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丰盈的历史课堂

2018-09-27卢晓华

关键词:历史解释历史教学

卢晓华

摘 要:针对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思维活动少、教学内容缺少铺垫、教学设计无创意”等问题,构建丰盈的历史课堂显得十分必要。丰盈历史课堂之构建路径包括铺陈历史背景、剖析典型问题、从历史解释上升为历史行动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丰盈,原指体态丰满、生活富裕、风度翩翩等意思。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丰盈”的,是指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汲取大量的信息,获得充分的思维训练,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笔者提出“丰盈”课堂的概念是针对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短(留给学生的感悟、思维时间短促)、平(教学设计四平八稳无创意)、快(缺少铺垫直接呈现知识点)”的问题而言的。如何让教学呈现更“丰满”?如何让历史课堂更有魅力?笔者以《神权下的自我》为例谈谈对“丰盈”课堂构建路径的探索。

一、铺陈背景为历史理解构建平台

思维跳跃性强、概念术语泛滥是高中历史课堂常见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是在运用概念解释概念,运用历史结论解释历史结论,而不是将历史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对史实细节的解读上。在新课讲授前,我们首先要在观照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神权下的自我》一课的学习核心是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不少教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提供了很多艺术、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这样铺垫比直接交代概念定义要好得多,但是教师如果只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而缺少对艺术、文学作品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容易把历史课上成文学课、艺术课。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作品与人、时代的关系。当然,选择什么样的背景进行铺陈是有讲究的。例如,在本节课中,笔者认为要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人文主义的意义,首先要知道中世纪基督教“非人”与虚伪的一面,新与旧对比才能理解变革的必要性与方向性。在教学中,笔者使用了以下几则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材料二:耶稣对门徒说:“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上帝的天国还容易呢。”

——《圣经/马太福音》

材料三: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开始出现……财富新贵不再容忍封建教会和虚伪的神学教义,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陈日华《人性的回归:文艺复兴》

材料四:一名修道院长描述当时的修士:“教会的仆人醉心于世俗的享乐,炫耀他们的傲慢……尽管由于害怕尖刻的指责而羞于脱下献身于主的僧衣,但是却用色彩和柔软使其增色。”

——王亚平《修道院的变迁》

设问:结合材料一、二,思考中世纪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结合材料三、四,指出14世纪开始西欧社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中世纪神学观下,人是上帝的奴仆,《圣经》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人生的目的就是通过禁欲苦行得到救赎而不是发财致富。有此阐释,学生就不难理解神学对人性的束缚。随着财富的增长,对现世生活的留恋,旧的意识形态变得不适应。补充修道院长对神职人员贪图享乐、信仰崩溃现象的描述,则从反面印证了思想变革的必要。那么,思想变革的方向呢?有的教师就直接引用教材的话,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旗号对抗基督教神学。为什么要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旗号呢?这里用必要的材料做铺垫是有助于学生理解的。

材料五:彼特拉克相信,过去的几个世纪——我们称为“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要从黑暗中走出,就必须努力学习古典文明。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决心搜求更多的古代手稿。他仿照维吉尔和西塞罗的风格写作。在彼特拉克之后,许多学者把自己的时代写成黑暗过后的光明,死而复生或再生。

——摘编自(英)彼得·伯克《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

材料六:链接“古典文明”的解释资料。

希腊艺术所表达的是什么?总而言之,它是把人文主义象征化,即是把人视為宇宙中最重要的造物而加以赞美。尽管许多雕刻描绘神, 但这一点也不减损人文主义的本质。希腊人的神是为着人的利益而存在, 所以他赞美神也就是赞美自己。

——(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部分古代希腊罗马名人关于人的论断:

u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普罗塔戈拉

u 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

——古希腊伊壁鸠鲁

u 人生而平等。 ——斯多亚学派

u 人是最美的。 ——古罗马西塞罗

设问:“古典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彼特拉克主张学习古典文明?为什么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比较古典文化“人学”与中世纪“神学”的差异,才能使学生明白世俗知识分子向更古的时代寻求思想武器的原因。有了对比式的知识铺垫,理解“文艺复兴”的词汇的由来、特点和文化巨人们的创作方向就有了宏观视角。

接着,教师有必要以寥寥几语勾画文化巨人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走近大师。

“但丁是十字军武士的后代,过的却是佛罗伦萨市民的生活。1300年当选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于1302年被放逐,临终前完成长诗《神曲》,其中描绘了他耳闻目睹的当代历史。”

“十字军武士的后代”表明了但丁与中世纪的联系,“过着佛罗伦萨市民生活”又说明他和新时代的关系。有此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但丁的《神曲》一方面采取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另一方面又把当时活着的教皇安排在地狱中,受倒栽于石穴中的火刑惩罚的创作意图,认同恩格斯称但丁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科学论断。铺垫材料为我们理解新旧交替时代对但丁及其作品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史实依托,为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打下了基础。

二、剖析典型问题为历史解释提供范例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教学关注的核心素养,是评价课堂“丰盈”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历史解释”的基础是历史理解,而铺陈背景已经为历史理解构建了平台,接下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干问题运用各种史料和方法深化理解和认识。以本课教学为例,学生容易误认为“文艺复兴只是复古”,笔者纠误过程如下。

材料七:《十日谈》目录选。

第四天:结局不幸的恋爱故事。第五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第七天:妻子与男人偷情的故事。第八天:男人与女人之间互相捉弄的故事。第十天:有关恋爱的故事。

设问:《十日谈》为什么又被称为“人曲”?茅盾认为《十日谈》是欧洲文化史中划时代的作品,由此开始了市民文学的新纪元。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材料八:《大卫》取材《圣经》故事,放羊牧童大卫打败异族入侵,后来当上古代犹太人的国王。米开朗琪罗塑造的大卫是个体格健美裸体青年,双目怒视前方,体现了一个准备为正义事业而英勇战斗的战士形象。当《大卫》像成型后,人们心中的信念得到了一种实物的体现,佛罗伦萨市民们把雕像视为“保卫共和国的英雄”,放在政府大厦的前面。

——摘编自陈日华《人性的回归:文艺复兴》

材料九:希腊人是第一个懂得欣赏人体美的民族。他们全然没有自卑感,并勇敢地宣称人是万物之灵。

——(美)房龙《艺术》

设问:《大卫》像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体现在哪里?米开朗琪罗把古代犹太人的国王大卫塑造成裸体青年形象说明什么?《大卫》为什么得到佛罗伦萨市民的推崇?比较文藝复兴时期与古希腊时代“人文精神”的主要区别。

通过点拨,学生不难发现,文艺复兴的巨人们虽然没有割断与传统(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文化)的联系,但是他们创造出了新文学、新艺术,宣扬追求现世幸福与人性解放的新道德,颂扬人类的自由意志与理性的尊严,并借此批判罗马教廷的愚昧与保守,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明的超越。接着,呈现以下材料做进一步说明。

材料十:文艺复兴时期其他领域成果大事记。

1455年世界第一本印刷版《古登堡圣经》出版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513年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研究权术

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维萨留斯出版《人体结构》

1609年开普勒发表《新天文学》

1620年弗兰西斯·培根出版《新工具》研究科学认识方法

1632年伽利略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

——摘编自陈日华《人性的回归:文艺复兴》

设问: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其他领域成果辈出的主要原因,为什么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

正是文艺复兴使西方人重新以“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打造出了一个新世界。随后,笔者呈现年代轴线(图1),指导学生完成整合知识的课堂小结,提醒学生注意思想与政治、经济领域的互动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首先需要教师明确学习的关键点、思维的冲突点和理解上的盲点;然后要注意围绕主题选择多元史料,设计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辩证阐释和全面思考;最后要形成简洁、合理、严谨的历史结论。这样的历史课堂犹如一首变奏曲,围绕主题的一系列材料与设问变化多样,在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中烘托出宏大教学主题——以生为本。

三、从历史解释上升为历史行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马克思也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历史教学如果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应试能力,无疑丧失了历史学科的精神引领价值。《神权下的自我》这课涉及众多文化巨人,是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的很好课程资源。笔者在新课导入时先做了个现场调查:本课涉及众多文化巨人,那么有雄心将来成为某个学术领域顶尖人物的同学请举手。该问题的设计意图,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涯规划,联通学生的生活世界,顺畅过渡到对文艺复兴巨人们的学习上,同时也为课堂结尾总结升华历史学习的价值、指导人生方向埋下伏笔。在课堂总结时,笔者接着问:通过本节课学习,归纳成为学术领域顶尖人物的基本条件有哪些?这时,学生不再像最初时不敢举手,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巨人”,而是认识到要像文艺复兴的大师那样通过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坚持不懈、坚持自我,抓住时代提供的机遇,完全可以有所作为。让学生将历史学习与自我命运的改变结合起来,理性分析成为“巨人”所需要的自身和社会条件,鼓励学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难道不是本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吗?也有教师利用2016年是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要求学生设计纪念活动;或者联系世界读书日开展学生与世界名著对话活动,推动学生坚持阅读和写作,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总之,丰盈历史课堂就是希望学生在欣赏、表达和思考中发现真善美,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能有多方面的收获,能在完成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后走向历史行动,超越平庸,超越自我,成为时代需要的巨人。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历史教学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