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2018-09-27郑虹
郑虹
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再次兴起,人们对于文言文的重视度急剧增加。根据《初中语文课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借助工具和书籍简单地来理解它,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要加强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要积极阅读课本外的文言选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随着高考全国卷的普及,中考接轨高考,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分析新课改以来的中考试卷,文言文考察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截取课内文言文,通过文言实虚词、翻译等手段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展到课外文言文的学习,这反映了在新课改中,重视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以此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利用两段文言文来考察学生又是最为常见的题型,通常两段文言文具有相同点,一般在题材、人物、手法等方面类似,但中考语文的文言文比较阅读命题都不会给考生设置阅读障碍。中考文言文一般考察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以及重点语句的翻译等,常见的命题方向有:
一、在文言文比较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异同。
如(2006,天津)由是先主遂诣亮,不耻劳辱, 考察词的隐身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到现代语言的过程中,词汇一直是变化最大的部分,所以我们要根据词汇来进行分析。
(一)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
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换,词义情感色彩变化。
走 从
古义:跑、逃跑。例: 古义:跟随。例: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①战则请从
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今义:行走,步行。 今义:介词。
(二) 一词多义
文言文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不同段落可能就会发生词义上的变化,这个时候就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该词语的具体意义,不能一概而全。本质上一词多义是由词语引申或者隐喻和假借造成的,所以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就要从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入手。
兵
①兵器,武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②军事,军队。“可汗大点兵。”成语:兵贵神速、兵不厌诈”
③兵士。“上使外将兵。”
池
①护城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②池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中又一个知识点,所谓古今通假,便是两个字通用一个意思,或者这个字取另外一个字的意思,二者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又叫音通假或者音假借。我们复习中可以把六册的所有的通假字找出来,让学生掌握。
常见的通假字有:
亡——无、尔——耳、见——现、说——悦、汤——烫、坐——座、反——返、惠——慧、诎——屈、简——拣、竦——耸、拂——弼、属——嘱、编——遍、错——措、食——饲、邪——耶、还——旋、被——披
(四)词类活用
实词在文言文中占据相当多的部分,但是它们都固定的用法,有着自己实际的含义,但也有例外,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或者用法中,一些实词原本的含义会发生改变,变成另一种意思,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名词、形容词→动词或者名词等等。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用法,我们要及时记录,归纳总结,便于后期的复习和回顾。以下举几个例子,如“一狼洞其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作为动词“打洞”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饿”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了宾语“其体肤”,活用作使动词,意为“使…经受饥饿”。
二、常见虚词的理解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比如“之、其、以、而、于”等,文言虚词一直是学生的噩梦,相对实词来说,虚词更加变化多端,用法也比较灵活,有时甚至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语气词,所以学习起来相对吃力。对于文言虚词的应用,许多省的中考主要以选择的形式来出题。
(2015黄冈市)选出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A)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 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文言虚词的学习也是有方法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经常总结,横向对比,不断攻克各个虚词。
(一)及时整理,充分总结。
每学习一个新的文言虚词时,可以记录它的意义和用法,整理归纳相应的语句和解释,便于后期的复习,这样下次再遇到这个虚词时,能够准确知道它的意义,所以平时的积累必不可少。
(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文言虚词的学习不能死板的记录,光靠记录是没任何效果的,在记录的同时要对它在文中具体语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和学习,在遇到同样的語境时,可以快速理解,这就是灵活运用。
(三)结合现代汉语来理解文言虚词。
文雅虚词的理解离不开汉语的支撑,在学习文言虚词时,结合上下文,将文言文翻译成汉语,这样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它的用法。一般来说,翻译也占了文言文考察的一大部分,很多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觉得头大如斗,就是因为没有理解重点虚词或者实词的意思,从而无处下手。
各省市在考察文言文时经常会出现翻译的题目,如:
(2017,福建)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
译文:
(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的路,就看见了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三、如何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
在文言文学习中,翻译一直是比较难的部分,即使学习文言文再久,拿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翻译起来还是比较辛苦。这往往是对文言实虚词掌握的不牢靠,对翻译没有技巧,从而翻译的一塌糊涂。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带头作用,让学生简单易懂的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首先,翻译要尽可能的准确,要根据原文来进行翻译。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对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积累,充分掌握意义及用法,牢记通假字,此外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使用直译的方法。
其次,翻译之后的语句要通顺,将文言文的特俗格式改为常见结构,比如倒装、被动或者判断等句型改成复核现代汉语阅读的习惯。
最后,翻译的语句要尽量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让人一眼就能理解。
四、比较人物形象,分析感情倾向
阅读甲乙两文,分析甲乙两文中人物的形象,比较两个阅读材料中作品的感情倾向,是这几年来中考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型,比如:
(一)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和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一样,要注重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细节,根据人物事迹概括他的主要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对比。
比如,愚公作为移山的主人公,他必须得有坚定地信念和不畏艰难的勇气,才能把大山移走。鲁公则相反,相对愚公来说,就显得犹豫不决,决策过于优柔。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可以掌握一定的小窍门,比如用一些性格描写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特点,例如刚正不阿、郁郁寡欢、勇往直前、胆小如鼠等等。
(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如:
诸葛亮、曹刿、柯焕三人“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熟悉历史的同学可以知道,诸葛亮一生忠于蜀国,竭尽全力辅佐刘备,鲁庄公则尽力做好国君,柯焕为国为民,誓死杀敌。一般分析这种作者观点的题型,需要先考虑人物的形象,如果是正面形象,则大多是褒奖的态度,如果是反面形象,则大多是贬低的态度。分析文章时,要准确把握文章语句含义,梳理结构,分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除此之外,部分文言文中作者的态度比较明显,往往表现在特殊的句式结构中,这种情况是最容易找到的,我们只需要找到重点语句或者前后语句,比如中心句、结尾句等;或者作者借助人物的事迹来表明,表达的感情比较隐晦,需要细细品读,在领悟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概括作者的态度,最后找到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中考的文言文考察大多是固定的題型,即使再怎么变化,也离不开实词、虚词和翻译。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及时总结,进行深入分析和学习,多做比较,把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牢牢掌握,找到翻译文言文的规律和技巧,正确把握文章主旨,进而回答问题。另外,我们也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对课本内文言文学习的同时,也要多多学习课外文言文,拓展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