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经验的改造和重构
2018-09-27朱小琥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出发,为学生提供生命成长的环境与生命发展的引导,将促进学生的经验发展作为教师存在价值和目的,帮助学生在经验的改造和重构中实现其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首先,教师应了解和尊重学生的经验。
學生苦学、教师苦教是目前我国教育的原生态。究其原因,早在上个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指出了问题的实质——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将学生变为学习的旁观者,这种失去学生主动参与和基于学生经验的知识学习过程,不但割裂了学生经验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在被动灌输中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杜威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源头活水,知识是经验抽象概括的最终呈现。经验来源于人对环境的主动作用和被动接受环境影响的统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经验的价值,认识到经验过程就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学习就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构经验”;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将学生的经验作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三是将经验视为培养和锻炼思维的过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那些具有连续性的、交互性的和反思性的经验才具有教育的价值。所以,今天的教师不但要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省性思维训练,在知晓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将学生的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受理性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这种学科中心导致了学科课程成为逐渐脱离了学生经验的呆板、抽象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师在了解与尊重学生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将学生的经验和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向生活经验的回归。我们一是要明确学科知识的价值所在。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而课程则是教学的终点。如果我们认为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在于为学生的经验的生成、积累和发展提供帮助,那么学科课程就像“地图”一样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因为学科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经验发展的盲目性,还可以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试误“成本”。二是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的经验发展,做好经验与课程的协调统一。学科知识只有在指导学生经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经验与课程协调统一的方式就是杜威所提出的“教材心理化”,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将具体学科的知识内容部分还原为知识被抽象出来的原始的生活经验形式,使学科课程和学生的经验具有共通性和连贯性,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搭建相互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寻找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生的经验和学科课程的沟通,引导学生的经验逻辑向知识逻辑发展。
(朱小琥,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