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言语习得一个“默默”的场
2018-09-27陶芬娣
陶芬娣
【摘 要】默读是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发挥默读的作用,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和能力,首先要有正确的方法,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其次要有微课的辅助,帮助提升阅读的质量;再次要有深入的思考,梳理提炼言语中的信息。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营造默读的氛围,使其习惯沉浸在静默的场域中,通过训练,提升书面表达力与口头表达力。
【关键词】默读;阅读训练;言语习得
默读,是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由于省去了发音,保证了学习环境的安静,学生能集中精力理解文本。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却是热闹有余,静默缺失。究其原因,与教师长期习惯讲读(出声读)不无关系。多给学生一些默默阅读的场域,让他们静静地沉潜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细细品味感悟,有助于达成言语习得的教学目标。
为此,进入第二学段后,笔者努力在课堂上营造默读的氛围,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与能力,由此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力。
一、默读有“法”,引领文本解读
默读要有方法,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前期,速读。以词组和短句群为突破口,选择一系列学生较感兴趣、内容涵盖各个方面的言语材料,采用“闪现—提取—复述”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针对识记能力的训练。从四个字到十几个字,从词组到短句群,从半分钟到一分钟再到三分钟,随着语言文字材料的增多,默读记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训练的同时,笔者还特别强调学生良好默读习惯的培养:双手拿阅读材料与桌面成45°,用眼睛逐行扫视,不指读、不动唇等。一段时间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安静下来,投入到阅读中,关注言语细节,速度也慢慢地有所提升。速读训练,更多的是训练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
中期,细读。结合课文的学习,对一些重要语段进行默读训练,要求学生开始学做简单的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关键词,画画关键句,写写简短的感悟或点评,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并联系上下文想想。在这些明确的学习小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静下来,把目光与思维投入到语言文字中去。在课堂静下来的同时,教师则要动起来,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个别指点,照顾不同学习力的学生。
后期,复读。学生对于同一个文本,总是不愿多次阅读。针对这一问题,为帮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入良好的默读状态,笔者会设计一些阶梯式渐进型的默读问题,以此作为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进入文本,数次提取阅读信息,以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一次又一次地接触同样的语言文字,得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阅读结果,也将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常读常新,逐渐养成多次默读的好习惯。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笔者设计默读环节如下:(1)默读全文,结合课题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人、什么事,圈出有关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明白,默读首先要关注文章整体,关注文章六要素,这是默读的捷径。(2)再次默读,画出有关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和段落,思考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段落,体味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是抓住青年的动作来描写。(3)引导学生默读重点段落第4、7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而不是“画在了纸上”,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明白,阅读文本最终是为了读懂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猜读”“跳读”“批读”“破读”等也是理解文本、习得言语的好策略。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可用题目猜测法去预想课文内容会如何安排。《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等课文都比较长,适合跳读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寻找文本内部联结,对不同段落开展默读,以此来全面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而《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则适合批读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慢慢地、静静地默读,品味语言,通过书写批注感受获得不同的语言感悟。《全神贯注》这样的课文则要紧紧抓住重点段落,教师可采用重点突破法,读通一处,照应多处,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默读有法、得法,学生的言语习得才能有效率。
二、默读有“助”,提升阅读质量
第二学段的学生获得默读方法后,还要不断地加以练习巩固。为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开展默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白板、互动课堂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制作不同内容、不同类型、不同训练角度的微课,促进学生默读力的提升。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三分钟以内,内容往往是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点。如教学《牧场之国》一文时,呈现“仪态端庄、膘肥体壮、成千上万”等词语组合,帮助学生改变一字一字指读的习惯;在教学《麦哨》时呈现图片和拓展文本,丰富默读内容;在《自然之道》一课中,呈现一段文字,隐去部分内容,或添上干扰词等,让学生默读思考,然后进行复述和还原等。同时,还可以在微课中间插入走动的时钟,强化学生的效率概念。
除了结合课文学习制作微课,还可以结合古诗词拼读研发微课。在每节课开始的三分钟进行古诗词的品读训练:吟诵一分钟,默读一分钟,品析一分钟。如结合“田园风光”这个单元主题,教师专门开展了乡村主题诗的吟诵和品鉴活动。学生收集了许多跟这一主题有关的诗篇。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学生先默读一分钟,熟记诗词,再吟诵一分钟,品味语言,最后赏析交流,呈现自主学习的结果。有学生说看到了高耸的南山、幽静的树林;有学生说仿佛看到了满园绽放的菊花;还有学生说看到了陶渊明与好友饮酒题诗,悠然自在的样子……通过默读、诵读、品读,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微课的引進让原本枯燥的默读不再乏味,它更像是一种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收获成长。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对学生课堂上即时的默读进行实时评价,采用计分的形式,针对三个维度“习惯、速度、理解率”打分,每个维度可各得2分,一课一微,一微一评,提倡默读过程优先,记录学生动态而细微的默读训练结果。同时每月还会小结、评奖,向学生颁发“默读绅士”“默读骑士”“默读博士”勋章,为他们兑换奖品,激励学生默读的兴趣。
微课默读引进课堂,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课内默读力的提升,也提高了学生课外默读的积极性。他们越来越乐意到课外去寻找课内微课中的阅读材料,从而提升课外默读的质与量。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螺旋式提升。
三、默读有“思”,指向言语习得
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学习的主阵地。在学生学会一定的默读方法,获得一定的默读帮助后,教师最终要指导他们在默读时读出言语、习得言语。那么,该做些什么呢?
一是减少对话,沉入语言。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无可避免的。但梳理整堂课,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对话都是极其浅显甚至缺少语言思维含量的。因此,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说话的欲望,不要怕课堂静默,抓住文本的重要点,以关键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静静默读,去细细品味,去发现语言。
二是整合信息,梳理语言。学生品读之后的回答往往是零碎的,那是因为他们的默读感悟还不能快速组合成逻辑与情理皆顺的自己的语言。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迅速找准他们言语中的重要信息,顺势而为,整合提升。同时,教师应提醒其他学生要默默聆听同学的发言,梳理同学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是理解表达,习得语言。合理恰当地运用默读,使课堂多处于静默的场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语言、感受形象、品味情感,发展自己的言语。所以,在默讀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语言,走好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再到“为什么这样写”的语言学习之路。
要使第二学段学生逐渐在默读中习得言语,还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不同的学情,采取不同的点拨方式。我们可以在课的开始,推进默读环节,让课的节奏更快;可以在课堂中间插入默读环节,让活动的课堂暂时静止下来,让学生沉淀思维;可以在课堂结束之前推进默读环节,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实践证明,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默读训练,学生默读的速度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增强了,阅读的量获得了大幅增长,质更获得了巨大提升。学生已经开始习惯沉浸在语言中,其书面表达力与口头表达力都在不断提升。
一言以蔽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默读训练。语文课堂应常有“默默”的场域,使学生体会到“默默生慧”的喜悦,让默读成为陪伴学生阅读成长的重要习惯,引导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 3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