环境的恶劣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技术条件的落实到缺乏工程技术人员,从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到施工遇到的三大困难等。恰恰是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詹天佑是在怎样的压力下毅然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深刻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杰出之才。教学中,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矛盾冲突处、情感错位处,深入解读、层层推进,让学生移情入境,切己体察。
3.完整的事件叙写
每一种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规律。说理文讲究严密的逻辑性,说明文讲究准确的说明方法,写人类课文讲究事件描述的完整性。与其他写人类课文不同之处,写科学家类课文所写的事件是真实的。既然写人类课文是借助一件或多件事件来突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特点,那我们自然要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件描述的完整性。如,《诺贝尔》一文,课文从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和地点说起,以“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一句统领全文,分别从“萌生欲望”“发明液体炸药”“发明固体炸药和雷管”“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几方面进行叙写,事件非常完整。教学中,我们应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其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4.独特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是写作一篇文章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谋篇方法,表达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科学家类课文在布局谋篇上可谓是形式多样。因此,教师要以例文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构思做好准备。如,《钱学森》一文在谋篇布局上,先描写了钱学森回国的情景,然后写了钱学森是怎样拒绝优厚的物质诱惑、冲破层层阻碍毅然回国的经过,最后写了钱学森的贡献。文章采取的是倒叙的写法,突出钱学森回国的激动心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教学中,要让学生联系整篇课文,体会倒叙写法的作用。
三、科学家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1.梳理文本,概述事件
理清课文中的事件,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人物的品质。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有了前期的学习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很快就梳理出课文的主要事件——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同时,他们找到了在施工过程中,詹天佑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使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的内容,明白了詹天佑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师:请自讀课文,注意将生字词读准,边读边寻找关键的信息,看看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
师:读好的同学想一想:你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这几件事情概括出来。
生: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开始勘测线路……
师:你能把你这句话浓缩一下吗?詹天佑做了什么事情?
生:詹天佑开始勘测线路。
师:浓缩成四个字。
生:勘测线路。
师:好的,你把“勘测线路”这几个字写到黑板上。大家继续说,还做了什么事情?
生:开凿隧道。
师:非常简洁。你把这四个字写在“勘测线路”的下边。要注意“开凿”的“凿”字的书写。课文还向我们介绍詹天佑做了什么?
生:还向我们介绍了设计“人”字形线路。
师:设计线路。好,也请你写上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课文,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有了一个整体印象。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说一说课文所写的事情呢?
……
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文中,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件事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教学伊始,只有理清课文的脉络,做到心中有丘壑,才能为接下来的品味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质做好铺垫。
2.品味细节,感悟品质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常常借助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写人类文章时,要想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人物性格、品质,就必须对细节进行品味。如,对《钱学森》一文语言描写的品味。
师:言为心声,语言往往最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看看这篇课文几次写到了钱学森的语言。
生:课文两次写到了钱学森说的话。
师:哪两次?请你读出来。(学生读钱学森说的话)
师:现在就让我们聚焦钱学森说的两段话。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看看哪里给你的触动最深。你可以联系上下文来思考,把你的感受简要地写下来。(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师:(出示: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们来交流一下对这段话的理解。
生:从这段话中,我明白了钱学森虽然身在美国,但他的心在中国,一心想将来为祖国多做点事情。
师:钱学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呢?
生:从“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的生活极其富裕,但他没有忘记贫穷落后的祖国。他将来回到祖国,要为人民多做点事,让人民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
师:就这样联系上下文,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第2自然段中,还有两个词语,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钱学森是至关重要的。不知你们关注到了没有?
生:我发现“最得意”和“最得力”这两个词语,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钱学森是至关重要的。
师:你能具体地说说吗?
生: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体会到钱学森当时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师: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最好,只要更好。”这里连用了两个“最”足以让你体会到——
生:钱学森的才学深得冯·卡门教授的青睐。
师:足以让你体会到——
生:钱学森在科学上才华出众,成就突出。
师:足以让你体会到——
生:钱学森是一位非同寻常的科学家。
师:就是这样一位才华出众、非同寻常的科学家,就是这样一位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的科学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钱学森说的这番话。(学生齐读)
……
如果说,中年段的写人类课文主要利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凸显人物品质,那么进入高年段,这一类课文还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学这类课文,值得细细品味的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外,还要对细节描写进行品读。
3.拓展类文,丰满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是语文课程资源观的一次蜕变。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许多教师大胆拓展,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囿于文本,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使他们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因此编者要对科学家类的文章进行删改和浓缩。透过这些有限的文字来感受人物的性格与品质,往往意不能达。要想在学生心中丰满科学家的形象,就必须引入适当的资源,让学生在类文阅读中,丰富认知。如,学习《钱学森》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入《钱学森爱国故事8则》等。这样,钱学森的爱国形象就会在学生心里丰满起来、立体起来。当然,在引入资料时,我们也应仔细甄别筛选,引入那些真正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的资料。
4.立足篇章,学谋篇布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这一“例子”,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谋篇布局的方法。
如,《钱学森》一课,除了学习领悟“倒叙”这一表达特色外,还可以学习作者在安排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到祖国的三件事上的独具匠心。课文中的三件事虽然表现的都是钱学森的爱国之心,但是,细细读来,你会发现,作者在构思时是颇有考虑的。第一件事说美国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但他依然要归国,侧重“富贵不能淫”;第二件事说中国当时很落后,要什么没有什么,但他仍然坚持要回国,侧重“贫贱不能移”;第三件事说美国方面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国,但他回国之心不改,侧重“威武不能屈”。三件事,三个侧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表现钱学森回国的决心。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是值得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因此,教学的时候,在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回过头来,带领学生品味一下,作者如此安排材料的精妙。如果只写一件事,可不可以?如果只写前面两件事,好不好?这样,让学生体会到这样谋篇布局更能表现钱学森回国决心之坚定,使他们学会一种安排材料的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