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换学习方式 激活说明文教学

2018-09-27杨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勾画说明文言语

杨卉

【案例】

(一)发现文章结构之妙

师:刚才,同学板书了很多从课文中提取的有价值信息,一起读一读。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科学知识有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请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生:作者在本文中使用了不少设问句。

生:读着这些设问句,好像和作者面对面说话一样。

生:每个问题都问到我们心里去了。

生:我有个新发现,这些设问句之间是一环套一环的,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

师: 你们看,一篇课文包含了这么多重要的科学信息,更重要的是,作者用了这些有意思的问题将这些知识点串联了起来,课文每一问都问到读者的心里去了。

(二)发现句式使用之当

师: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去写它俩“相像”的?

生:我发现有一个特别的句式,“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甚至……”。

师:能说说特别在哪里吗?

生:我注意到所有的分句都是为了说明“它俩长得太像了”这个特点。

生:我和你有不同的意見。大家看前四个“同样有”是并列关系,而紧跟着的“甚至”一词将“相像”的关系更加递进了一层。

生:这里的“甚至”就像又上升了一级台阶,将“它俩长得太像”的中心观点讲得更清楚了。

师:咱们在三年级《石榴》一课中,也研究过“甚至”一词。“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两处的“甚至”都是用在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

师:那么,我们就来实际演练一下——

我和李华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俩一起________,一起________,一起________,一起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

(三)发现遣字用词之趣

师:这是一篇写给我们小朋友看的科普类说明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让你印象深刻的?

生:我发现,读这篇文章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写得很好玩。

师:请同学们把那些让你一读就觉得好玩的文字勾画出来。

生:我勾画了“荒凉寂寞”“突如其来的袭击” “四处游荡” “家常便饭”这些词,在作者的笔下,这兄弟俩虽然没有水,也没有生命,但是很有性格,生动地为我们呈现了它们当时的生活情况。

生:我画的是“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真的很感谢彗星和陨石风暴,它们真大方。

生:我注意到的是“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感觉这水像在和兄弟俩捉迷藏似的,明明就待在矿物中,还故意不让它俩知道。

生:我发现了“集体大逃亡”和“裹挟着逃向太空”,火星上的水还有彗星、陨石带来的水像胆小的孩子似的,遇到困难赶紧拔腿就跑。

师:同学们,这些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和太空的距离,更在脑海中投射出了一幕幕有趣的画面,这就是形象化的语言。

【反思】

一、习得——形成言语积累

从发现的角度研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从文本言语内容走向言语形式,才能实现让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这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路径。

案例二中,紧扣“火星和地球相像”这一话题,并没有纠缠于“相像之处在哪里”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是如何描述这样的相像”话题,由内容的关注引发了对表达形式的关注。这样的关注过程融读写于一体,既促读,又促写,唤醒了学生的言语心智,促进了言语生命意识的觉醒。在学生的课堂话语中,他们的思维是有层次的,表达更是有条理的:有文本内容的关注,有文字表达的精准,有言语形式的探究,也有旧知的链接。

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已经完成了言语内容到形式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里,有言语内容的成长,更有言语形式的生长。古有“无为而治”的思想。那么,科普类说明文教学是否也应该提倡“无为而教”的理念,即不讲或少讲说明方法的知识,而是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二、串联——拓展言语思维

“了解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当然是学生阅读这一文本的重要目标,但是只关注“是如何写相似之处”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文本属性所承载的知识功能。本文更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是:作者是如何将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写清楚的?

在案例一中,提取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发现。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科学知识有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问题便是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现象不断地去发现作者的“表达之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学生一次次体验着发现的成就感,自然搭建了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场域。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的吸纳和储存的过程,比知识更值得关注的是文本“传递知识的方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只是习得知识,更是学会“传递知识”。

三、转化——生成言语智慧

属于儿童的语文课应当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转化”的过程便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儿童自己消化、解释、提炼和吸收,使知识和素养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案例三,学生在默读中发现了文本表达的特别之处,经过勾画,他们找到了那些好玩的表达方式,“勾画”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即由发现“有趣的词语”到联想“丰富的画面”,再到“生动地描述”。

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拉近了同学们和陌生太空的距离,而同学们用丰富的想象,生成形象化的语言。这不正是作者写这篇科普类说明文的出发点吗?

以“我的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说明文的学习奥秘,在不断发现、整合、提炼中,探寻一条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学习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和作者对话,和自己对话,和同伴对话,真正达成情感的共鸣。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猜你喜欢

勾画说明文言语
邵焜琨:勾画环保产业新生态
说明文阅读专练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找一找
我国反腐败立法路线图如何勾画
鼻咽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进展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