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国茶文化

2018-09-26刘英凤张晋中曾锦标

神州民俗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人雅士天人合一

刘英凤 张晋中 曾锦标

[摘 要]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的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释、道诸派思想,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同时又具有“天人合一”文化特征。茶可雅心、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传承中华茶文化之精华,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文人雅士;天人合一

一、“国饮”——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我们每一个人,经常都会说“粗茶淡饭”、“茶余饭后”、“茶饭不思”等成语,又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表明了茶在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茶虽然排在“开门七件事”的第七位,但其问世的历史,却是仅次于柴米之后,稳居老三的地位。据史料考证:茶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的饮料,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茶经》书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在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及其有益于健康的功效,并在百姓中进行了传播,故被国人称之为“茶祖”。又经史料考证: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世界各地的茶叶种植及饮用,都是经古代的陆、海“丝绸之路”传播出去的。在数千年的种茶、饮茶发展历史中,茶叶已与外国的可可、咖啡同为世界三大饮料,且是三者中最廉价、最有益、最受人喜爱的一种健康饮料。明代《茶谱》指出:“茶可助诗兴、伏睡魔、倍清淡、利大肠、去热化痰下气”;“可解酒消食、除烦去腻……”。所以口干时人们饮茶解渴;疲劳时人们饮茶提神;空闲时人们饮茶清心;滞食时人们饮茶去腻……正是由于其特有的功效和茶的甘、酽、香、醇或苦涩之味,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和口味,所以国人对它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它给人享受、使人惬意,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史料记载,国人对茶的喜爱是“兴于唐而盛于宋”[1],特别是生活富足的今天,人们更是日不离茶,正所谓“国人无不以茶为好,故为国饮”。“茶为国饮”,这是华夏民族赋予茶至高的荣耀。

除了“开门七件事”之外,人们还常说“琴棋书画诗酒茶”,而这“高雅七件事”中的茶,却是与“琴棋书画”相伴相随的高雅艺术。自古至今的某些文人雅士,在品茶时十分讲求茶艺之趣及悦情悟道之情,追求琴棋书画、诗歌曲艺之乐与品茶之乐融为一体,追求精神境界的享受,这便是怡情养心、意境高雅的茶艺文化。古人又云:“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古代文人雅士在品茶时往往还赋诗作对、吟风颂月,把饮茶从解渴养身功能,提升到文化、艺术、怡情、养心的高度,并逐渐形成了以茶艺、茶道、茶德为主体内容的“禅宗茶道”和 “雅士茶道”。同时,历史上有不少文人茶客,对劳动人民的种茶农艺、制茶工艺、茶具制艺、泡茶技艺……不断地进行总结、归纳与提高,从而形成了我国种茶、制茶、品种、保存、茶具及泡茶、品茶、茶艺、茶道、茶德等种类齐全、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二、历代文人雅士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一) 居功第一的佛道众僧

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居功第一的,当首推那些深居山中的和尚、道士、尼姑等出家修行的群体。居于深山的佛道众僧,历来是远离尘世、情志高洁、学识渊博、刻苦专一、藏龙卧虎的高人群体,他们在思想、道德、武艺、医术、茶道、诗赋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世人不可比拟的极高造诣[2]。古语云:“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自古名山僧占多”,名山、名寺、名茶,自古以来就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僧人长期以来与茶相邻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僧人与茶的缘份。古人认为,茶有四德:茶可雅心、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而茶的这“四德”,正是僧人道士修身养性悟道所追求的禅心、人性。茶德与禅心、人性的相通与相近,是出家众僧种茶、爱茶、以茶为伴的内在原因。僧家又认为:茶之妙,在清、在淡,而茶的清与淡与心灵的清与淡,都能使人致静,静则有利于佛家众僧及凡夫俗子保持一颗淡泊的心,有利于修身及修禅。僧家还认为:茶的提神醒脑功能,有利于专心坐禅,有利于修心养性,所以佛家众僧每日规定的“清课”活动内容,便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而“煮茗(茶)竟位列第二,足见僧家对茶道的重视。众僧在饮茶之际,既悟茶道又参悟禅道,这便是佛家所说的“茶佛一味”。俗话说“物通人性”,而世间万物中最通佛性的,大概是非茶莫属了,这又是佛道众僧爱茶的深层原因。

说佛道众僧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居功第一,首先是因为僧人饮茶的历史悠久,且对茶的品性有极深的参悟。他们潜心研究茶叶的种植、名茶的研制及饮茶的技艺等,致力于传播中华茶文化。如我国的茶圣陆羽(唐代)便是在寺庙从事煮茶事务的僧人,他聪明好学,从种茶到品茶的相关知识都极为丰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全面介绍茶的种植、制作、烹茶、饮茶等经验的茶著《茶经》,史料考证:“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另有不少佛家道士亦有茶著。佛家的“茶佛一性”,把品茶与修炼禅心、陶冶人性融为一体,形成了以“茶之德”、“佛之性”为核心内涵的“禅宗茶道”。禅茶讲求“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讲求和谐他人,它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每当谈起茶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茶道”,而对我国的茶文化,可能知之甚少或是一无所知。其实,在唐宋时期,前来我国学习的日本人便把我国“禅宗茶道”的技艺及茶德等都带回了日本,由于日本人善于传承优秀的东西,所以承袭于中国禅宗茶道的“日本茶道”,被日本人一直当作國宝传承至今,并成为了响誉全球的日本名片。

(二)丰富中国茶文化的历代文人

我国的历代文人,都是中华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有知识、有创新思维,重在追求身心的愉悦及享受。他们在丰富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方面,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自唐代以来,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郑板桥、丘逢甲等大诗人、大文豪等,都写了不少赞茶、咏茶的诗词,为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历代文人还发明了茶诗、茶联、茶谜、茶谚、茶令等多种独特的茶文化形式,既增添了品茶的乐趣,又提升了饮茶、品茶、赏茶的精神境界。如茶联:“壶沏佳茗伴笑语,怀倾甘露溢清香”;“铜壶水沸迎清茗,瓷盏茶香沁醉人”;“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斟一碗酒来”。历代文人所撰的众多茶联,成为了中华茶文化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又如茶谜:“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要振万民精神”;“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以上两谜的谜底,均为“茶叶”;“一只无脚鸡,立着永不蹄,喝水不吃米,客来把头低”,其谜底为“茶壶”;如“人间草木知多少”,谜底为“茶几”,其中的“人间草木”为茶,“知多少”为几。这些茶谜,已经把文人墨客从单纯的饮茶,引向了知识的天地。再如茶谚:“谷雨茶,满地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变成草”。这些茶谚,既顺口易记,又富含生产经验和知识,很受百姓的喜爱。又如以茶寓意的客家情歌:“阿妹村中一枝花,好比高山嫩绿茶,阿哥好比石崖水,好水专泡嫩细茶”;“阿妹好比嫩细茶,滚水一冲沉底下,阿哥盖子盖阿去,此刻占来开心花”。再如以“茶壶”为题的诗云:“口小腹大鼻耳高,烈火烧身称英豪,量小岂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一些文人还发明了与茶相关的“回文叠字连环诗”刻在茶壶上,如“心明目清”,它不论哪个字读起,都可成句,如读成“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清心明目”,亦有刻在茶壶上的“反读回文”,如“清心宜人”,反过来读便是“人宜心清”,这些诗文,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茶文化。我们都知道,喝酒有酒令,有些文人据此也别出心裁地发明了“茶令”:它是在品茶时先由一文人提出诗的上联,或提出某文化史料上的史实,另一个人如果答对了,便可喝茶,答不对则不能喝,这种茶令既可增添茶趣,又丰富了文化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深受文人茶客的欢迎。还有不少古代的画家,把人们品茶的闲情逸致以茶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其茶画的意境,多是采用山水人物画的技法,勾勒出高山流水、苍松巨石、飞瀑清泉等景象,或远或近、或显或隐、既朦胧又清晰,把茶与山水,人与大地的和谐与茶韵融于画中,给人以宛若世外仙境般的享受……

在封建时代,文人雅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喜欢休闲品茶,喜欢诗文书画,他们三五相聚品茗之时,或咏茶叶、品茶香、赞茶之高洁;或抒与茶相伴的风流意境,或逞书生意气的士人才情;他们感悟“人生如品茶,读书如品茶”;追求“书香相伴、茶香相随”的人生享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茶爱茶及以茶抒情的志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以“茶之韵”为核心、追求清静、雅致、和谐、敬爱为特征的“雅士茶道”,并继“禅宗茶道”之后成为中华茶文化中意境高雅的文化。

茶以其清香可口之天性备受人们的喜爱。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功用:一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的人似牛喝马饮般以解渴,有的人则是细品慢饮以体味。虽然喝茶的心情意境各不相同,但其身心的畅快与舒服却是一致的,这便是喝茶与品茶的不同与相同。书云:“喝者,生活之所需也;品者,啜意也,观色尝味、涤心静意之谓”。一个品字,把饮茶从生活的基本需求,或提升到精神的境界,或赋予艺术的情趣,从而使茶客得到娱乐陶冶之情趣,这便是茶文化所起到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贡献。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以“满足口腹之欲,享受人生”为宗旨的人,三三俩俩聚在一起,边饮边聊,说说笑笑,那是一种情谊、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消遣;有的人相约于茶楼、茶肆,边吃边谈,或评时局,或张家长李家短,或谈生意,或发牢騒……这种以生活需求、情感需求、交际需求及满足本能食欲为目的之茶饮,被业界称之为“世俗茶道”,或曰“大众茶文化”。“世俗茶道”的核心是“茶之味”,它重在追求口腹之享受,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体感官最基本的养身需求。“世俗茶道”是中华文化中最大众化、最普通、最接地气、最容易被百姓接受的主体部分。

三、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

中华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我们都知道,心的清静与人的和谐,是品茶聊天最基本的要求,而茶清与人和,所体现的也就是自然(天)与人的和谐合一。又如“茶”字的涵义:“艹”象征茶吸天空之灵气、沐雨露之滋润;“木”象征茶树扎根于大地、汲大地之营养;中间的“人”,则象征茶叶要经过人的劳动与智慧,才能成为大众喜爱的饮料。一个“茶”字,便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关联性与统一性。又如茶谜“草木中人”,指人是生活在草木环境之中,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又如,茶汲纳了草木天地之精华,人喝了茶也便吸收了草木之精华,使人有如回归于天地草木之间,这种理念上的循环,也是“天人合一”文化内涵的体现。此外,茶还有天然的调理人体健康的奇特功能,人们喝了清香的茶,心中便拂去了浮燥与忧虑,回归了轻松与宁静。心静了,神也就清了,气也就顺了,心静、神清、气顺,这正是人的养生所追求的一种健康状态。俗话说:“饭后一杯茶,饿死医药侪”(“医药侪”指医生),经现代医学证明,茶有几十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具有兴奋、提神、解渴、强心、利尿、收敛、平喘、清热、消暑、化食、醒酒、祛毒、解痛的功能;而中医则认为茶能清热解毒,消食开胃、抗菌治痢、减肥降压、抗衰防癌……可以说,茶是上天惠泽人间、送给黎民百姓最好的健康礼物,是天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天使和纽带。茶使人健康、使人长寿,人们常说“祝你长命百岁”、“颐养天年”,而人们所追求的“天年之寿”,就是“茶寿”。现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茶之寿”:茶字的“艹”,表示“二十”;“人”,表示“八”;“木”,表示“八十”,三个数相加便是108。108岁的“茶寿”,是对长寿老人最高贵的稱谓,也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天意(天年)与人愿(茶寿)的统一,大概又是茶文化“天人合一”内涵的具体表现。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种茶饮茶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人在种茶、制茶等诸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宝贵的经验;茶已成为华夏民族人人喜爱的“国饮”;这一切,都为我国茶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又由于历代佛道众僧对茶的情有独钟和研制、贡献,再加上历代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丰富和创新,所以使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灿烂多姿的时期。然而,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国强民富、生活充裕的当今社会,茶楼、茶馆、茶坊、茶屋、茶铺、茶摊等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及乡间的每一角落,置身于这些喧闹的茶市之中,总觉得当今饮茶的场所是多了,但品茶所追求的“境雅、气雅、人雅”的氛围却少了;茶市中俗的味道浓了,茶道中讲求的“敬、和、俭、静”情怀却少了……忆古追今,感触良多:在传承中华文化的今天,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中华的茶文化,努力弘扬中华“禅宗茶道”、“雅士茶道”的优秀传统,传承中华茶文化之精华,共同来振兴、光大中华茶文化。

参考文献:

[1]何哲群.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P169-170;

[2]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农业考古,2002(2):P46-65。

作者简介:

刘英凤(1965—),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理,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探索》等教材五部,主持省厅级课题多项,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

张晋中(1948—),男,大学本科,广州市番禺区纪委退休干部。

猜你喜欢

文人雅士天人合一
知“竹”常乐
歲朝图 文人雅士篇
古代文人雅士的合称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