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让习作选材独辟蹊径
2018-09-27张怀秀
张怀秀
【摘 要】针对学生作文内容虚假、雷同、老套等问题,教师须在选材指导上下功夫,基于学生选材上的偏向,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约法三章,把选材往真处引;循序渐进,把选材往宽处引;克服惰性,把选材往新处引;探究本质,把选材往深处引。通过课堂引导和训练,学生的习作选材就能逐渐步入理想的境界。
【关键词】选材指导;求真;拓宽;创新;深度
翻阅学生作文本,虽有习作让人眼睛一亮,但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则表现平平:或者材料失实,令人难以置信;或者内容雷同,存在太多巧合;或者似曾相识,缺乏新意;或者浮于表面,缺乏深度。上述种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失却选材指导是其主要原因。如果针对学生选材偏向,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就能为习作推开一扇扇窗户,让材料选择步入理想的境界。
一、约法三章:把选材往真处引
学生习作中,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的现象比比皆是。引导学生说老实话、为诚实文,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引导说真话,要做的事很多,具体到作文指导,可与学生约法三章,言明观念,表明态度,让学生知道真实是习作的生命。
一教师任教五年级后,教学的第一篇习作是根据课文《师恩难忘》(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写一个关于自己老师的故事。为让学生说老实话,教师这样引导。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读了《师恩难忘》,你肯定想到了教过自己的老师,想到了他们的故事。可不,我不也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吗?大家非常聪明,猜一猜我会想到我的老师的什么故事。看谁猜的跟老师想的一样。
生:你学习掉队了,老师劝你别泄气,并让好的同学为你补课。
生:你生病了,老师到家中看望并帮助补课。
生:下雨天,你没有带雨伞,老师便撑着雨伞送你回家。
生:你调皮捣蛋,老师对你进行耐心教育。(众笑)
生:你跟同学闹意见,老师对你们进行劝解。
(生纷纷猜测,师笑而不语)
师:到底我想写的是什么故事呢?请读一读、想一想:你们猜的是不是跟我想的一样?为什么?
(出示材料:①我成绩向来很好,可那次期中考试失误,语文仅得了88分,没过90分的关。老师善解人意,悄悄给我加了3分,我非常感动,更加发奋了。 ②那次班干部选举,同学选我当学习委员,我觉得自己不合适,又不好拒绝,心中很是纠结。老师看出我的心思,便为我找托词,另选了别人,让我如释重负。)
(阅读后引导交流)
师:总以为你们很聪明,谁知没有一个猜对,连相似的也没有。(生笑)到底为什么呢?(生若有所思)
生:我觉得,真的故事是猜不出来的。
师:你的意思是真的猜不到,假的就可以了。(生笑)你用错了一个字,不是猜假的故事,而是编假的故事。编得太多形成了习惯是不是?(生笑着点头)知道老师的意思吗?
生:自己的故事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没有和自己在一起,是很难猜到的。
师:如果自己的故事被别人猜中了,那你的故事很可能是——(生齐答:假的)也就是——(生齐答:胡编乱造的)哈哈,这才聪明,知道老师真正的意思了吗?
生: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要说真话、写真事。
生:老师是在告诉我们作文不可胡编乱造。
师:对啊,这就是老师的心里话,也是老师评价作文的首要标准,缺少了真实,你写得再好,老师也不认同。知道了吗?
(生纷纷点头)
其实,很多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也强调真实,学生也多是点头。但此后,教师不加过问,假话依然泛滥。上述案例中,为让“真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设置陷阱,让他们猜故事,并用“聪明”为诱饵,带他们进入“圈套”。学生多凭着惯性猜测,还期待着教师赞美。之后真实的材料亮相,学生的猜想竟没有一个对上号。惊奇困惑之中,教师剖析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对教师的良苦用心也都心领神会。相信有了这一次经历,学生此后习作选材,肯定会牢记“真实”二字。
二、循序渐进:把选材往宽处引
学生作文雷同,原因之一是机械地理解题目。动笔前,学生想到的是:“面对这样的题目我写什么呢?”这是一种单向的、缺乏变化的线性思维方式。此时,题目、要求跟材料之间仅是点与点的关系,学生当然难选到鲜活的材料。如果换一种非平面、立体化、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思考“对于这样的题目,哪些我可以写?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也可以写”,那题目、要求跟材料之间就是点与面的联系。学生有了广阔的选材面,自然就容易选到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材料。因此,教师可通过选材训练,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拓展思路,开阔“材路”。
【教学片段2】
师:今天的作文题目是《朋友》,你有哪些朋友可写呢?
生:季××、罗×、李××,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是同学,每天上下学几乎都是结伴同行。
师:好,是朋友,而且不少!
(生多写自己的同学、伙伴,而且都能列举几个)
师:除了写自己的同学、伙伴,你还能写哪些朋友呢?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也是我的朋友,他们与我平等相待,有事总与我商量,征求我的意见。
师:你看,爸爸妈妈这样的朋友比我们常说的朋友似乎更能让人眼睛一亮!
(这样生又把目光聚焦到家人、邻居、老师身上)
师:除了写人,还有其他的朋友吗?
生:我觉得,我饲养的仓鼠、金鱼也是朋友,和它们在一起我总是那么快乐!
(生又在小動物上做起了文章)
师:是啊,不少宠物小巧玲珑、活泼可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它们也是我们的朋友!现在你知道朋友有怎样共同的特点了吗?
(生概括了朋友之间友好相处、无私帮助、理解宽容等特点)
师:这样一来,选材的路子更宽了,我们的朋友更多了!谁来说一说?
(生列举了书包、文具、图书、玩具、电脑等,还列举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思路甚是开阔)
师:选材路子宽了,还要认真思考思考:这些朋友中,谁给自己的印象最深?与谁的故事最多?(生纷纷点头)
作文选材面窄,多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可见,旧经验对新经验而言,既是基础,也是障碍。如果有效引导,防止负面影响,促进正向迁移,基础经验就能不断引发发散思维。上述教学片段中,为了推开“朋友”这扇窗,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同龄朋友—成人朋友—宠物朋友—朋友内涵—其他朋友”的选材历程。选材面开阔了,材料选择便能突破既往经验的束缚。长此以往,學生不仅能轻而易举地做到选材独特新颖,平时对生活也能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了。
三、克服惰性:把选材往新处引
好习作让人耳目一新的原因之一是选材与众不同,胜人一筹,而这恰恰是多数学生的弱项。每次作文,面对题目,学生往往从生活储备中随便选取素材。要让学生选材别具一格,教师必须帮助他们克服思维惰性,在选材创新上进行具体引导。
【教学片段3】
师:今天我们以《我家的变化》为题作文。相信提到变化,自家的变化就像放电影似的在你眼前浮现,是不是?(生点头)写什么变化呢?请认真想一想,用简单的句子写下来,看谁写得快!
(生写后交流)
生:我爸爸换了新车,而且是宝马车。
生:我家去年买了第二套新房。
生:爸爸今年上半年当上了公司副总。
师:大家围绕变化选了素材,不错!老师在你们选材前就对你们可能选择的材料作了列举,对照一下,看老师列举的是不是八九不离十。
(出示材料:购车、建房、买房、升职、增资、新建公司……)
师:被老师言中的举手。(生纷纷举手)怎么样,老师真是神机妙算吧!其实,能猜中你们的材料,说明你们与老师心有灵犀。(生笑)但是,我还要告诉你们,之所以能猜到,是因为老师有自己的经验,知道你们写家中的变化多会从这些方面考虑,这表明在正确选材上对你们已无须担心。不过,这样写出的作文,老师读了就没有什么新鲜感。是不是?除了没有举手的,其他人来个紧急补救,把刚才的材料撇开一边,重新选择。
(生苦思冥想)
师:先看刚才没举手的同学选了什么材料。
(生交流)
师:你们看,他们的材料确实新了不少:“家中建了小花园”“爷爷奶奶使用支付宝”,这些能够以小见大;“爸妈离开广州回乡上班,自己不再‘留守”“爸爸辞职办公司”,这些写出了家乡的吸引力。当然,他们这样选,还因为确实有这样的材料。大家如果想别出心裁,还是能选择到相应的材料的。下面请大家再认真思考思考,看想到了什么新题材。
(这次交流中,材料明显有了变化:奶奶走出麻将室,学跳广场舞;家中菜谱变了,讲究绿色营养;家中添了书橱,家人爱上了读书……)
师:你们看,这样一来,我们的选材便进入了新的天地。用这样的材料写出的作文,肯定能让人耳目一新。
不难看出,选材后,如果教师不呈现课前预测,学生便不会从教师的“神机妙算”中看出选材的老套陈旧;如果不是教师跟踪追击,给学生“重塑习作”的机会,学生便不会选到属于自己的新颖材料。可见,不妨先让学生历数材料,再来个“彻底否定”,迫使其通过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一旦求新思维形成,学生选材也许就不会老生常谈、人云亦云了。
四、探究本质:把选材往深处引
有时,学生选材不错,但叙述浮于表面,认识缺乏深度。这虽然与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选材缺乏必要引领有关。为此,选材训练中,教师还须进行“透视表象、探究本质”的指导。这样一来,作文的材料就可能因为深度发掘而显现精彩。如为培养感恩之心,一教师开展了“今天的早餐我准备”活动。面对这有意义的活动,学生的作文都想在“感恩”上做文章。虽然这是活动主题,但人人都如此,就难以实现作文的多姿多彩,也难以培养学生多角度透视、深层次表达的能力。为此,教者这样引导。
【教学片段4】
师:是啊,为家人烧早饭表感恩之心,这谁都知道。你能撇开这一点找到新的焦点吗?
(生深思后交流)
生:我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人烧了一顿美味的早饭,很刺激!
师:哦,“刺激”!这就是独特的体验。相信这种“刺激”肯定能使你把自己鬼鬼祟祟做好事、偷偷摸摸干大事的情景写下来。这样的作文谁不喜欢?(众笑)
生:我学会了烧早饭,以后假期如果起得晚,就可以自己的事自己做,免得家人为我担心。
师:好啊,既孝敬了家人,又方便了自己,一举两得,好!
生:我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自己在爸爸心中的形象。以前爸爸总说我很懒,那天早晨煮了爸爸最爱吃的玉米,还下楼买了包子。爸爸起床后,一边吃一边说:“离别一夜,刮目相看——笨猪变勤猪啦!”(众笑)
师:劳动真好,表达了孝心,改变了形象!有新意,有深度。
生:我的体会是,烧早餐也不容易!(众笑)我烧的是家乡的
师: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做时方知难。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难事情,巧办法!这个中心不错!
生:我想写“万事开头难”,主要写我紧张的准备。
师: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一句俗话,太好了!
……
活动类作文的主题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问题还是出在选材指导上。这里的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在相同中发现不同,在共性中探寻个性。上述案例中,教师发现学生多在“感恩”上着力,就引导他们另辟蹊径。角度变了,关注点变了,学生的目光就转向那些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事物,这时的选材大多在“感恩”的基础上发生了变更。当学生叙述重点内容和主要体验时,教师就画龙点睛,巧加点拨,让学生在回顾中走进主题活动,去体会、去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学生的习作自然就有了深度。
(江苏省泰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