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策实施程序的研究

2018-09-27王玉民颜基义潘建均陈泽玮

中国软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进动实施者实施方案

王玉民,颜基义,潘建均,陈泽玮

(1.中国科学院,北京 100864;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一、引言

决策与决策实施是筹谋活动中相续接的两个环节,同样具有筹谋活动的过程性,潜含着可程序化的规律。人们十分重视决策的过程,讲求决策的程序。西蒙还特意将决策程序合理性列为确保科学决策的条件之一。与之相比,对于决策实施活动的过程问题却很少受到重视。在决策理论中缺少决策实施程序的研究,在决策实践中缺乏决策实施程序的运用方式。这是决策学发展中的一个缺憾。探讨决策实施活动的过程特性,归纳决策实施的基本程序,是创新决策实施方式、提高决策实施效果的重要课题。这是现代决策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本文试图对决策实施的过程性与程序问题,做些许探索。

二、决策实施的界定

决策与决策实践的无限循环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对立统一的一种表现形式。决策是对未来价值的判断与实践方式的筹谋,是指导、控制实践活动的方略。形成有效的决策实践活动,是达于目的实现的唯一途径,是决策活动发生的初衷。有效的实践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果,并以实践效果检验决策的合理性。否则,不付诸实践的决策,就毫无价值。但是,在复杂的社会主体之中,决策者决策的完成并非等同于决策实践的开端,也不是筹谋活动的结束。不仅在筹谋方案的主观过程与客观实践的开端之间,存在如何将决策方案转化为客观实践的筹谋过程;而且在客观实践过程之中,还存在如何整合资源、协调实践行为,力求客观实践有效的筹谋活动。决策之后与成功实现决策目标之前,所必需的筹谋过程,就是所谓的决策实施问题。

(一)决策实施的概念

决策实施的界定。决策实施问题的核心,是关于如何将决策意图演变为有效的实践,以实现决策的目标。对于有效决策实践中的实践问题,已经超越决策思维活动范畴,属于专门的实践性课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但对于决策实践的调控,应包含在筹谋范畴之中。如何确保有效实践的筹谋活动,是决策之后延续而生的基本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所涉及影响有效实践的因素,却并不仅限于对实践的调控,还包括实践前对实践者实践能力、实践方式的筹谋。其中对实践调控的指挥、协调、应对突变等,相对易于理解。但对于实践能力与方式的筹谋,即在决策与决策实践之间存在的筹谋过程,却十分复杂。回答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是产生此类现象的根源,即社会主体价值关系、体系结构、职能划分等所带来筹谋活动的复杂性。一般社会主体活动存在“三分”[1]现象。其一是利益主体与价值主体的分离。决策只能由被授权代表社会主体整体利益的决策者依法定职权进行决断。决策的原则在于决策者如何尽其职责以满意的方案指导实践以实现决策目标,满足社会主体整体利益的需求。而决策者之外社会主体的成员没有决策权。其二是社会主体内存在决策者、实施者、实践者的职能分工。有权决策的决策者,却无法像个人决策可由自己实践那样简单从事。决策者不能也无需仅凭一己之力去实践。在社会主体体系内,整体决策目标的实现必须转由具有实施职能、实践职能的组织与成员有组织、按计划的承担实施之责。这种职能分工决定了由决策者的决策向实施者的具体实施方案转移的过程。这是决策学研究的一个难题,也是社会决策实践中非常棘手的难关:首先表现为决策实施的思想障碍。决策思想、决策意图存在于决断决策方案的决策者头脑之中,而要由因职责负责实施却无权决策、不尽明了决策意图的实施者、实践者去执行,思想认知存在差异。这是决策实施的思想障碍。如何取得实施者与决策者在决策思想上的认知与认同,是决策实施必须首先决策的难题。其次表现为决策实施方法具体化的困难。决策者决断的决策方案适应于社会主体的整体,但众多的实施者只是社会主体整体中的组成部分,只能按其职能分工采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具体执行方案。整体方案与具体实施方案存有较大差异。如何依据决策方案制定实施者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项即复杂又困难的多级决策问题。其三是决策实施方案的“分协”现象,即是决策总体目标的实现与实施者各自具体实施方案的制约关系问题。一方面,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不是随性的具体化,而是符合决策方案约束下的按照职能分工的具体化,在符合总目标要求前提下讲求具体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体内多层次、多系列的众多实施者所制定的各自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之间,要依据组织隶属关系有机整合,讲求具体实施方案整体的协同性,以协同的整体体现决策的总意图。借助具体实施方案之间的整体协调,力求实施的整体有效性。即具体实施行为的综合实施结果要与决策目标要求相吻合。

前文讨论了决策者的筹谋形成决策方案之后,为有效实践所必需转由实施者完成的筹谋活动,其内容庞杂、环节众多。而且,实施者的筹谋活动不是完全自主、绝对独立的,而是在以决策者为主的决策向实施者为主的筹谋转换过程。这一转换过程的基本原则是实施者必须依据决策意图筹划有效实践而实现决策目标。归纳上述的讨论,则可定义:

所谓决策实施,是指实施者按照决策指令为实现决策目标所展开的筹谋过程。或简单的说:决策实施是指为实现决策目标筹谋有效实践的过程。还可再简化:决策实施是指对有效实现决策目标的筹谋。其中包括将决策指令转化为实施者的实施意愿、形成实施方案并组织、协调实践者有效实践以实现决策目标的全部思维过程。从决策实施的定义看,决策实施的功能,是将决策者筹谋的方案转变为社会组织力求目标实现的组织整体性活动的思维过程。如以实践者的实践作为尺度,决策实施大致区分为实践之前的决策实施与决策实践过程中的决策实施。

决策实施是个独立的概念。决策与决策实施,虽同属于一定时区间的筹谋活动所包含的环节,具有同样的时区间约束,同样的筹谋意图,发生于同一的组织体系内,但却有不同的活动特点、相异的活动形式。两者的差异还是明显的:(1)因果之别。决策与决策实施功能作用不同。决策是以社会主体整体利益为动机对其价值方向与行为方式的谋划,为决策实施之因;而决策实施则是依据决策方案筹谋目标实现的社会行为形式,属决策之果。体现了社会主体的价值导向。(2)主体不一。同属于社会主体一定时区间筹谋活动的决策与决策实施,行为主体不尽相同。决策是社会主体整体利益代表者即具有决策职权的决策者为主导,具有决策问题选择的自主性,具有决策的权威性。而决策实施则是以社会主体次级组织内具有实施职能的实施者为主导。在决策筹谋过程中,是有决策者为主的决策向以决策实施者为主的决策实施的转换,存在基本的制约限制:一是只能以决策方案的实施作为实施者的决策问题;二是存在多层次实施者实施活动的相互制约,制约的整体效果必须体现决策意图。这是社会主体职能分工的表现形式。(3)形式相反。决策是依据民主化的决策机制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再由决策者集中决断。这是从群众中来的思维形式;而决策实施则相反,是将决策的意图向实施者、实践者传达、认同、谋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的过程。这是向群众中去的思维过程。(4)结果差异。决策的结果是制定一定时区间内满意的决策方案,即整体的实施蓝图;而决策实施的最终结果则表现为决策的有效实践,借助实践实现决策目标。这是以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与有效实践过程达到实施蓝图的现实化。(5)性质不同。在决策的思维与实践反复过程中,决策与决策实施虽都属于思维活动过程,但决策属于基于趋势预测形成决策方案的决断过程,而决策实施则侧重执行性、实践性的“分协”活动,属于力求决策方案实现的可行与有效的思维过程。(6)在一定时区间的主观筹谋与客观实践过程中,决策处于过程之开始,决策实践处于过程之结尾,而决策实施则是连结决策思维与客观实践的结合部、过渡段,并延续至决策实践取得成果过程之中。主观与客观双重约束的特点,尤为明显。

决策实施在筹谋活动导向、形式与内容的特殊性说明,决策与决策实施区别明显,应属于不同的概念。与决策相比,决策实施的内涵与形式是区别于决策的相对独立性的概念。或强调说:决策实施是独立于决策之外的概念,不应与决策混同。如果纵观世界流行的决策理论,决策概念定义中确实都不包含决策实施的内涵。如源自西方的西蒙决策科学,称决定即为决策或选择即为决策;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我国谋略论中,决策是谋、断与策的综合。这两者决策概念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决策仅包括决策方案的谋划与制定,意在指导实践但并不包含决策实施的过程。

在目前所查阅文献的范围内,诸多著作[2]认为决策概念本身就包含决策与决策实施两个活动过程,或说决策概念就是指选择方案和实施方案的整个活动过程[3]。有的界定:决策过程包含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两个前后相继的过程[4]。不少著作则直接将决策实施列为决策程序中的一环,如决策程序四步骤[5-6]: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方案择优、慎重实施等。有的认为现代决策学决策程序[7-8]是包括谨慎实施在内的六环节甚至七环节等。此类将决策实施混同与决策概念之内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决策实施的构成。以谋断与实施的差异作为尺度区分出决策与决策实施两个概念。两者都发生自具有纵横交错复杂组织结构的社会主体之内。在决策实施概念讨论中,已经以决策实践做尺度,将决策实施区分为两个阶段:决策之后至决策实践之前的决策实施过程与伴随决策实践过程之中的决策实施过程。这两者虽然都是思虑实施决策方案以求有效的实践,但却存在诸多的差异性。一是发生的组织部位不同:前者发生于社会主体的多层级组织体系之内;后者存在于基层的决策实践者之中。二是功能作用不同:前者是决策方案的具体化、可行化、协调化;后者是依据可行方案实践的有效性控制问题。三是任务内容不同:前者解决实践能力的内容,包括实践组织、实践思想、行为方案、实践条件、实践约束等;后者是如何发挥潜在实践能力取得实践的有效成果的内容。四是影响因素不同:前者是依据环境与决策意图进行主管谋划为主,后者则是依据实践的客观事实的应对性谋划为主。

为便于深入讨论决策实施的规律,将前者称为贯彻性实施,简称为贯彻实施;将后者称为实践性实施调控,简称为决策实践调控。在决策学范围内,有时还可将决策实践调控直接简称为实践调控。则决策实施是由贯彻实施过程与实践调控过程相耦合构成的双环结构。

则有决策实施过程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决策实施结构示意

(二)决策实施的过程性

决策实施不仅具有图1所示的双环节的过程,其中贯彻实施与实践调控也各因其内容的差异而显示特有的过程性。分清双环节的具体过程,对认识决策实施的动态形式、归纳决策实施的程序与方法,都有所助益。

贯彻实施的过程性。贯彻实施是指社会组织内次级组织将决策指令转化为决策目标实现能力的过程。因其重点发生于社会主体的次级组织之内,称为组织实施。贯彻实施的功能是为有效实践提升组织的实践能力。为提升实践能力,贯彻实施的运作环节包括:(1)选聘实施领导者。即领导者出主意用干部中的用干部。得力的实施干部是提升决策实施能力的首要任务。(2)优化实施组织。包括依据决策实施意图的特殊需求,调整承担实施职能的组织。这是决策实施的组织保障。此类优化组织结构的问题,常发生于实施组织不力或特殊实施任务需要新实施组织的构建的特殊情况之下。一般尽可能发挥原有组织作用,有的则可调整职能或组织重组,必要时则需要新建实施组织。(3)组织传达学习。这是决策思想向实施者的整体转移过程。实施者对决策思想、策划意图的认识、理解,是有效实施的思想基础。(4)引导思想认同。对决策方案、意图不仅知晓而且达到思想认同,是焕发实施者内动力、发挥实施自觉性的基础,因而也是激发实施者创新能力以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通常在组织传达、深入学习基础上,综合运用方案研讨、实施分析、思想动员、文化激励等综合措施,引导实施者深刻领会决策思想,形成对决策思想的基本认同。(5)制定个性化实施方案。属于社会主体整体的决策方案,仅是各级实施组织筹谋实施方案的依据,但绝不是实施者可随意简单照搬的。各级实施组织需要创造性的筹谋自身既能符合上级决策要求、又体现所在组织的职能,还因时、因地制宜的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自身的目标分解、任务梳理、措施的技术化、专业化等。对此可称为决策的个性化演变并按组织体系的分散化过程。(6)实施方案的整体协调。决策分散化过程中形成的众多个性化实施方案,保障个体决策实施的可行性,但也潜含了组织之间决策实施失谐的危险。从保障整体实施有效性角度,对各级实施组织个性化的实施方案,必须进行整体协调。整体协调的办法:一是强调实施方案个性化必须以上级决策方案为依据的原则,形成决策方案的整体约束;二是严格按照实施组织职能进行实施方案的制定,体现职能设计的整体约束;三是逐级对隶属下级实施方案进行协调分析与指导;四是决策者将对分散化实施方案整体效果的预评估与决策方案进行比较,酌情协调可能出现的矛盾。(7)制定整体的实践流程、资源配置预案以及检测、评估、激励等构成的约束机制。关键是把握实践过程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对应转变的资源配置办法、评估指标、检测系统构成与奖惩机制等约束性制度设计等。

将贯彻实施过程所包含的过程性任务,简要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贯彻实施的主要环节列表

贯彻实施的七个环节缺一不可。第一、第二环节可进一步归纳为优化实施组织,是有效实施与实践的组织基础;第三、第四环节可归纳为实施组织的思想认同。这是有效实践的根本因素。第五、第六环节可归纳为实施方法。次级组织个性方案的可行与方案整体的协调则是实施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是有效实践的关键。实施方案“分协”的不利或失效是“肠梗阻”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最后环节的整体实践约束,则是检测、引导、推进决策实践的依据。其七个环节相互作用将显示出实施组织犹如整体人的“活化”现象。这是贯彻实施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实践调控的过程性。决策实践是指贯彻实施后实践者进行社会实践力求实现决策目标的过程。而实践调控则是指决策者以及决策实施者借助指挥管理职能提升实践效果的过程。实践调控的功能在于提升实践的有效性。

实践调控的基本环节与任务包括:(1)实践指挥。最基本的实践调控任务是对实践者社会实践的指挥,包括引导、协调、监控、纠偏等。(2)引导阶段转换。依据整体实践统筹预案注意实践中因主要矛盾的转化而发生的实践阶段的转变,预先做好资源调配预案,引导实践向新阶段的跃升。对于因主要矛盾转化而必须采取的调控问题,简称为阶段转化调控。(3)应急决策。依据实践状态变故或环境突变等意外,及时做好实践方案的修正、调整或方案的转化,必要时采取紧急应对策略等。这一环节是预案必备而酌情采用的柔性环节。既包括实施顺利情势下对实施目标标准的提升,也可能是遇到意外的紧急状态,需要对情势的评估与实施状态的评价,并根据反馈进行决策修正,必要时进行追踪决策或预定紧急预案的启动。此事还涉及到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和心理效应等诸多有待处理的难点。

实践调控的基本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决策实践的环节列表

决策实施的总过程。将贯彻实施的过程性与实践调控的过程性引入决策实施双环节结构之中,就全面表述了决策实施的总体过程。决策实施的总体过程,是研究决策实施程序、讲求决策实施方式的基本依据。

三、决策实施程序的分析

(一)决策实施程序的概念

程序是研究事物过程性的一种工具,是将复杂的过程从无序变为有序的分析手段。通常需要选择一定的分析尺度,对研究对象过程性进行阶段划分并探索其阶段之间的关系。对事物过程阶段关联性在形式上的概括即为程序。对决策的过程,是依据思维内容及关联形式的特征区分其段落的,并借助决策内容的制约性分析决策阶段的关联性,进而概括出决策程序。无论贯彻实施、实践调控以及决策实施的总体,都具有发生、演变、终结的过程。这已经在上述的讨论中给出答案,如图1、表1、表2所示。对决策实施过程性的认识,显然取决于决策实施的理念,受制于决策实施形式的分析方法。理念的差异,分析方法的不同,会形成决策实施过程的多种解读形式。但无论何种决策实施的理念,都无法回避其过程性的存在以及阶段性划分的必要。差异仅仅是过程性归纳的结果有所不同而已。其中运用程序的分析方法较为简单,且与决策程序分析方法取得一致。决策实施过程性的存在,是决策实施程序存在的依据。对具有过程性的决策实施,运用程序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9],显然是决策实施研究内容中所不可缺少的。

决策实施程序的概念。决策实施程序是指对决策实施过程性在形式上的概括。是以对决策实施活动所区分的活动阶段以及关联关系的抽象为基础,对决策实施有效实现决策目标的整体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客观表述,是根据决策实施阶段连结的特征概括所形成的决策实施基本环节。其特点是把解决决策实施问题的思维活动格式化、标准化、工序化,使决策实施过程有统一的语言、符号、规格,以此限制和缩小实施者主观随意的自由度,减少决策实施的失误,保证决策实施的有效性。认识决策实施程序的关键在于合理区分决策实施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

决策实施阶段的划分。决策程序的凝练主要依据思维内容差异对决策过程所进行的阶段划分。对决策实施过程阶段的划分,可简可繁。主要在于为研究的方便所选择阶段划分的依据。决策实施的核心是实施,其阶段划分的重点在于实施的形态。决策实施阶段性的划分依据不是实施的内容,而是实施的形式。

前面已经依据决策实施的能力与能力发挥的角度区分为贯彻实施与实践调控两大过程。贯彻实施过程具有任用干部、优化组织、传达学习、思想认同、实施方案分解、实施方案协调以及包括约束机制的整体实施预案等七个环节,如表1所示。但按照决策实施的形式讨论,决策实施中的前二个环节可归为优化实施组织类,第三、四环节可归为与实施组织的思想基础类。在实施方案中的次级组织实施方案的个性化分解与个性化实施方案的整体性协调,都属于实施方案的问题。这两个环节可归并为实施方案的“分协”阶段。决策实施的最后环节是基于组织优化与实施方案“分协”过程,进一步形成总体实施统筹与相关约束机制并达到实施情绪激化的一种状态。则贯彻实施概括为优化组织、思想基础、方案“分协”与约束机制等四个阶段。其实,思想基础也可视为优化组织阶段之内,则贯彻实施过程进一步缩减为三个阶段。无论决策实施的四个阶段还是简化的三个阶段,阶段之间的制约关系较为简单,互为基础,依次推进,共同体现决策方案的要求。其中操作较为困难的是如何精心组织实施方案的“分协”。

实践调控的基本环节如表2所示。决策实践实施中必然出现的是正常实践阶段中的指挥、检测、协调环节,经常出现的是在实施进程中针对主要矛盾转化而出现的对实施阶段转变的调控。这是决策实践程度不同阶段的调控问题。另外,可能出现的环节是紧急应对性的决策修订。这一环节的发生也不一定出现在以上两个环节之后,而是因环境的突变或实施中的失误而引发的应对之举。则实践调控三个环节基本可视为三个阶段。

(二)决策实施的程序

对决策实施阶段关联关系做形式上的概括,即为决策实施程序。则有:

决策实施的双环程序:是依据决策实施能力视角区分的两大阶段的互联关系的概括如图1所示。

贯彻实施的程序:对贯彻实施阶段的划分与阶段关系在形式上的概括,称为贯彻实施程序。贯彻实施阶段划分,除实施方案“分协”与实施约束两阶段之外,组织优化即可视为包含思想认同在内的一个阶段,也可为突出思想认同的重要性而拆分为两个阶段。则贯彻实施的阶段有三阶段与四阶段之别。如还考虑实际存在的决策实施信息反馈因素,则贯彻实施程序如图2两种形式。

图2 贯彻实施程序——三环程序与四环程序

实践调控程序。实践调控程序是指对实践调控过程中实施指挥、阶段转换协调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状况应对性决策修订等三个阶段关联关系在形式上的概括。基本关系如表2所示,增加决策实践调控的信息反馈,则实践调控的程序如图3所示。

图3 决策实践调控的程序

决策实施的程序。对决策实施过程各阶段关联关系的形式上的概括。实际既是将贯彻实施程序与实践调控程序带入决策实施双环结构的结果。如果还考虑决策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作用,则如图4所示:

图4 决策实施程序

(三)依程序改进实施的方法

全面把握实施程序。决策实施的程序表述出获得有效实施成果所必需遵循的实施过程。在决策实施中必须全面把握、精细安排、严格程序、严谨实施。决策实施程序的混乱,是造成决策实施失败的内在原因;任何实施程序性环节的缺失,都会引发决策实施的某些乱象。

在现实实践中,存在诸多的决策实施性怪相或难点。有些问题甚至作为顺口溜流传于民间。如“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就是对决而不行现象的讽刺。不推进决策实施,不仅失却决策的意义,还造成失信于众的后果,引发“狼来了”的现象。其实,决策实施程序中的各阶段与阶段关系,都对决策实施弊端的发生具有警示作用。以下仅就贯彻实施的一些现象做些许讨论。

其一,如果连决策意图的传达贯彻都不予重视,自然落得“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结局,或出现早期曾存在的“决策不出中南海”的问题。即使重视实施,如果组织不健全、用人失误,也是无济于事的。如三国时期失街亭之败是诸葛亮用错人,才上演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其二,不制定实施计划的贯彻实施,无法形成实践者实际的实践过程,不仅决策落空,还会出现空喊口号的形式化的现象。千篇一律的“空喊口号”,流于形式的现象,等同于对决策方案的消极抵制。而且还会衍生不良的社会风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最高指示传达不过夜”的要求,带来的不过是“敲大锣”、“放鞭炮”的群众运动,以轰轰烈烈的形式掩盖消极抵制的行为。直至现今依然存在面对重大决策高喊口号,无限上纲而实际却溜之大吉甚至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害群之马。这都是十分有害的。

其三,即使制定实施方案,如果缺乏实施方案的“分协”过程,也无法确保决策实践的有效性。目前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产业布局存在的结构趋同现象,就带有产业发展方案的“分协”不够,而“一窝风”、“齐步走”问题,不仅实力分散,失却特色,而且也影响整体发展的效率。

其四,即使有了组织优化的基础和决策实施方案“分协”过程,如果缺乏决策实施约束以及实施保障机制,往往还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梗阻”现象。例如,实施中的“踢皮球”、“耍太极”、“阳奉阴违”、“纸上谈兵”、“报喜不报忧”、“另立小政策”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干扰着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强化约束机制是消除“梗阻”,推动重大决策真正落到实处的保障。这需要有效的协调、严格的督察与有力的约束机制等多方面综合发挥作用。

决策实施方式中的难点。决策实施是个复杂系统工程,决策实施务必要注意方法、讲求计划性[10]。这已成为共识。有的还提出决策实施要充分发挥决策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及反馈系统三位一体的作用,并讲究实施的策略[11]。有的强调:(1)明确实施的办法和要求;(2)制定实施决策的程序;(3)对决策实施坚持严格、有序、高效的管理等。社会各界所提到的决策实施的方法、计划,虽各有所侧重,但大体都包括[12]:(1)制定计划,积极动员;(2)个别试验,追踪反馈;(3)普遍推广,总结经验;(4)落实责任,监督检查;(5)注意反馈,及时修正调整,必要时进行追踪决策。

如果与图4所示的决策实施程序相对照,还存在决策实施方案的“分协”方式的难点。其方案之“分”涉及各级实施者的可行性问题,而方案之“协”涉及整体实施的有效性问题。虽然有些研究者提到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问题,但没有涉及如何引导个体可行与整体有效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如若讨论决策方案实施“分协”的运作方式,必须首先了解、认识决策实施“分协”的规律。这是破解决策实施“分协”方式这一难点的唯一出路。

四、决策实施方案的“分协”规律[13-14]

决策实施方案的“分协”,是决策实施策划中的难点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众多的实施者因职能分工、实施能力与配置条件互有不同,不可能执行所谓一般的、共同的实施方案,只能制定对应职能分工、符合实际条件的具体实施方案。这就出现了实际执行实施方案的多样性、多样方案的差异性以及为体现决策意图而众多具体实施方案之间必要的协调性。解决这一难点问题,有两个重点:一是如何认识具体实施方案的本质;二是如何探寻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就此,本文引入次级决策与次生决策两个辅助概念,并统称为次决策。从次决策之间的制约关系,可窥视到些许可供参考的决策实施方案的“分协”规律。

(一)次级决策的进动规则

次级决策概念。所谓决策实施的“分协”现象,包括作用方向相反并行发生的两类过程。其中第一个过程,就是将决策者的筹谋思想向实施者传达、认同并依据实施者的职能就目标划分、任务分工、措施的行业化、技术化、工具化等做自我筹谋过程。这是决策思想向基层分布、分散而筹谋各异的分解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在内容上与决策吻合,其具体操作步骤也与决策程序类同。显然,在决策实施中决策思想向基层分布、分散而筹谋的每一个过程,也属于决策思维范畴。两者不同点在于:决策思想是由决策者依权自主选择决策问题的决策结果,而决策实施中的决策思维则是由实施者依据贯彻决策指令被动形成的决策问题,属于贯彻决策引发的因应性决策。此类因应性决策,都属于次级组织的因应性行为。为了便于区别,特意将其称为次级决策。则次级决策是指次级组织筹谋贯彻总决策具体方案的思维活动。

在决策实施的“分协”现象中第二个过程,是分解化的实施方案在总筹谋约束下出现各实施方案的相互配合、整体协调的过程。其所指分解化的各实施者的实施方案,就是社会主体内的次级组织的次级决策。其分解的实施方案之间相互配合、整体协调的过程,其实就是次级决策的互动关系问题。即社会主体内各次级组织的次级决策的相互协调问题。

次级决策的关联因素。其关联关系源自于两大因素:(1)决策指令对次级决策的制约,或贯彻实施任务的需求是次级决策的前提。(2)发生次级决策的次级组织具有的组织性隶属关系。前者属于次级决策的前提性因素,各次级决策都如此,具有同一性。后者属于社会组织的结构性因素。存在次级组织的纵向隶属关系与横向并列关系。在并列关系的次级组织中,隶属同一上级的并列组织的关系称为协同关系。由此形成次级决策的纵向的隶属性与横向的协同性。次级决策的决策前提性、纵向关联性、横向协同性,是在贯彻实施中各次级决策之间的基本关联性。这种基本关联关系是对“决策实施‘分协’所强调的筹谋实施过程中从整体向微观的分解化与微观在整体上的协调性的问题”的表述。

次级决策三维进动性。次级决策不能是无序的。在具有层次性、系列性结构的社会系统中,贯彻实施是次级决策的发端,而不同子系统的次级决策依赖于组织系统结构的制约,只能在直属上级决策指令形成并列为自己的决策问题才可开展自身的次级决策。由此,次级决策之间形成由贯彻实施开始并沿社会组织体系自上而下、左右协调、依次展开、逐步深化的过程。由此决定了次级决策之间的次序性。

如从决策到决策实践之间的贯彻实施过程考察,可以发现决策、次级决策到决策实践过程中决策关联的宏观趋势:即决策沿着组织结构的纵向与横向的递进性。对决策与次级决策沿着组织结构的纵向递进,称为决策的纵向进动性;在组织结构的横向次级决策的协调递进关系,称为决策的横向进动性。决策纵向进动与横向进动中,不断分化出的次级决策都出现自身决策合理性与社会组织整体合理有效的矛盾问题。处理办法既有从决策指令协调次级决策的问题,也有按实际出发调整总决策的问题,并不断反复协调决策在纵、横向进动所发现的问题,直至趋向满意方案。这种反复协调过程,表现的是决策随时间逐步优化的过程。对此称为决策的时间进动性。决策的纵向进动性、横向进动性与时间进动性,统称为决策的三维进动性。次级决策的概念将贯彻实施转化为决策性问题;次级决策关联性则将贯彻实施整体转化为多类次级决策的关联结构;而决策三维进动性的提出,则为贯彻实施的次级决策整体结构引入了动态分析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角度。这是决策研究深化的新课题。

(二)决策纵、横向进动的规律性

1.决策纵向进动的特性

决策进动的同一性与变异性。在次级决策沿着组织隶属关系纵向依次递进过程中,次级决策之间具有两重特性:同一性与变异性。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对于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忽视掉,在教学一些重点的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加强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但要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知识学会、学精,还要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更要灵活运用进实际生活中。

同一性。表现次级决策之间相互一致、普遍存在的制约性。主要表现为纵向进动中各层次的次级决策都以总决策的目的为动因,以相应的价值准则为最终检验标准,而且都以直属上级决策指令为自己的决策问题,为上级决策提供支撑,为总决策目标实现服务。对这一特性称为决策纵向进动的同一性。

变异性。与同一性相反,纵向进动中各次级决策之间也存在差异性,从系列关系看也称为变异性。总的变化趋势是将表现决策者主观能力的总的决策,转化为实践者主观能力并形成实践的意志倾向。转变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决策目标逐级由宏观向微观、由全局向局部分化,成为实施者组织或个人能力、条件基础上可识、可行、可实现的具体行动目标。(2)实现目标的措施,由理性要求、原则安排,逐级向技术化、可操作化的具体措施转变,直至变成与实践者的职责、技能相适应的、可操作的措施。(3)决策纵向进动中最高领导的主观意志逐级转化为实践者个人主观意志,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思想趋向一致,促成整体组织的“活化”。这种次级决策纵向变异性,实质就是目的同一性约束下的目标的分责化与措施的技术化。

决策合理限度的概念。一般将判断决策合理性的最大允许偏差,称为决策偏差限度。由于情势的不确定性、技术方法效力的有限性以及决策能力的局限性,所谓完全科学的决策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可能的。一般追求的是多种因素制衡下的合理性决策,或满意的决策结果。其中包含了决策中对多因素平衡的利弊取舍,也隐含了决策偏差影响的权衡。一般为理性分析的方便,将其视为决策偏差的问题。过大的偏差将造成决策失误,过小的偏差理性上是好事,但实际中往往难以达到,既使能达到也会耗时耗力、得不偿失。通常做法是大致把握一个决策合理化所允许的偏差尺度。称为决策合理限度。决策的偏差很难实际测度,既使完全采用定量方法的决策,其测算的误差也并不等同于决策偏差。但决策偏差与决策合理限度概念的运用,最大的意义是对决策观念的作用与决策研究中的方便。

纵向偏差淀积现象。对次级决策纵向进动中决策偏差逐级累积、放大的现象。决策具有一定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以上级决策指令为决策问题进行次级决策的下级,不仅不可避免的输入了上级决策的偏差,而且自身在目标分解、任务定责与措施技术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合理性程度问题,放大了次级决策的偏差。任一级的决策偏差都影响下一级的决策科学性,并偏差逐级积累、放大,犹如龙抬头而尾乱摆的现象。在决策纵向进动中次级决策偏差逐级传递并各有放大,称为决策偏差的淀积。这种决策纵向进动偏差淀积好似串联电路效应。

次级决策反复协调的必要。决策偏差的淀积的理性启示:(1)任何一层次次级决策失误,都将造成组织系列决策整体的失误。(2)决策偏差甚至失误的责任,虽然有主次责任之分,但确实都难脱其责。(3)决策纵向进动中的反复协调是极为重要的,而且不是协调下级或上级的问题,而是系列的反复调整,直至达到决策合理。这是贯彻实施中最为困难的任务。

2.决策横向进动的特性

次级决策横向协调关系两重性。次级决策在组织结构横向协调关系内相互依赖,也表现为同一性和变异性的两重特性。

次级决策横向进动的同一性:(1)都以总决策的目的为前提,按相应价值准则为判断标准。这是与纵向进动的次级决策同一性是一样的,可称为目的的同一性。(2)目的前提性体现在隶属关系的制约上的同一性,横向进动与纵向进动的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前者是以同一个上级决策指令的贯彻为决策问题,而后者却是依次以自我的上级决策指令的贯彻为决策问题。

次级决策横向进动的变异性:横向进动中次级决策之间的内容、形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或变异性。变异性的总趋势是保持等效于上级决策指令要求下进行行业性分工。这种横向进动的整体效应约束,即为决策协同性约束。横向进动的行业性分工表现为:(1)上级决策目标在次级协同组织之间进行目标内涵分解,形成不同行业的分目标。各协同组织行业性分目标整合等效于上级目标。(2)各协同组织针对行业性分目标,采取实现行业目标的实施措施向行业所对应的专业化转变。(3)协调组织在横向进动中因目标的行业化、措施专业化,增加了相互依赖性,从横向为组织注入了组织活力。

横向失谐现象。横向失谐是指决策偏差在决策横向进动中的表现形式。是决策科学化与决策实施调控中的难点。因环境条件的多变性、决策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决策能力的有限性,都可能产生决策科学性的偏差。决策偏差在决策纵向进动中存在偏差淀积现象。而在协同组织的次级决策中,决策偏差表现为对协同组织决策整体协同性的破坏,影响协同组织整体的决策效果。对此称为次级决策横向进动的失谐。造成失谐的偏差来源很多,如因上级决策偏差淀积、自身决策的欠缺等都产生偏差。除此之外,任一协同组织决策偏差破坏协同性,影响整体效果之外,还为其他本已合理的协调性决策带入了不协调的因素,进一步加大了对整体效果的影响。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是对决策横向进动失谐现象的最好描述。

3.纵、横进动偏差激荡的特性

次级决策纵向进动的误差淀积造成任意决策层次的次级决策协调关系失谐,而任一层级协同决策的失谐又引发次级决策的偏差淀积,纵向进动偏差积淀与横向进动失谐交互影响,逐步积累。如果调控不当,有可能形成次级决策偏差的逐级放大现象。对此称为次级决策进动中偏差激荡,也可称为决策的二维振荡。这种决策偏差激荡直至传递到个人决策转入决策实践,将会造成重大失误。决策进动偏差淀积、失谐、激荡的提出,强调了决策贯彻实施中不是交与各级领导开展次级决策了事,而是应注重指挥、协调,并形象的表述出所应关注的调控重点。对决策贯彻实施的理念是个新拓展。

(三)次级决策的三维进动现象

1.决策的时间进动性

次级决策整合对于整体总决策的有效性,是决策协调的基本原因。而次级决策纵向进动的偏差淀积、横向进动的失谐以及两者之间的偏差激荡,形成决策调控因素效果的非一致性,加大了调控的复杂性程度。由此决策与次级决策的进程与调控的过程,显示出往复协调、循环优化的过程特性。这一特征具有时间延续性,称为决策的时间进动性。

次生决策概念。在决策的时间进动过程中,次级决策因协调而修正为新决策,也被称为次生决策。所谓次生决策是指决策或次级决策在决策时间进动中形成的新决策,有的也称为再决策。决策时间进动则表现为因次级决策二维偏差激荡引发次生决策的演化过程。次生决策演化过程中,具有协调与反馈、再协调与反馈的周期性。即次生决策演化过程具有周期。其周期的长短、反复的频次,都是决策调控时间进动的基本特性,显示决策调控的效率与调控的风格。设想如能将决策时间进动中各次生决策发生周期偏差程度描绘为折线,可以形象的表述决策调控的进程与效果。决策的时间进动提出了决策贯彻实施的除纵、横向之至外的第三维度的思考因素。

次生决策的收敛性。决策时间进动中次生决策也存在影响决策偏差激荡涨落的特性。表征决策者对决策实施调控有效性程度的一种参照因素。一般对于因次级决策纵向进动的偏差淀积、横向进动的决策失谐以及两者之间的偏差激荡进行调控的时间进动中,追求次生决策的偏差逐步取向小于合理决策限度。其中随着调控的时间进动偏差逐步缩小的,称为次生决策时间进度的收敛,反之逐步扩大的称为决策时间反向收敛,也就是次生决策进动的发散。决策时间进动收敛性程度,是提升决策调控能力、显示调控科学性的重要问题。

2.决策的三维进动

决策三维进动的概念。对决策与次级决策所表现的纵向进动、横向进动与时间进动的统称。决策的三维进动是对决策贯彻实施思维形式的表述,有效的决策实施所必需认真面对的基本问题与相关的基本原则。在具有层次性、系列性结构的社会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决策在纵向各层次之间、横向各系列之间,均存在以上级决策指令为决策问题的制约性和横向相邻系统决策的互相依赖性,由此决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系列子系统决策的次序性,如将各子系统的决策列入总决策贯彻性实施过程中加以考察,表现为总决策到各次级决策之间的关联性的宏观趋势,即受社会层级和时间影响所带来的决策的纵向进动、横向进动和时间进动。决策三维进动性是决策实施调控的三类互相关联的系列因素,决定决策实施调控的成败,对决策科学化与实施科学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作用,是对决策者决策能力、实施能力,指挥协调能力的考验。

决策的三维振荡性。决策纵向进动的偏差淀积、横向进动的决策失谐以及决策的时间进动收敛性问题交互影响的现象。决策的二维振荡引发决策的时间进动性,而决策者对决策的时间进动把握的是否科学,反过来又会对各子系统产生影响,加大决策的二维振荡效应,形成决策三个维度偏差互激的现象,称为决策三维震荡性。决策三维震荡性较为全面的表述了决策贯彻实施中干扰因素影响作用的发生、发展与激化形式。如何化解决策三维互激现象,是决策者把握三维进动的关键点,加速决策科学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决策贯彻实施问题研究的一个重点。

(四)把握决策的宏观趋势

决策的宏观趋势。决策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表现为决策的程序,还体现在决策实施程序与决策实践程序之中,直至取得决策目标的实现。决策者极为重视的决策的合理性是重要的,但却是不完全的。决策的合理性,不仅取决于筹谋决策方案的过程,更取决于决策实施的合理性与决策实践的有效性。决策不是一决而断了事,也无法以一个方案应对。决策是个以筹谋方案在决策贯彻实施与决策实践过程中应对演变的复杂筹谋过程。如在次级决策的三维进动以及三维激荡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以及贯彻实施检验所发现的决策方案自身的不足,都需要决策适时做适应性的调整;决策实践中实践进程的失谐、实践行为的失误、内外环境的突变,更需要决策的调整、修正、预案变更等。在决策实施全过程中,决策自身的适应性调整,形成决策的系列次生决策形态。在决策实施全过程中,决策的系列次生决策形态的变化,显示决策的宏观趋势。所谓决策宏观趋势,是指决策方案在决策实施全过程中的变化,也属于决策的时间进动化特性之列。

如果也用决策合理偏差的概念来估算决策与其次生决策偏差大小的时间变化折线,并做弥合曲线,则其弥合曲线曲率的正、负,可大致显示决策宏观趋势的类型。

收敛性决策。指决策在不断调整、重新修订中,偏差越来越小,逐渐趋向科学化的决策。这是决策与决策调控过程有效的决策。如用决策调控收敛线描述,是指决策调控收敛线的曲率为负,逐步下降并趋向决策合理性的最大决策偏差限度之内的决策,称为收敛性决策。其中决策调控周期短、频率小的称为快收敛性决策,反之称为慢收敛性决策。收敛性决策是决策科学化的标志。但决策调控收敛的快与慢,却各有利弊。决策调控的快收敛表明效率高,调控力度大,但过快的调控需要各级组织与实践者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决策调控慢收敛表明效率差,调控反复多,但适度缓慢调控对各级组织与实践者的影响适应性较好。两者各有利弊,适应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组织状态。选择运用取决于决策者的领导风格、调控能力与精明的策划。

发散性决策。决策在不断调整、重新修订中,误差越来越大直至超过科学决策限度导致失败的决策。发散性决策必将造成决策实践的极为重大的损失,必须采取措施终止决策。如用决策调控收敛线描述,是指决策调控收敛线的曲率为正,逐步上扬而超出决策合理性的最大决策偏差限度之外的决策,称为发散性决策。发散性决策对决策实践是极为有害的,往往需要采用断然的非常规的措施才能终结失误败局。这是值得决策者高度重视力求避免的局面。这样的历史教训往往是极为惨痛的。

五、讨论

决策的目的前提性,提出了决策的根本原则。而将决策者的决策转换为社会主体的决策,重构侧重目的导向的决策系统,则是决策的基本原则。如果以西蒙所提出的合理的决策程序与科学的决策方法是科学决策的两大条件,应属于决策的一般原则。不过,西蒙所提决策两大原则之外,决策实施程序合理与实施方法的正确,也是科学决策的条件,同样应添加为科学决策的原则。在当前将决策实施列入决策的一个环节、忽视决策实施方法的倾向下,强调决策实施的独立性、重视决策实施的程序性、强求决策实施方法的正确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具有决策学研究的理论意义,而且决策实施形式化、决策实施“肠梗阻”现象屡见不鲜的现实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政策价值。

猜你喜欢

进动实施者实施方案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导引头自适应导弹自旋方法研究*
基于窄带雷达网的弹道目标三维进动特征提取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探析
基于雷达距离像的锥体目标进动参数估计方法
时间距离像消隐时弹头进动与结构参数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