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策略三四五

2018-09-27许贤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志趣文言文教学情趣

许贤君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排解难读、难懂、难用的“三难”问题;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乐趣、情趣和志趣;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听、说、读、写、演五种学习形式的感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从而传承中华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情趣;志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15-03

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这对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教版课标本语文教材选编了几篇文言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我们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能品味文言文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因此,如何从教学实际出发,如何以学生为本展开文言文教学活动,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深思、探索的问题。那怎样展开文言文教学呢?

一、排解三难,趣之为开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小学生,能否在以后的学习中具有后续力,在某种程度上就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唯一的感觉就是:文言文难读通、难理解、难用。这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三难”。对文言文,不要说兴趣,很多学生甚至看都懒得去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开学近一个月后,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想了解全班有多少学生认真读过《杨氏之子》这篇文章。读过的仅为全部学生的15%,绝大多数学生只是稍微看了一下,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读过。读过的学生都遇到上面所提到的“三难”问题。可见,学生普遍对文言文缺乏学习的兴趣。要教好文言文,就得让学生先对文言文感兴趣。虽然在很多学生的眼里,文言文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但文言文也有它本身所特有的魅力。之乎者也既是难懂之处,也是文言文的魅力、韵味之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探寻文言文的魅力。笔者在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和学生聊聊“三国”。《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学生对它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特别是电视剧,很多学生都看过。聊起三国,学生都能说上一些相关的内容,而且兴味盎然。此时,笔者给学生呈现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带有文言对白视频片段,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观后,我让他们回忆刚才片段当中的对白,并说说这些对白的意思。学生基本上能说出大概意思,气氛活跃。在揭示课题之前,笔者和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吾乃尔等学之伴——(笔者名字)也”)

(学生看句子,自由读读)

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若干个学生朗读这句话;然后,我再用比较夸张的语气范读;接着,学生跟教师的节奏朗读这句话;最后,請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在不断朗读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样,一方面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同时,消除了他们对文言文的陌生甚至恐惧感,觉得文言文是很有意思的。这样,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激发,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激发。只要我们用心寻找,就能够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

二、四趣所至,绽放光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朗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当中,笔者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展开训练。

(一)自由朗读,发生兴趣

对初次接触的文本,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读,用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文章。其目的是让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方式能为学生的正确朗读打下基础。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知道在哪些地方要注意。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笔者虽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不清楚,有的甚至读下来都感觉有困难。为此,笔者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朗读。对文言文的教学,自由朗读的时间要有保证。因为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和现代文差别很大,大部分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显得不是很容易,更谈不上理解内容了。

(二)自主范读,发现乐趣

对文中的难读之处,在自己读了几遍以后,学生就能自己解决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有必要趁热打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让他们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范读是有效而简洁的方法。教师范读时,有的时候可以用适当夸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如,教学《杨氏之子》一课,当范读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时,按照“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节奏来读,在“家”和“禽”这两个字之间的间隔,我有意地拉长些。这样,学生听着就能感受到文章的含义了。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使学生感觉非常有趣,乐意去模仿。又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对“伯牙善古琴,钟子期善听”一句的朗读,要读出两个人的不同特点。而要读出两个人的不同特点,关键在于读好两个“善”字。在读的过程中,强调了“善”字,学生对两个人不同的技艺自然就有所理解。教师的范读固然好,但若能让学生自己范读,那效果就更佳了。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模仿起来更快,更能进入角色。同时,这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朗读中,学生慢慢地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三)自悟练读,发觉情趣

文言文教学应当是一个读懂—理解—提高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能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点就是语言表达。在《伯牙绝弦》一课中,有一个重要的语言训练点是“____兮若____”句式的表达。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句式,笔者在教学时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就给学生出示炊烟袅袅、溪水潺潺、杨柳依依等内容的图片。其次,在教完文本中的这两句话后,笔者再次此出示这些图片,并说:“假如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志在溪水、志在杨柳……此时,你就是钟子期,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这时,很多学生都会踊跃发言,用了“____兮若____”的句式来表达对伯牙的赞叹。最后,笔者更进一步,设计如下说话练习:“伯牙鼓琴,志在____,钟子期曰:‘____”在笔者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学生举一反三,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对“____兮若____”这一句式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解,有效积累了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在练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中的美感。

(四)自觉诵读,发展志趣

文言文的味道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品味出来。笔者主要从以下这几方面来指导学生的诵读。首先,作为教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情感基调。如,《杨氏之子》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杨氏之子的聪慧,所以读的时候可以用比较轻松活跃的语调来读。再如,《伯牙绝弦》一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应读得平淡;“伯牙鼓琴,志在……若泰山”这部分应读得高昂一些,表现伯牙琴艺的高超和子期对琴声的深刻领悟;“子期死……终身不复鼓”这部分应读出伯牙的悲痛、无奈和绝望之情。只有把准了这根情感基调的脉搏,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其次,教师的领读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通读文章,然后问学生感觉怎样。学生说,领读显也难懂。既然如此,笔者就让学生逐句跟着我读。几遍之后,学生就感觉有了进步。此时,有的学生提出让我再领读一遍。笔者见学生有此需要,便马上再次领读了一遍。这样,学生比原来有了更大的进步。可见,教师领读的作用。其三,文言文的诵读和现代文的诵读是有差别的。在诵读方式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诵读时加上某些动作,甚至可像古代读书人一样可摇头晃脑地读。这里虽然有“演”的成分,但的确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当然,“演”也不能过分,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否则就是作秀。在学生诵读时,教师也可根据文章内容,用适当的音乐做背景,渲染、烘托内容,这样也能增强诵读的效果。教师还可根据所学文本的内容,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了解,以便他们更好把握诵读的情感。如,在《伯牙绝弦》一课诵读时,笔者及时补充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相关描述,使学生顿时体会到了钟子期肝肠寸断的内心感受。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便能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调适五感,释放魅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五感”。“五感”即读、听、看、写、演五种学习形式的感觉——读有亲密的感觉,听有领悟的感觉,看有理解的感觉,写有表达的感觉,表演有再现的感觉。在上文所述中,读、听、演学生都能从教学过程中找到了感觉。那如何落实看和写的感觉呢?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課堂教学效率。正因为这样,很多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一旦没有了多媒体就好像不能上课了。回顾过去,唯一的媒体就是黑板加粉笔。在这样的条件下,同样也培养出许许多多的人才。然而,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师几乎不用黑板粉笔,所有的内容都是用多媒体呈现。这一现象是否可取,有待商榷。笔者认为,多媒体可以利用,但也应合理适当,不可滥用。如果运用恰当,传统的板书也能吸引学生,成为学生视觉的焦点。同样是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板书。

这一板书概括了《伯牙绝弦》一文的主要内容,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呈现。它展示了文章中涉及的两个人物——伯牙和子期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明了两个人的结局。子期的死,导致了伯牙痛失知音的万般无奈而做出了极端的行为——打破了自己的琴。伯牙的极端之举恰恰表现出两个人的深厚情谊。《伯牙绝弦》一文短短百来字,记载了一个被人广为传颂的千古佳话。而这一简洁的板书更是让我们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全部。看着这板书,就如同在我们脑海中呈现着这个故事,就如同聆听着伯牙的美妙琴声,让学生感到文言文不仅纯朴典雅,而且韵味绵长。另外,教师的板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身教,因为漂亮的粉笔字也是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有必要让学生做记录。如,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里,对个别字的教学,板书呈现如下:

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就是简洁精炼。这样的板书,既一目了然,表意明确,又提纲挈领,便于记录。先进的教学设备固然有着自身的优势,如果加上传统的教学板书,更能体现其不一样的优势。这对学生的看和写,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各方面的身体机能,调适其心理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

四、注重积累,拓展阅读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能够自己读懂文言文。因此,在学习教材文本的同时,我们也可推荐一些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阅读。如,教完《杨氏之子》一文以后,推荐学生去读《世说新语》一书。该书的内容故事性强,比较好懂。读得多了,就会懂得更多,就会形成一定的语感。文言文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比例不是很大,这对保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和教材内容接近的文言文来让学生学习。我利用班队活动、兴趣小组、班级故事会、拓展课程等第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多次接触文言文,使学生经常能感受到文言文的气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笔者要说:近文言文者爱文言文,常读文言文者爱文言文。

上述几点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措施。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虽然看似难以入手、枯燥乏味,但只要教师从现实出发,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就能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我们通过教学,释放文言文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在品味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古朴典雅,从而打心底喜欢文言文,传承中华文化。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志趣文言文教学情趣
品格与志趣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夕阳晚秋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四格情趣
让学生从乐趣走向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