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的特点、变化及运用

2018-09-27汤建霞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统编教材运用策略

汤建霞

【摘 要】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在设计上凸显了语文要素,编排有梯度,且与生活联系紧密。与人教版相比,它的要求更明确,语用性更强,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解读统编教材中的课文时,要抓住课后练习,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的参考要素,将其融入教学环节,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特点;运用策略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一部分,是编者透露给教师编排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集中体现。把握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清晰课后练习的分类,利用好课后练习,将大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

(一)练习加指导,语文要素显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在学习要求方面有了明确的指示,凸显了语文要素。对课后练习的研读,有助于师生共同了解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

在识字方面,《纸船和风筝》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猜猜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同学交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这道练习题告诉学生,生字原来是可以猜的。和同学交流之后,学生会发现,猜生字原来有不同的方法。而交流总结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阅读时认识生字。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加入“猜生字”这样的识字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归纳不同的识字办法,如联系上下文识字、图文结合识字、形声字识字、象形字识字等等。

在词语方面,如“读一读,记一记”这类练习中,词语都是以分类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是同一个字放在不同的词语中,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脑袋、口袋、袋子、袋鼠”等。有些是同一组词表示同一类事物,比如《田家四季歌》中读记的都是有关农事活动的词语。也有一些是同种类型的词语放在一起,比如《日月潭》课后要求读记的词语“点点灯光、蒙蒙细雨”等都为AABC格式。这样编排提醒教师,在学生读记词语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整理分类,这样有助于记忆积累。而学生在经常接触同类词后,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平时积累的词语进行分类。

在朗读方面,课后练习也是有指导意义的。比如在《葡萄沟》一课的课后练习中,题目特意强调“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这很明确地告诉师生在课文朗读时要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坐井观天》一课中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所列举的三句话分别以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结尾,提示学生要读出标点的语气,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也可有的放矢。

(二)练习有梯度,师生进一步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是有梯度的,由易至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这也提醒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能力,不过分拔高,也不随意降低学习要求。

课后练习的梯度表现在以下方面。

朗读上,从分角色朗读慢慢过渡到默读,给学生一个尝试、努力的阶段,也指明了默读的最终要求是“试着不出声”。这有助于学生一步步学会默读。

整体感知上,从第一课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到《大禹治水》中“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再到最后一课《风娃娃》提出的“根据下面的提示讲讲这个故事”,提示的内容越来越简单。这要求师生关注对课文的复述,同时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复述。这里的梯度也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复述会越来越精彩。

说话写话上,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是由易到难,从帮到放。前面课文的说话练习中会配有图文,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越到后面,给予学生的提示越少,需要学生自由发挥。这也给了教师启示,在平时的说话写话训练中,也要从帮到放。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范例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说话写话的练习。

(三)练习联生活,学习有收获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注重联系生活。如《妈妈睡了》一课中,请学生说一说妈妈睡觉的样子;《寒号鸟》一课中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说说他的小故事。这些说话训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在提醒学生留心观察的同时,也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而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精彩的语言。这与第一学段的目标“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相契合。

二、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变化

(一)要求更明确

《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等经典课文,在人教版教材和统编教材中都有收录。这些课文的课后练习在设计上也有变化。如《日月潭》一课,人教版课后练习的内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及读读记记九个词语,并要求“把会写的词语都抄下来”。而在统编教材中,《日月潭》的课后练习为“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这样的要求更加明确,点明值得积累的段落在第2~4自然段,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凭喜好去背诵。“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是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通过找句子、读句子来感受日月潭的美。“读一读,记一记”分类出示了三组词语,有助于學生积累记忆。

(二)语用性更强

《葡萄沟》一课在人教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我会填。到了(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 )底下,有( )的、( )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美丽极了”以及“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家乡吧”。在统编教材中,课后练习则更为细致,“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强调了在朗读课文时,要读准多音字。这是统编教材对朗读指导的细化,很好地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梯度。“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这也需要学生从文章当中提取信息来回答。“读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这一题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语用价值,通过仿写,让学生感受总分总句式的写法,而不是简单地半填空式背诵句子。

(三)更加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人教版的课后练习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多音字组词。而在统编教材的课后練习中,除了朗读和识写字词外,对阅读能力也有了详尽的要求。如:“朗读课文。用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看看插图,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读一读。”这些练习题对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阅读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运用

(一)以“练”定教明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学段特征、学生学情、教材特点等方方面面。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参考课后练习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例如《树之歌》一课,课后练习分别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一读,记一记。”“读一读,想想下面几句话的意思。”这些练习题在识字、朗读、积累等方面都有所涉及。结合课后练习,教师可以将课时目标制定为:(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又如《雪孩子》《纸船和风筝》两课的课后练习中均出现了“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这一内容。这是根据学段特点及学生的阅读梯度提出的。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后练习,便可知这篇课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试着不出声”地“默读”。

在识字方面,课后练习除了罗列词语、归类记忆外,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如《小蝌蚪找妈妈》中,通过“读一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并进行说话训练。《拍手歌》中,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分类识字,提高识字教学效果。《葡萄沟》一课的课后练习直接注明“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将四个多音字罗列出来,加点标注,有助于教师把握识字及朗读教学的重点。

(二)融“练”于学增时效

统编教材部分新颖的课后练习有助于教师设计有趣新鲜的教学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课后练习第二题为:“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习题配有精美的图片。在课堂教学的整体感知环节,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些图片。等到课文全部上完后,还可以用这道课后练习题,以排图片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从而学会完整、清楚地表达。

在朗读方面,以《纸船和风筝》一课为例,课后练习中有一题“读一读,比一比”,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漂哇漂”“飘哇飘”的妙处。有教师将这个片段设计为“想象画面,朗读第二自然段”。步骤如下。

1.师生合作,引读课文。

(师)松鼠的家在——(生)山顶,(师)小熊的家在——(生)山脚。(师)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生)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2.指名朗读句子: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3.教师范读句子,请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

4.请学生猜猜教师读得好的秘诀可能是什么。

5.揭晓答案:教师读到“漂哇漂”时,眼前浮现出一幅画。请学生猜一猜,教师一边读一边可能看到了什么。

6.根据学生回答,重点凸显:随着溪流,纸船慢悠悠地漂着。

7.请学生学着教师的样子,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句子,读出纸船慢悠悠漂流的样子。

8.方法小结:想象画面读课文,会让我们读得更有味道。

这样的设计借助教师的朗读示范,巧妙地渗透“想象画面”的朗读方法,有利于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词,并学会将一个简单的词语转变成一幅内容丰富的画,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朗读能力。同时,这样教学又巧妙地结合了课后练习,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大有帮助。

本册教材中,除识字单元外,基本上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说话或写话的相关习题。将这些习题穿插到课堂教学中,或进行说话训练,或进行写话练习,都会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节。

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课后的选做题是请学生选用给出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既有图片提供说的内容,又有文字提供说的方法,给学生搭建了学习模仿的台阶,也让教师有了较好的教学参考。这样的习题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头。再如《黄山奇石》在课后习题中请学生“读一读,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有了词语的保驾护航,再加上课堂上学习的写法,学生在进行操练时就会游刃有余。

另有一部分课文的课后习题需要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实践来进行练习。这样的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前,放在导入环节,也可以在课文学完之后,放入拓展环节。如《玲玲的画》一课中,课后习题是“读下面的句子,再联系生活说说你的体会”。教师可以在课文全部教学完之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会举出很多鲜活的例子。如自己的裤子破了,妈妈就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卡通人物,裤子更漂亮了。玩具破了,自己试着修一修,结果还学会了修理玩具……又如《妈妈睡了》一课,课后练习中请学生说一说妈妈睡觉的样子。在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先来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说妈妈睡觉会打呼噜,有的说妈妈睡觉呼吸很沉,有的说妈妈睡觉总是蒙着头……《寒号鸟》一课中,课后练习要求大家说一说生活中是否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说说他的小故事。这也是要大家联系平时生活,在理解课文内容后讲一讲。利用课后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活,再巧妙地将课后练习设计成教学环节,于无声处教给学生说话写话的方法,使课堂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三)以“练”为镜知效果

课后练习可以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书上的练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实,翻阅学生的课本,对课后习题进行批改检查,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在课后统一收齐课本进行批阅,也可以在学生进行练习时直接批阅。在检查课后练习正确与否的同时,教师还可关注学生的书写是否正确,学生的课堂笔记是否按照要求进行记录,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练习是一条纽带。梳理课后练习,有助于教师明晰学段目标与内容。课后练习是一面明镜。观照课后练习,有助于师生了解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成效。课后练习是一把钥匙,利用好课后练习,有助于师生打开教与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浙江省杭州市长河小学白马湖校区 310052)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统编教材运用策略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