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词有效教学例谈

2018-09-27张静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诗眼群文李白

一、 诗眼:用同一种目光打量

古诗词有它的眼睛,透过诗眼可以洞观文字背后的真切情感。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点就在领悟诗词的意蕴上。教师巧妙地从诗眼入手,选择群文阅读的策略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教学《题临安邸》这首古诗时,我选择将其和教材中的《清平乐 村居》、教材外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放在一起教学,运用相同诗眼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生平的角度,感受经典作品寓情于景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境。这三首诗词的眼睛都在一个“醉”字上。《清平乐 村居》通过诗人的眼睛看到战外山村平凡一家的温馨生活场景,白发翁媪因为和乐的家庭生活而陶醉。撇开诗人内心因被罢官闲居的懊恼悲愤,短暂的陶醉带给读者甜甜的温润感,乡间生活的清恬美好通过学生的朗读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可惜这样让人陶醉的场景,只有在远离战火的乡村才有,更多的是饱受战乱的百姓的哀号。可是有一群人也在这时醉了,他们为何而醉?”合理的过渡将阅读的目光移至《题临安邸》的学习。学生通过三读古诗,读出了古诗的韵律,读懂了古诗的内容,再结合丰富的想象,诗眼“醉”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具体化为一幅幅画面,每幅画面都能看到偏安杭州的达官贵人们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丑态。教师适时补充靖康之耻的时代背景,补充百姓流离失所的生活,学生感受到了“醉”字背后的愤慨,感受到了诗人“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担忧。这一前一后的两个“醉”字形成了强烈对比,教学节奏的加快也把情感推向了高潮。国运衰微,需要爱国将领征战沙场才能力挽狂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时进入学生视野。这一次扣“醉”字,学生读懂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壮。“百姓渴望安居乐业而不得,爱国将领渴望征战沙场而不能,可达官贵人们还在苟且偷生、醉生梦死,你最想对西湖边的达官贵人们说些什么?”教师的小结将三首诗词放在了同一层面上,学生此刻有话要说,就走进了古诗词文字的背面,读出古诗词中每个字都在控诉的满腔愤慨。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中运用相同诗眼作为议题进行对比或类比教学,学生可以在相同的目光中寻找到不同的韵味,更全面地感受古诗词的宽广,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精妙。

二、 意象:看诗人内心的穿梭

中国古诗文化是模糊文化,讲究朦胧之美,意境之美。意境的构成离不开意象。诗人们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有了古诗中的意象。松梅竹菊多用以赞颂高洁的品行,杨柳长亭多传递离情别意,梧桐芭蕉多为愁苦情绪,意象的选择与诗人的情感有关。以意象为群文阅读之线,名师孙双金的《李白与月亮》教学给我们莫大的启发。

孙老师课前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认识,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积累,让他们和文本建立情感联系。但学生对《古朗月行》 《月下独酌》 《把酒问月》几首古诗都不熟悉,很难在教学伊始进入状态,孙老师就采用范读感染,用置换想象引导学生激活生活经验、走进诗人内心,感受月亮意象的作用。儿时的李白天真可爱,月亮望在眼中是白玉盘,放在口中是直呼而出,眼中月是月亮意象的第一层次,无教而教,师生随着诗人的想象驰骋自己的遐想。第二层次“邀月”,成人后的李白有了更多的内心触怀和抱负,面对生活中的孤独,举杯邀月为伴。孙老师让学生抓住《月下独酌》的诗眼“独”字,不断对月亮的作用进行品读。学生学习有了把手就能舉一反三,在交流感悟中不断感受到人孤月单。这里的月亮是孤独之月,是诗人自己的内心印照,人从月中得到无限的慰藉。“问月”作为第三个层次,在《把酒问月》中展开,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得到充分展现。学生在诗中找寻的问题也正是诗人的心中所问,自问自答,无穷问题无穷追溯。这里的月亮已经是哲学的月亮,学生感受到了李白无尽的思绪。按照常规的教学,三首古诗层层深入到此已是精妙,学生的想象理解感悟都水到渠成,对诗人心境诗文意蕴都有了充分的亲近。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课尾学生的表达,从诗中来归诗中去,走近《李白与月亮》后,教师让学生也动笔写一写,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将课堂上从李白身上、从月亮之中感受到的美妙情怀、丰富遐想外显出来,“思月、吟月、梦月……”给所有人惊喜。读进去,读出来,《李白与月亮》让我们贴近了诗人的内心,意象之美慢慢沉入了心田。

三、 主题:在文化长河里徜徉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烙印,相同背景下出现的诗词往往有一定的相似性,将这些诗词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这对尚未接触古代文史的小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教学《示儿》一诗时,我选择了《春望》 《泊秦淮》和练习中的《过零丁洋》一起进行爱国诗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 初读古诗,体会情感美。四首古诗按照《春望》 《泊秦淮》 《示儿》 《过零丁洋》的顺序排列,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很快就能读出韵律之美,对古诗的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这四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春望》中诗人将情感放在一个“望”字上,表达了对战火中家国前景的无限忧思。《泊秦淮》里,一个“犹”字,拨响了读者的心弦,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对国家危难时官场之风模糊沉沦的愤慨。《示儿》中的“悲”字真切地传达出诗人对于国家的无限热爱,对收复祖国山河的无比渴望。《过零丁洋》中的“死”字,表达了诗人作为一位爱国将领情愿为国捐躯的忠勇之心。每首诗在反复地自读、互读、范读中逐渐变得节奏清晰,情感铿锵,诵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感性之美。

2. 再读古诗,感受差异美。这四首古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不是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而是多篇齐读,初步感受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后,小组合作对整组诗进行质疑,寻找古诗主题相同背景下的差异。它们有什么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本身的因素,补充适量课外资料的阅读,学生们探究文字背后的意蕴。最终,每个小组的发现汇聚在一起,学生们于同中求异,对这组诗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内容上看,前两首诗都写在国家尚未破灭的时候,作为关注国家命运的诗人只能用笔触表达自己的担忧和激愤,文人的情怀浓郁。后两首诗写于国家破灭时和破灭后,诗人既是文人,又是叱咤沙场的将领,不能报国的陆游是死不瞑目,无法改变国运的文天祥宁愿舍身报国,内心的悲痛力透纸背。从时间上看,四首古诗按照晚唐到南宋的顺序排列,都写在朝代的衰败过程中。从情感上看,从担忧到悲愤到死忠,诗人的情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激昂。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仍能感受他们真实的阅读体验,阅读力只有在这样真实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被激发和创生。

3. 三读古诗,体味精神美。爱国是我国每个时代古诗创作永恒的主题,诗人将心中无限的家国情怀浓缩于精炼的诗句之中,经典诗句传承的是文化更是民族精魂。这节课没有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在解释翻译上下功夫,注重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比较探究体会诗歌内在情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古诗的诗句之上,给学生留下精神滋养。第三个板块,我和学生一起再次走进这组古诗,寻找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经典名句进行背诵积累。在背诵好名句的基础上将课堂放开,从学生的储备中寻找爱国诗篇中的名句进行诵读,感受爱国这一主题在民族文化中流淌的痕迹。

古诗的群文阅读教学围绕着不同议题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固定诗文固定的理解,而是能够通过多文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个事物或问题,形成强烈的思维张力。古诗群文阅读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构建复杂的心智模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大大提升阅读古诗的效能。

(张静,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雨花外国语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诗眼群文李白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诗眼
诗眼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一)
群文活动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