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人才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18-09-27张荣萍罗文杰刘子凡杨福孙颜速亮宋晓丽陈萍

热带农业工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专业素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张荣萍 罗文杰 刘子凡 杨福孙 颜速亮 宋晓丽 陈萍

摘 要 分析了国内外农业高校复合型农學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海南大学2014级农学(1)班实践了校内校外多元互补实践教学体系,分析该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对农学类人才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对农学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及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学类人才 ;专业素养 ;创新创业 ;实践教学 ;多元互补

中图分类号 G642

Practicing and Exploring in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Culturing

of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Agriculture

ZHANG Rongping1) LUO Wenjie1) LIU Zifan1) YANG Fusun1)

YAN Suliang1) SONG Xiaoli2) CHEN Ping1)

(1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2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odes to train talents with strong professional qualities, innovating and pioneering in agriculture colleg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ultiple complementary teaching practices in and out campus were practised in grade 2014-1 students majored in agronomy. The result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were summarized.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innovating and pioneering by practice teaching were advised.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rain talents in agriculture with strong professional qualities, innovating and pioneering and to develop agronomy subject.

Key words talents in agriculture ; professional qualities ; innovating and pioneering ; practice teaching ; multiple complementary

为了适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农林人才的目标,要求未来的农业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和跨领域的工作能力,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1-2]。对照新要求,各农业高等院校都对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改革,并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笔者对海南大学农学2014级(1)班学生大胆实践教学改革,获得了一些成绩和心得,希望为国内外农业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 国内外农业高校农学人才模式现状

美国早在1995年设立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提出了本科教育的研究功能必须与教育功能密切结合,本科生教育不能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新的本科教育模式应该使本科教育成为学校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大学本科教育应建立跨学科专业学习制,并强调本科生进行有创造性的专业项目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在其最新的本科教育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日本的大学一改原来按照农学、园艺等专业的培养模式,变成现在按照植物生产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大大增加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3]。

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始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学分制”的本科教育改革思路和总体方案,即本科教育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学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在培养方案和导师指导下的自主选课学分制[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年级学生即开始农作物生产实训,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参与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各个阶段的管理,从科学研究与生产管理2个方面接近专业,走进实践,并通过与专业教师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对专业形成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二年级进行农事操作实习和农业调研,三年级的学生跟随实验室承担的科研任务,自主设计实验项目,自主进行实验操作,经历实验设计、测定、数据分析和处理全过程,四年级综合研究实习[4-5]。

华南农业大学推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类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农学丁颖创新班”,提出“早”原则,即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了解并确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实验[6]。

北京农学院开设《农事学》(后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7]。在“复合型应用”农林人才的培养策略上,国内外农业高校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2 海南大学农学专业多元实践教学体系简介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是培养热带农业学子的珍贵宝地。由表1可知,笔者在原实践教学大纲基础上,建立以“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和能力”为主体框架,2014年9至2015年8月海南大学2014级农学(1)班54名新生在专业老师或农学协会的组织引导下进田地、观科研、识形态,提早开展了校内田间和设施农事锻炼,充分利用大一寒暑假进行了校外社会生产实践或农业调研等实践锻炼[8]。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除培养计划中的各个实验实习课外,另进行了校内的作物生产技术锻炼和校外的农业资源和产业调查、顶岗实习及适当开展创业实践等。

3 海南大学农学人才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海南大学2014级农学(1)班同学在经历了大一至大三的多元实践锻炼后,在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1 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学生大一寒暑假的实习率100 %,与农场、蔬菜研究所、泰谷农业有限公司等农业生产单位建立联系后,即积极主动投身于生产,与农场主一起开发农产品,一起发展农业。通过潜身在农业生产一线,不断学习和关注有机种植,逐渐完善了技术体系,立志不久的未来发展更大规模的有机农场。据统计,班上有10 %的同学准备毕业后创业,如开办自己的休闲农庄、成为有机农业公司重要成员等。

3.2 积极参与科研试验,参加研究生考试和学习深造

同学们在大二学年积极参与了专业老师的辣椒栽培试验、苦丁茶组培试验等,目前,已全部开始了各自的毕业论文试验,80 %同学已进展到数据分析阶段,学生的科研兴趣得到了大力提升。当前,班里50 %同学投身到了考研复习,立志继续提升自己的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复习考研率远高于2012和2013级农学班的25 %和15 %。

3.3 提前实践实习,提前找准就业单位

通过3年寒暑假实习率100 %的生产实习或调研,不仅积累了一线生产经验,锻炼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了对社会和专业的了解,也与拟就业单位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开展奠定了基础。毕业季,未参加考研复习的其余50 %同学,认为未来的就业没有任何问题或基本没有问题。

3.4 对下一步的就业方向定位清晰

同学们充分思考了未来就业岗位的性质,调查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同学们在择业中思路清晰,头脑清醒,能理智和高效地选择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就业岗位。有1/3同学首选学校及科研研究所,2/3同学将发展机会列为择业时首要的考虑因素,2/3同学首选回到家乡就业,88 %同学将月薪定位在3 000-8 000元的合理范围内。这些大大促进了同学们的就业质量。

4 农学类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的改进建议和展望

大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是成长、成才、成人的黄金时段,极大地影响个人的终生发展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大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4.1 通过院校相关制度落实好导师制

有力的制度或组织能确保每位新生及早进田地、观科研、识形态、参与专业活动。建议将大三的《作物田间技术实验》移至大二全学年进行。调查表明,79 %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的实践和工作经验与成功就业密切相关,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学校、社交能力、英语能力等影响因素,并且认为需要继续加强。

4.2 通过培养计划有效地利用好大学的每个寒暑假

大学的寒暑假非常有利于进行调研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业资源概况及社会生产实习实践,这可以使学生从初步了解农业现状,激发专业兴趣,到熟练生产、全面学习做人与做事,再到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甚至引领行业发展等大胆想法,树立为农业和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和目标。

农学类人才通过以上校内实验室与基地的实践及校外生产、调研、企业与合作社等不同类型实习的强有力锻炼,再借鉴兄弟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经验[9-13],如“平台——网络——基地——师资——考核”“五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教学平台扩充与完善,实践教学网络、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学生将会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从容就业,提高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提高农学全体师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为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海南大学一流大学及其作物学一流学科助力。

参考文献

[1]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13]. http://www.moe.edu.cn/ 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4/ moe_693/s8052/201007/t20100714_172029.html.

[3] 刘庆昌,彩万志,李保云,等. 创建“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培养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0):59-61.

[4] 廖允成,韩 娟,海江波.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8):51-52.

[5] 海江波,冯 炜,廖允成. 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 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6] 刘向东,马启彬,宋瑞凤.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2016(18):283-285.

[7] 谢 皓,潘金豹,陈学珍. 都市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2012(1):53-55.

[8] 张荣萍,罗文杰,刘子凡,等. 农学类新生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 热带农业工程,2016,40(4):70-74.

[9] 汤 婕,花日茂,徐 微,等.“五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15(8):55-58.

[10] 潘圣刚,田 华,肖立中,等.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9):154-155,160.

[11] 王 靖,李亚珍,邸 娜,等.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探讨——以农学专业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9):110-112.

[12] 郭文善,高 辉,严长杰. 农业高校农学专业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8):136-138.

[13] 高 辉,郭文善,严长杰,等. 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2):141-143.

猜你喜欢

专业素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