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有偿使用的实证考察:2002-2017
2018-09-27张偲,王淼
张 偲,王 淼
(1.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2.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亮点。2002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十几年以来,我国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我国海域使用金征收的区域范围广(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沿海省市),用海类型全(包括渔业、交通运输、工矿、旅游娱乐、海底工程、排污倾倒、围海造地、特殊用海、其他用海9个用海类型)。结合我国海域有偿利用实践,探讨海域有偿利用对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的海域利用建议,对于我国科学、高效用海及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我国海域有偿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我国海域有偿使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如翟伟康在对我国海域使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1];蔡悦荫分析了我国海域有偿使用现状并提出了海域使用建议[2];翟伟康等分析了我国海域使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3];刘爱智根据沿海地区确权用海量及不同用海类型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海域管理的对策[4]等等。第二方面是我国海域有偿使用的评价研究。如王伟伟等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沿海地区海域使用的综合水平[5];马红伟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连市海域使用水平进行了评价[6];李亚宁等利用海域管理相关数据,对我国海域使用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海域管理方向和海域使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7];宋德瑞等运用空间叠加法评价海域空间资源利用潜力[8]等等。第三方面是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关系研究。如王光升[9]、徐胜[10]、付秀梅[11]、秦怀煜[12]等学者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于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大多是得出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关系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结论)。现有研究中,“问题与对策研究”多为定性研究;“评价研究”多为运用评价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评价结果,但难免在评价指标选择与赋值、权重赋值等方面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关系研究”由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是经济和环境的倒U型关系,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适用于20世纪40-6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对于我国目前强调兼顾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双向需求,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现实情况,并不适用。
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尽可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复杂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所带来的局限,利用2002-2017年我国海域有偿利用的实际数据,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多部门经济模型、熵值法、比率法和对比分析法等,从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双重视角出发,考察我国海域有偿利用实况,测度海域有偿利用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探讨海域有偿利用以来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环境”综合考察思路,对国家及沿海地区的海洋管理部门提出海域利用建议,为我国实现高效、科学用海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根据海域有偿利用量和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长关系,划分沿海地区的海域使用类型:①“海洋经济增长超前, 用海量增长滞后”型;②“海洋经济和用海量增速交替”型;③“海洋经济增长滞后, 用海量增长超前”型。第二,探讨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化规律。第三,提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环境”综合考察的“9区对比考察法”,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环境”划分为三个类型:①“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均具一定优势”型;②“海洋经济具有优势,海洋环境处于劣势”型;③“海洋环境具有优势,海洋经济处于劣势”型。
二、我国海域有偿利用概况
(一)全国的海域有偿利用
2002-2017年,我国确权海域面积和征收海域使用金总体情况如图1所示[13]。其中,2013年我国确权海域面积和征收海域使用金均为最高值,在其后的年份中均呈现出下降趋势。我国近年确权海域面积和征收海域使用金逐渐减少。
(二)海洋三次产业的海域有偿利用
1.海洋三次产业的确权海域面积
2002-2017年, 我国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累计确权海域面积如图2所示。从总量上看,海洋第一产业确权海域面积远大于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确权海域面积,是海洋第二产业确权海域面积的17.8倍,海洋第三产业确权海域面积的19.2倍。从比例上看,海洋第一产业确权海域面积占海洋产业总确权海域面积的90.22%,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确权海域面积占海洋产业总确权海域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5.08% 和4.7%。
2.海洋三次产业征收的海域使用金
2002-2017年, 我国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如图2所示。从总量上看,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征收的海域使用金明显大于海洋第一产业,且增长速度较快。从比例上看,海洋第一产业征收海域使用金占海洋产业征收海域使用金总额的9.1%,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征收海域使用金占海洋产业征收海域使用金总额的百分比分别为43.45% 和47.45%。由图2可见,受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基准海域价格制度的影响,2007年以后我国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征收的海域使用金增长幅度较大。其中,海洋第三产业征收海域使用金在近5年增长速度较快,明显大于海洋第二产业征收海域使用金的增长速度。
(三)沿海地区的海域有偿利用
1.沿海地区的确权海域面积
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确权海域面积的情况见图3。由图3可见,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累计确权海域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为:辽宁、山东、江苏、福建、浙江、河北、广东、广西、天津、海南、上海。
2.沿海地区征收的海域使用金
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征收海域使用金的情况见图3。由图3可见,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从多到少排序为:天津、浙江、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河北、广西、海南、上海。
图1 2002-2017年我国确权海域面积和征收海域使用金情况数据来源:国家海洋局历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
图2 2002-2017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确权海域面积、征收海域使用金情况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海洋局历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数据计算得出。
图3 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累计确权海域面积、征收海域使用金情况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海洋局历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数据计算得出。
三、基于海洋经济视角的考察
(一)全国海域有偿利用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如图4所示,2002-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由2002年的11270.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7611亿元,增长近7倍。同期,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3.8%增长到9%以上,近年来稳定在9.5%左右,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十分明显。
(二)海洋三次产业海域有偿利用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1.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
2002-2017年,我国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累计增加值分别为30549.1亿元、254668.4亿元、286529.1亿元;2002年和2017年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30亿元和3600亿元,2017年约为2002年的4.93倍;2002年和2017年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866.2亿元和30092亿元,2017年约为2002年的6.18倍;2002年和2017年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674.3亿元和43919亿元,2017年约为2002年的7.74倍[14]。从比例上看,2002-2017年我国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二产业累计增加值占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34%、44.54%和50.12%。由图5可见,2002-2017年,我国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且两者在2012年以前按照相同增长趋势和相近增长速度增长。2012年以后,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加速。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在近5年明显大于海洋第二产业,说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2002-2017年,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以较为缓慢的增速增长。
图4 2002-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数据来源: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数据。
图5 2002-2017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数据计算得出。
2.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对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2002-2017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对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如图6所示。由图6可以看出,2002-2017年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对于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远低于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对于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较高,且两者大小交替,其中海洋第三产业贡献率在近几年(特别是近5年以来)提升非常明显,说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效果较为明显。
2002-2017年,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平均贡献率为4.65%,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平均贡献率为41.21%,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贡献率为54.14%。
3.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
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海洋产业比例关系变化所带来的海洋经济总量的增加额占同期海洋经济总增加量的百分比[15]。
图6 2002-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 增加值对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数据计算得出。
在此,选用多部门经济模型进行测度。即根据各产业比重的变化及部门生产总值来衡量相应的贡献率。
若Pt为第t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Zt为第t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rt为第t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At为由第t年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所构成的行向量;Gt为由第t年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构成的列向量[16],t为时间(年),则:
Pt=Zt/rt
Zt=ΔAt×Gt
ΔAt=At-At-1
由此计算可得出2002-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和贡献率,如图7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2002-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贡献率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呈周期性变动趋势,每隔一段时间会出现阶段性的峰值,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2002-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Z值)的四个峰值分别为12.95(2003年)、15.3(2006年)、16.835(2010年)、36.5471(2015年),呈现出“一峰高过一峰”的逐渐上升趋势,说明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显著。2002-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P值)的四个峰值分别为2.14(2003年)、0.69(2006年)、0.745(2010年)、4.6262(2015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现出“一峰高过一峰”的趋势。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而进行着稳步调整。2002-2017年,Z值和P值的变化趋势是同向的。
图7 2002-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 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贡献率
(三)沿海地区海域有偿利用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1.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
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情况如图8所示。2002-2017年,从总体趋势方面看,我国各沿海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均为增长
态势。从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值方面看,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值排在前3位的是广东、山东、上海;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值排在后三位的是河北、海南、广西。
2.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区位熵
区位熵是指某地区特定产业的增加值在该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区位熵可以反映出某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或发展强度的大小,其值越大,优势或发展强度越大。
若Iij为j地区i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qij为j地区i产业的增加值;Pi为全国i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βij为j地区i产业的区域熵。则:
βij=Iij/Pi
式中,n为产业数;m为地区数。
若βij=1,表明j地区i产业的集中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若βij>1,则表明j地区i产业的集中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若βij<1,表明j地区i产业的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βij>1.5时,表明j地区i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在全国具有比较显著的优势。据此,计算得出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及排序,见表1。
图8 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数据来源: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
沿海地区辽宁山东河北天津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海洋第一产业区位熵及排序2.491.370.830.041.340.850.010.321.673.194.453581067119421海洋第二产业区位熵及排序0.821.0331.141.470.941.080.81.0340.880.910.429521631048711海洋第三产业区位熵及排序1.010.930.890.671.020.941.31.0431.040.841.166891157134102
由图9可见,我国各沿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相差较为悬殊,最大的区位熵为4.45(海南),最小的区位熵仅有0.01(上海)。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1.5的沿海地区有3个(海南、广西和辽宁),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这3个省的海洋第一产业比较发达,同时也说明其海洋产业的发展不够均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区位熵远低于1的沿海地区有2个:上海(0.01)和天津(0.04)。沿海地区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没有区位熵>1.5的地区,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的有5个沿海地区(天津、河北、江苏、广东和山东)。沿海地区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也没有区位熵>1.5的地区,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的有6个沿海地区(上海、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和辽宁)。
从海洋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可以看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如天津海洋三次产业区位熵排序为(10,1,11),说明其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但其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弱势明显(均排在后两位);上海海洋三次产业区位熵排序为(11,10,1),说明其海洋第三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但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的弱势明显(均排在后两位);海南省海洋三次产业区位熵排序为(1,11,2),说明其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突出(均排在前两位),但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的弱势明显(排在最后一位)。可以看出,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较大,而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较小的沿海地区,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较为理想的状态。如广东省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排序为(9,4,3),其海洋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海洋第三产业发展较好,海洋三次产业发展较为均衡,其海洋生产总值十几年一直位居全国榜首。
图9 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
3.沿海地区海域有偿利用量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1)海洋生产总值增长快于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
2002-2017年,从总体趋势上看(或大多数年度),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增长快于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的沿海地区有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天津5个沿海省市,这五个沿海地区海域利用效率较高,特别是近年以来的发展势态良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其海洋经济的增长不完全依赖于海域利用量的增大,对海域资源利用量的依赖性相对较低。如图10所示。
(2)海洋生产总值和海域有偿利用面积的增速交替
2002-2017年,从总体趋势上看,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速度快慢交替的沿海地区有山东、河北、上海和广西4个沿海省市,这4个沿海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和海域有偿利用面积的增长快慢交替,海洋经济的增长对海域利用量的增大不存在完全依赖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0 海洋生产总值增长快于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的沿海地区
图11 海洋生产总值和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速交替的沿海地区
(3)海洋生产总值增长慢于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
2002-2017年,从总体趋势上看(或大多数年度),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增长慢于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的沿海地区有辽宁和海南2个省,这两个沿海地区的海域利用效率在近年以来有所提升,但总体上相对较低,其海洋经济的增长对于海域利用量的依赖性相对较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消耗型”为主的,如图12所示。
由此,我国沿海地区按照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可分为三种海域利用类型:①“海洋经济增长超前, 用海量增长滞后”型;②“海洋经济和用海量增速交替”型;③“海洋经济增长滞后, 用海量增长超前”型。
图12 海洋生产总值增长慢于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的沿海地区
四、基于海洋环境视角的考察
(一)我国全海域水质情况
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海水水质分为四类: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从一至四类海水水质逐次降低,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为劣四类海水,以此类推。
2002-2017年我国未达一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变化情况如图13所示。我国全海域第二类水质海域面积从2002年的111020平方公里下降到2017年的49830平方公里,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第三类水质海域面积从2002年的19870平方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28540平方公里,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第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从2002年的17780平方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18240平方公里,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从2002年的25720平方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33720平方公里,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这种“一降三增”(我国全海域未达一类水质标准海域中第二类水质海域面积明显下降,而第三类、第四类和劣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明显增长)的结果表明,我国未达一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在比例结构上呈现出劣化发展的趋势。
(二)我国各海区海域水质情况
2002-2017年我国各海区未达一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变化情况如图14所示。我国渤海未达一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从2002年的31830平方公里下降到2017年的18740平方公里;黄海未达一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从2002年的27670平方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28220平方公里;东海未达一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从2002年的90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017年的60480平方公里;南海未达一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从2002年的24560平方公里下降到2017年的22890平方公里。总体上看,东海未达一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明显大于其他海区,说明东海海水污染相对严重,其次是黄海、渤海,水质清洁程度最高的是南海,其未达一类水质标准的海水面积相对其他海区小,污染程度较低,海水的清洁度较高。
图13 2002-2017年我国未达到一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数据来源:历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图14 2002-2017年我国未达一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数据来源:历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三)我国沿海地区海域水质情况
1.沿海地区海水质量
2002年和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劣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比情况如图15所示。从近年变化趋势看,我国沿海地区劣三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比较大(污染重)的前3位是上海、浙江、天津,占比较小(污染轻)的前3位是海南、河北、山东。
图15 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劣三类水质海域面积数据来源:历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各地《环境状况公报》。
2.沿海地区海水水质等级
我国的海水水质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海水水质分级标准
按照我国海水水质分级标准,将海水水质分为“优”、“良”、“一般”、“差”、“极差”5个等级。2002-2017年沿海地区海域水质等级如表3所示。从各年的海域水质等级总体情况可以看出,沿海地区海水水质较好的、位列前三的是海南、广西、山东。沿海地区海水水质较差的、位列后三的是上海、浙江、天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广东5个沿海省海水水质处于中间状态。
表3 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各年的海域水质等级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各地《环境状况公报》
五、基于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双重视角的考察
(一)海洋经济视角
2002-2017年沿海地区人均海洋GDP情况如图16所示。由图16可见,2002-2017年,沿海地区人均海洋GDP从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天津、上海、福建(划为“强”),排在后位三的是江苏、河北、广西(划为“弱”),其他排在中间的5个沿海地区(划为“中”)。以沿海地区人均海洋GDP作为海洋经济指标,将沿海地区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
(二)海洋环境视角
近5年沿海地区各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比均值如图17所示。由图17可见,沿海地区海水水质从优到劣排在前三位的是海南、广西、山东(划为“优”),排在后三位的是上海、浙江、天津(划为“劣”),其他排在中间的5个沿海地区(划为“中”)。以近5年沿海地区各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比均值优劣作为海洋环境指标,将沿海地区海洋环境划分为“优”、“中”、“劣”三个等级。
图16 2002-2017沿海地区人均海洋GDP(亿元/人)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数据计算得出。
(三)海洋“经济—环境”的综合视角
对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考察,使各沿海地区的考察等级具有海洋“经济-环境”的双重特征。详见表4。
由此,形成9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环境”考察区,如图18所示。在9个海洋“经济—环境”考察区中,“强-优”区(Ⅲ区)是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两者兼顾,均占有相对优势的区,目前尚处在空白状态;“弱-劣”区(Ⅶ区)是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两者均处相对劣势的区,目前也处在空白状态。说明我国既没有“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环境质量优化”的沿海地区,也没有“海洋经济发展缓慢,海洋环境质量劣化”的沿海地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环境”状况大致可分为三类:①“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均具一定优势”型。包括山东和海南(“中-优”区Ⅱ)、福建(“强-中”区Ⅵ)、辽宁和广东(“中-中”区Ⅴ);②“海洋经济具有优势,海洋环境处于劣势”型。包括天津和上海(“强-劣”区Ⅸ)、浙江(“中-劣”区Ⅷ);③“海洋环境具有优势,海洋经济处于劣势”型。包括广西(“弱-优”区Ⅰ)、江苏和河北(“弱-中”区Ⅵ)。
图17 近5年沿海地区各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比均值(%)数据来源:历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各地《环境状况公报》。
沿海地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海洋经济中弱强中弱强中强中弱中海洋环境中中劣优中劣劣中中优优海洋“经济-环境”综合考察中-中弱-中强-劣中-优弱-中强-劣中-劣强-中中-中弱-优中-优
图18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环境”9区综合考察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关于全国的海域有偿利用
自2002年我国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2-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增长近7倍。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稳步攀升,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十分明显。
2.关于海洋三次产业的海域有偿利用
(1)2002-2017年,我国海洋第一产业确权海域面积明显大于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占海洋产业总确权面积的90%以上;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征收海域使用金占海洋产业征收海域使用金总额的90%以上;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2)2002-2017年,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对于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较大,海洋第一产业贡献率较小。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对于海洋生产总值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5%、41.21%和54.14。
(3)2002-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呈周期性波动,3-4年出现阶段性峰值,并呈现出“一峰高过一峰”的趋势,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海洋经济的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贡献。
3.关于沿海地区的海域有偿利用
(1)2002-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累计确权海域面积位于前三位的是辽宁、山东、江苏;沿海地区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位于前三位的是天津、浙江、辽宁;沿海地区累计海洋生产总值位于前三位的是广东、山东、上海。
(2)从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来看,沿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大小相差悬殊,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区位熵相对均衡;部分沿海地区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
(3)我国沿海地区按照海域有偿利用面积增长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可分为三个类型:①“海洋经济增长超前, 用海量增长滞后”型(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天津);②“海洋经济和用海量增速交替”型(山东、河北、上海和广西);③“海洋经济增长滞后, 用海量增长超前”型(辽宁和海南)。
4.关于海洋环境的变化态势
(1)2002-2017年我国全海域未达一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中二类水质的海域面积呈下降趋势,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全海域水质在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2)2002-2017年我国四大海区海水污染程度按从重到轻排序为:东海、黄海、渤海、南海。
(3)近5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水水质按从优到劣排序为:海南、广西、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广东、天津、浙江、上海。
5.关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环境”的综合考察
我国沿海地区按照海洋“经济-环境”9区分类可概括为三个类型:①“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均具一定优势”型(山东、海南、福建、辽宁、广东);②“海洋经济具有优势,海洋环境处于劣势”型(天津、浙江、上海);③“海洋环境具有优势,海洋经济处于劣势”型(江苏、河北、广西)。
(二)建议
1.关于海洋三次产业的海域利用建议
由于海洋第一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以加速我国海洋经济增长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为目标,在海域利用中应优先满足海洋二、三产业的用海需求。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基本上处在“二、三、一”或“三、二、一”结构的边缘。从总体上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已经形成海洋第一产业稳步下降,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并重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比例略高)的格局。目前, 世界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8%、34.2%和50.0%,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约为3∶7∶10[17]。美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海洋一、二、三产业之比为2∶29.2∶68.8[18]。受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制约,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应进一步向着“三、二、一”的方向发展,海洋产业的海域利用应遵循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和整体目标。为了加速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海域利用中,应首先考虑海洋第三产业的用海需求。因此,对于国家及各沿海地区海洋管理部门的海域利用建议如下。
(1)海洋第三产业优先用海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将其作为海洋主导产业。加速发展滨海旅游业,重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开发休闲、度假、娱乐、探险等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业,开发海洋旅游精品,强化高端、高影响力的海洋旅游品牌建设,进一步建设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打造名牌滨海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加强港口、深水航道建设和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强国际航运中心和港口群的建设,调整码头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以更加全面的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技术服务和海洋社会服务等保障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更加先进的海洋信息技术支持海洋资源探测、海事安全监管、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空间管理的有效开展,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向“三、二、一”的高级阶段发展。
(2)海洋第二产业重点用海
进一步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在继续保持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能源化工及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等产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洋高端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海洋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船舶修造业,发展临港产业区,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优化海洋运输资源配置;提高油气深加工程度,加快海洋油气业发展;加强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提高海洋矿产、滨海砂矿采掘与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在海洋第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强化海洋第一和海洋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化、合理化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在充分发挥现有发展基础和优势的基础上,加速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更新改造。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建立优惠和奖励机制,大力支持涉海企业的科技创新,有效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形成集聚合力,不断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
(3)海洋新兴产业保证用海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第二产业居多,海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带来海洋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大和海洋环境的污染加重。因此,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有可能在“二、三、一”和“三、二、一”之间盘整,新兴海洋产业对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将成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带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在用海方面,只有保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用海需求,才能充分发挥其对于其他产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4)海洋第一产业集约用海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不断衰竭和海洋环境的恶化,国家加大了海洋渔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大量转产转业,海洋渔业呈现出由捕捞向养殖的转型,海洋捕捞业规模逐步缩小,海水养殖业向集约化发展,向高效生态、设施养殖模式转型。按照“限近促远,以养补捕”的原则,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发展远洋渔业,以海洋农牧化作为海洋生物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模式,以环保、高效的海水养殖和增殖作为重要手段,使海洋渔业走上高效、健康的发展道路。从长远来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第一产业用海要走集约化道路,摒弃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将海洋渔业产业链延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海洋资源消耗水平,提高综合海洋经济效益, 减少海洋资源的浪费,遏制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海洋农牧化的推进和发展。
2.关于沿海地区的海域利用建议
(1)“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均具一定优势”型沿海地区
此类型沿海地区包括山东、海南、福建、辽宁、广东5个地区。
山东省。2002-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在“一、二、三”和“一、三、二”之间变动,2006-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核心,以黄河三角洲的海洋生态产业和鲁南的临港产业为重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聚区,加快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等海洋产业的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海南省。2002-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一、三、二”结构,2009-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一、二”结构。2002-2017年,海南省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较大,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小,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十分必要。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以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构建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着力建设“北综合、南休闲、西工业、东旅游”的特色产业带。
福建省。2002-2004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一、二”结构,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一、三、二”结构,2006-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结构。2002-2017年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渐降低,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渐增大并超过50%,海洋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构建以“海峡-海湾-海岛”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以临港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密集区为支撑,形成布局合理、区域优势突出的海峡蓝色产业带。
辽宁省。2002-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在“一、二、三”和“一、三、二”之间变动,2006-2009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2010-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结构,海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建设,加速发展渤海(盘锦、锦州、葫芦岛沿岸)、黄海(大连、丹东黄海沿岸及岛屿)两翼的海洋经济。实现传统海洋渔业转型,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滨海旅游业升级,加快船舶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高技术渗透,提升海洋产业层次。
广东省。2002-2004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2005-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结构。2002-2017年广东省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逐渐降低,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海洋生产总值各年均排在全国之首。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充分发挥珠三角、粤东、粤西三个经济支撑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带动沿海蓝色经济带的发展,大力推进以工业、港口、旅游和渔业共同开发的综合型海洋资源开发模式。
以上5个沿海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海洋经济的较快发展,也保证了海洋环境免遭严重污染,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兼顾性较好,协调性较强。对于此类沿海地区海洋管理部门的海域利用建议如下。
第一,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对于此类型沿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提升海洋产业层次。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技术、管理及配套服务等方面差距更是明显。此类沿海地区的海洋综合服务业,特别是海洋信息、海洋物流、海洋金融等高端海洋服务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要大力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业,推进海洋产业结构向高层次、现代化发展。
第二,进一步拓展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竞争性强的海洋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的综合效益,提升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促进海洋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布局合理的蓝色产业带。进一步加强海洋经济的整体规划。制定近期和远期战略,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确定海域开发利用的重点,明确优先开发次序。
第三,进一步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防护体系;对海洋岸线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全力恢复海洋生物资源的可再生能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实施。
(2)“海洋经济具有优势,海洋环境处于劣势”型沿海地区
此类型沿海地区包括浙江、天津、上海3个地区。
浙江省。2002-2004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一、二”结构,2005-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结构。2002-2017年,浙江省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渐降低,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渐提高并接近50%,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以宁波、舟山及海岛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新型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服务业、滨海旅游业,构筑高层次海洋产业集聚区。
天津市。2002-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结构,2006-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2002-2017年,天津市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平稳且比例较小,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大,海洋工业非常发达。天津市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构筑“北旅游、中航运、南重工”的特色海洋产业带。以武清、北辰、空港作为三个支撑区域,构建海洋综合配套服务集聚区和产业带,加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
上海市。2002-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一直是“三、二、一”结构,海洋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上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将战略重点由沿江向沿海转移。上海市海洋第三产业优势突出,但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弱势明显,海洋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十分迫切和重要。要重点建设洋山深水港,以江、浙为两翼,依托临港新城和崇明三岛,构筑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服务业主导的新型海洋产业体系,突出特色海洋产业优势,打造长三角海洋产业带和经济带。
以上3个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海洋环境遭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治理和优化海洋环境是此类沿海地区的重中之重。对于此类沿海地区海洋管理部门的海域利用建议如下:
第一,进一步转变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以海洋资源有偿利用、有序、有度开发为目标,杜绝一切超出海洋生态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承载力的开发行为,实现海洋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持海洋生态平衡,使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达到海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二,进一步严格管控污染物入海。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是陆地向海洋排放的大量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占比达80%的陆源污染,显著改善海洋环境质量[19]。要把排污总量控制纳入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原则,依据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对于河流入海口加强整治与监管。坚决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统筹沿海工业布局,逐步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再循环、再利用和减排量。
第三,进一步加大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和执法检查力度。集中统筹使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形成专项资金,通过严格的专款专用审查制度与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规范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审批与运用。科学规划投资结构和资金配置,明确海洋环境治理目标,提高海洋环境治理效率。加大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与惩处,使企业超标排污所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其守法的成本。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中,不仅重视执法检查的次数,更要重视执法惩处的力度。
(3)“海洋环境具有优势,海洋经济处于劣势”型沿海地区
此类型沿海地区包括江苏、河北、广西3个地区。
江苏省。2002-2003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一、二、三”结构,2005-2006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2006-2008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结构,2009-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2002-2017年,江苏省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渐降低,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渐增大,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江苏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构建“沿海为纵轴、沿江为横轴”的“L”型特色海洋经济带。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为核心打造“北海洋重化,中海洋生态,南海洋工程”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提升北、中、南部区域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培育临港产业集群。
河北省。2002-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在“二、一、三”和“二、三、一”之间变动,2006-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河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建设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海洋经济核心区,将“港口—港区—港城”一体化作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和滨海休闲旅游业。
广西省。2002-2005年海洋产业结构是“一、三、二”结构,2007-2017年海洋产业结构在“二、三、一”和“三、二、一”之间变动。广西省海洋第一产业优势突出,但海洋第三产业弱势明显,广西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是海洋第三产业。要以北海、钦州、防城港形成的“三角形”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海洋经济带。
以上3个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待提升,其今后努力方向是海洋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对于此类沿海地区海洋管理部门的海域利用建议如下:
第一,进一步推进海洋第三产业升级。江苏、河北、广西3个沿海地区近年的海洋产业结构多为“二、三、一”结构。按照《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海洋第三产业要达到 50%以上,此类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十分必要和迫切。要加快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旅游业,打造滨海特色海洋旅游带;着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不断拓宽海洋服务领域。在大力发展海洋运输和海洋旅游业的同时,重视海洋服务业,提高海洋服务业层次,扩大海洋服务业范围。加强海洋技术服务、涉海金融保险、海洋信息服务、港口物流等建设,促进海洋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进一步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占海率较低,产业集中度较高,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明显,有利于海域的集约利用,可减少单位产值对海域的占用,实现海洋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
第三,进一步转变海洋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海域利用方式的集约化,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不断提高海域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投入产出效益、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提高海域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海域占用,尽快进入海洋经济集约增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